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第 一 章
马 王 村 的 记 忆
记住乡愁
沣水汤汤过马王,古今风雨见沧桑。
郿邬岭下思先祖,村西楼头望岐阳。
丰京虽没遗址在,周礼犹存惠风畅。
试问乡愁何所依,终南山色郁苍苍。
一、桑梓所在心敬仰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1949年12月16日,我出生在马王村,马王村就成了我的胎记,成为注入我生命中的特殊基因,这里是我可爱的家乡,我毕生都会对她心存敬仰。
01古老美丽的村庄
马王村是个古老美丽的村庄,她坐落于关中平原中部,这里曾是西周王朝都城故地。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山迁此建立都城丰京,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丰京被誉为西安十三朝古都之首。诗经曰:“文王作京于丰,武王作京于镐。”两京所指就是这个地方。
马王村位于今西安市西,距西安钟楼约27公里,原属长安区马王街道管辖,今为西咸新区托管,是马王街办所在地。马王村东临沣河,南与新旺村、曹家寨接壤,西与张海坡、大原村为邻,北与客省庄、沙河村相连,108国道(西宝线)从村北通过,西户铁路从村西经过,设有马王村火车站及马王领工区。2023年实行封闭式运营。
马王村有着地理意义上的位置,也有着历史意义上的重要位置,在我心目中更是有着重要的位置。若是碧空万里的晴日,站在马王村开阔的高处远眺:南见秦岭连绵,东望沣水映带,北现渭城影廓,西瞻“遥望岐阳”。一时间,历史与时空辉映,幻境与现实交汇,金戈铁马与英雄豪杰跃然脑际,不由让我万般感慨,追古思今,情绪起伏,久久难以释怀。
02 村名及沿革
马王村的名称,与东汉古郿邬岭有关。1956年于张海坡出土的唐《龙洲刺史郭恒墓志铭》(现存西安考古研究室)载:“景龙二年(665)十月四日捐馆,以其年十一月十四日葬于丰邑乡马邬原”。据此可知,唐代这里称马邬原。地名普查印证,马王村原有槐爷庙大梁上书年月为“戊寅桂月吉日麻邬原”,“马邬”“麻邬”都是郿邬的谐音。马王村清代建有马王庙,马王村隶属:明代归苑西乡大原、石榴等里,清代归马王廒。《长安地名志》记:“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马王村和马王村白家”。《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马王廒”,当时已是乡级机构驻地。民国时为沣西乡。新中国成立后大公社时期,马王村和客省庄曾一度合为一个大队称“沣桥大队”,两村建有沣西小学,现名“马王镇中心学校”。大公社撤销后两村分开,马王村仍用“沣桥大队”,客省庄用“沣三大队”名。公社建制撤销后,恢复村名“马王村”至今。
03 宗族姓氏
在我国农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繁衍生息或不断迁徒分支,发展形成的堡堡寨寨等村落,是探究村庄历史渊源的“活化石”。
马王村亦不例外。
董姓是马王村最多的姓氏,东门社、南门社、北门社、西门社、西堡子均有,以西门社最为集中。白姓多居白家堡,张姓多居南门社、北门社,蒲姓多居西堡子,还有姜、胡、何、杨、王、赵、郭等姓。马王村董、张、白、蒲等姓在明清时期有关史料及碑石中已出现。
我对马王村董氏家谱做了搜集整理,仅收集到十六世,即:(按姓名中字系排序)董應时——儒(轲)——赐——钦——元——琛——永——生——思——朝——凌(云)——梦——孝(思、元)——大(振、光、繁、来)——颖——晓,括号内为同辈,从生字辈起,仅收集到董生桢、董生欄、董生桂第八世三门以后的,以前的有待继续搜集发现。
04 苦累富裕马王人
马王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昌明。世世代代勤劳善良的马王人安居乐业,作息于这块平坦、肥沃、水沛物丰的土地上。
马王村人口3960人(2010年),19个村民小组,耕地3300余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主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农作物。上世纪50至70年代,小麦亩产多年超千斤,在全县排名第一,多次受到政府嘉奖。
