《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1980年以后,新建了铁路新村。马王村的经济蓬勃发展,新兴起许多私营企业实体和商店、连锁超市、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乡亲们生活富裕,全体实现了合作医疗,老年人月月有了生活补助,种粮户有了土地补贴,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马王村两委会已成立社区,其办公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有文化活动室、戏楼、卫生室、便民服务站等设施,极大地丰富、满足和方便了乡亲们的物质需求和文化生活。
第 二 章
董 氏 家 族
继承家风
结庐村北朝古城,昔日萧条今繁荣。
惟耕惟读是祖训,克勤克俭乃家风。
抵御外寇赴国难,振兴故乡献忠诚。
董氏子弟宜奋起,永立潮头踏浪行。
一、董家院子
我家坐落在马王村城北,由于地处村落边缘地带,我们城北这几户人家相对独立。马王村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大村,过去的大村人称我家这一带为“北门外”,称我家为“董家院子”。
01 我家住在北门外
上世纪50年代初,北门外这一带的情景我至今记忆清晰:大村北城门外有城壕,西户公路(时为石子路)紧挨城壕从村北通过,公路北面是庄稼地,这片庄稼地是大村人几百年来不断取土形成的土壕地坪,为凹字形状,东边最高处是沣西小学,西边最高处是马王车站,北边最高处到了客省庄地界,中间是逐年取土后形成的平底。壕岸边零零星星散落着四五户人家,我们董家院子是其中之一。
我家的三间四椽大房高高地坐落在土壕西侧,距离公路仅有五十多米。站在公路上,朝北一眼就可望见。我家的东面,几户人家低矮的草棚和厦房,映衬得我家的大房尤为显眼。大房西侧是土原,这里没被取过土,依然保持着郿邬岭古老而又清新的地貌。
我家大院前有一片庄稼地,是用来碾打麦子的场地。大房前有庭院,庭院前有三间门房,门房用作饲养室和磨房。门房前有碾子、下马石,门前有通向车站和大村公路的道路,大房紧西侧建有厦房,还留有一间半空庄基(暂作菜地),西侧厦房外有高高的围墙,围墙外侧有粗壮的榆树、椿树、皂角树等,长成了一排。大房后院里有猪圈、羊圈、鸡舍和堆放柴草的地方,再往后是我家的桃园。我家大房的正厅门是格子门,屋内是上下两层的木楼,有楼梯连通,上上下下全部装修过,厅堂明亮宽敞通风。屋外,房檐的走廊和庭院的道路,都铺上了石条和青砖。任谁搭眼一看——都会断定这是一户家境殷实且建造讲究排场的农家院子。
听母亲说,我就出生在这座院子大房西侧的厢房内,这里就是我最早的故居了。
1958年,沣西粮站破土开建,挤占了我家前院和门前的耕地。偌大的一个院落,只留下了大房和厦房。从此,我家和东邻的王家、孙家被粮站的后院墙遮挡了,只留了窄窄的一条通道。再后来,我家的三间大房,东边分给了我二伯父,西边分给了我三伯父,我父亲分了厦房。三伯父因在外搞革命,我家暂住在他的房子里。1965年后,我大哥结婚,住进了这间房子。
1970年后,城内原来五队的乡亲们陆陆续续迁过来十几家,形成了公路北村。上世纪90年代前后,铁路北村进行规划,房屋全部南北坐向,我们董家院子被拆除了。在原址上,我二哥和五弟盖了三院楼板房,我和三哥、六弟都迁住到了铁路西村(即铁路新村)。
02 董家有个神堂子
记得在我家大房的正厅靠后墙安置着一个神堂子,足有乒乓球案子那么大,占据了半间正厅。神堂子像一顶大轿子,堂子顶上有盖顶,四周有下垂的雕花和箱扇,箱扇上有“二十四孝”人物故事木雕图像。神堂子前,摆放着一张长宽一米五左右的油漆方桌,这是供奉香蜡供品用的。祭奠时,扇箱前面的两扇门敞开,能看见神堂内整齐地排放着祖先的“牌位”,使人感到神圣而又神秘。
每年大年三十之前的一段日子,二伯父董大樟(他识文断字)会领着我们打扫清洗神堂子,将里边的牌位擦得干干净净。二伯父不时地打开某个牌位背后的机关,露出牌位背面的文字,然后简要地向我们述说某位先祖的生平。其实我们大都记不住这些,只记住了祖父、祖母的名字。每到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的日子,我们都要去坟头烧纸,迎接先人回家,也要祭拜神堂子里的祖先。祭拜时,人人严肃庄重,虔诚地烧香、叩头、跪拜,祈愿祖先“显灵”,护佑我们平安。
我家的神堂子堪当我们家族缩制版的祠堂。可惜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立“四新”,一切旧的物件和封建思想都遭到了破坏或打击。二伯父无奈地放了一把火,烧了这个精致的神堂子,让我家的祖宗们“归天”了,免得他们留在人间遭罪。我曾听伯父和父亲讲过,神堂子是先祖们专门从河南请来能工巧匠,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用楠木、核桃木精心打造雕刻的。神堂子最终毁之一炬,真是可惜啊!
03“第二候车室”
1951年,西余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距离我家不远,我们每天出出进进,就和修路工人认识了。母亲头脑灵活,为一些修路工人拆洗被褥,进而就更为熟识了,平日便担回铁路职工食堂的泔水喂猪。记得接连几年,我家每年都会喂几头大肥猪,交到收购站换钱贴补家用。
1954年,修建了3年的西户铁路西余段竣工通车,在我们马王村建有客站和货站,这是西户线上最大的一个车站:共有股道4道,客站候车室容量60人,保养维护铁路的领工区也设在这里。一股铁道从北岔口起,向坡下直通沣河滩,这是陕西省建工局装运砂石的一条专用铁路线。
马王火车站到我家仅三十来米,我家是距离车站最近的一户人家。通车后,我家大院日渐热闹起来了。四面八方赶来乘火车的亲戚朋友,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人,都和我们攀亲带故,聚在我家大院歇脚,一个个羡慕地说:“当年董老爷子把房盖在城外,荒郊野外孤单单的,狼都能把人叼去,想不到现在却成了风水宝地,你家先人们真有眼光啊!”来自大王镇梧村我舅家的亲戚也说:“四嫂(指我母亲)家是车站的第二候车室,是专门伺候咱的,哈哈!”
当时没有长途汽车,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出行都来坐火车,有的就坐到我家大院等车,人多时甚至坐到了我家的火炕上,我家真成了车站的“第二候车室”。在这里,只要听到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了,大家就赶忙跑向火车站,一点都不耽误乘车。
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吃喝的需要,来火车站乘车的乡亲们也一样,借着“天时地利人和”,母亲自然而然地在车站上做起了小买卖,她一开始卖茶水,后来也卖起了米汤、鸡蛋、醪糟等。记得母亲在车站候车室外摆了个茶水摊,先在家里烧好开水,再用几个大铁壶提到摊上。只等列车一进站,她便提着水壶沿着站台走动叫卖。当时一碗水二分钱,站上每天停靠两趟列车,每天能赚五角到一元多钱。天热时,喝水的人也多,能赚到两元钱左右。那几年里,占了这个地利,收入也多渠道,我家一度陷入经济困境的局面得到缓解。
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路经马王火车站,尤其是在灾难时期,逃难的河南人、甘肃人、商洛人都往西安跑。来到西安后,再沿铁路线四散而走,四下寻觅生路和生意,不少人顺着西余铁路线到了马王村车站。曾有几个逃难的女人,母亲帮她们穿针引线,介绍她们嫁给了我们村的光棍汉,也有逃难的男人在马王村当了上门女婿。他们从此都有了家,这不仅救了他们的难,也等同于救了他们的命。
二、董氏家谱考
在族人门宗那里,我们发现了先祖董涛整理的董氏家谱,经过认真整理和接续,我们才知道,我家这一支始终是长门长子长孙。
我根据家谱原件和我对神堂子的一些记忆进行整理,写出了“董氏家谱考”。
董氏家譜考
(香廷世系)
始祖董應時生二子,長子董軻,次子董儒。長子董軻爲老長門,即西院夢年一派。
世祖董儒家譜記載,其僅生一子,名董賜。世祖董賜董賜也僅生一子,名董欽,字敬銘。
世祖董欽生二子,長子董元吉(即長門水平一派),次子董元善。
世祖董元善已有文字記载:“元善,字濟宇,行二,敬銘公之子也,康熙戌午科舉人,先任洛川縣學正堂,後升凉州府學正堂年八十致仕。”
共生五子,長子董瑨(即夢來一派),次子董珽(即興甲一派),三子董琛(有家譜現存),四子董璩(思猷-派),五子董珃(即卿雲一派)。
世祖董琛字和山,號美璧,濟寧公之三子也,琛生三子,長子董紹永,次子董昌永(即洪平一派),三子董希永(即崧雲一派)。
世祖董紹永字宏先,號繼述,行一,和山公之長子,生三子,長子董生蘭,字香廷,次子董生桂,字月廷,三子董生楨,字幹廷,故在家譜中從“生”字輩開始,以各自字爲名即:“香廷世系圖”、“月廷世系圖”、“幹廷世系圖”。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