马王村地势平坦,总体呈现出“一梁两滩”的地貌。“一梁”即郿邬岭马王村段(乡亲们称北梁、西梁),梁南面的土地称南滩,梁北面的土地称为北滩。马王村庄是“四社两堡”的格局,“四社”依据马王村城门划分,分为东门社、北门社、南门社(又称南北门社)、西门社;“两堡”即东门外的白家堡,西门外的西堡子。现在“四社”和“两堡”已连成一体,又扩建了铁路新村,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村子规模比解放前扩大了三倍多(由于原在西安的城镇户口迁回原籍,现今人口增至5000余人)。
西户(西安至户县)铁路1954年建成,设立了马王村火车站,这给马王村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铁路开通运营后,这里成了长安及户县东部的货物集散地及客流中心,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可观的副业收入,特别是为开采沣河丰富的河沙资源提供了运输条件(那时农村几乎没有汽车,沙石主要靠火车运输)。马王村在火车站设立了“沣桥大队采沙站”和车站装卸队,专门为各生产队办理沙石外运销售业务。40多年来,“沙石经济”一直是马王村各生产队主要的经济产业。现在,这一带70岁以上的老人,青少年时代大都有过沣河采沙、架子车拉沙、火车站装沙等,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经历。
那时候,每到冬季枯水时节,乡亲们凌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了,往往是顶着凛冽的寒风走进河道,从河滩里往河堰上堆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劳作,一天又一天。到了晚上,火车空车厢甩到了车站上,大家常在睡梦中被叫醒,五六个人集中搭帮装沙。载重50吨的高边车厢,要用铁锨一下一下地装满,真够累啊!但大家还是争着去干,因为能挣高工分,另外还有额外补贴。到年终结算,马王各生产队的劳动日值大都在一元以上,外村的乡亲戏称马王村人是“身上穿的灯芯绒,肩上拉的车套绳”。灯芯绒是当时最时髦最昂贵的衣料。这句话,映射出那时候的马王人是长安西部最富裕,也是最苦累的,因为马王人不只穿得光鲜,还有“车套绳”的苦累活计哩。时至今日,有人想起那段苦累的年月,双腿不由得会发软。
05 沣河歌咏
我的家乡马王村旁边有条河,名字叫沣河。马王村位于沣河中下游,村里的白家堡紧靠沣河东岸。
沣河,永远是我生命中流淌不息的一条河;沣河之歌,是我一生都咏唱不完的一首歌。我自小在沣河边长大,我在沣河岸边的田野里耕作收获,我在沣河河道里转沙、拉沙,我在沣河东岸桥头办纸厂十年。人生顺利时,我伴着沣河水一路欢歌;遇到挫折时,我一次次面对沣河尽情地诉说……
不知道从何时起,沣河已是我故乡的代名词,亦是我生命乐章的五线谱。我的笔名叫“沣浪”,意为我是沣河中的一朵浪花,我将自己融进对亲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无尽眷恋的情怀之河中。
沣河,发源于沣峪鸡窝子以南秦岭北侧的山系。沣河出沣峪流经长安西部,在咸阳秦都区境内汇入渭河。“沣水碧波”“沣堤榆柳”是沣河上的两处胜景,最佳观景处在马王村客省庄河段:河岸翠柳绿杨,果花飘香;河内碧波荡漾,鱼跃鸥翔。明人赵琏注《沣水碧波》云:“沣水即攸同之水,碧波者水冬夏不浑也。游鱼上下,浴鸟飞鸣,红莲白藕,迎流而上,翠柳青蒲,夹岸而生。洗耳听幽人之叹,濯缨闻孺子之歌,朝看烟渚孤帆,夜望霜天渔火,触于目,感于心,自不能不形于吟咏,是为一景焉。”张志云:“一带清流,澄澈渭矣,东注存神禹之绩,中流行姬文之泽,金鲤银鲫时跃,青鸥白鹭交尺,闻孺子之歌,听幽人之叹,吟咏将不自己也。”唐代诗人韦应物《观沣水涨》诗云:“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草木盈川谷,澶曼一平吞。槎梗方弥泛,涛沫亦洪翻。北来注泾渭,所过无安源。云岭同昏里,观望悸心魂。舟人空敛棹,风波正自奔。”清人白纶《沣堤榆柳》诗云:“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柳风景在沣桥。”古人对沣河的赞美不由使人向往神追,上世纪80年代初,沣河河沙几乎被采空,河床底部裸露出多个几搂粗的古树桩,足可以印证沣河两岸当年古木参天水碧林茂的生态幽境,观览之余令人神恋梦回。
06 全国名桥古灵桥
沣河上原有一座桥,一座记忆中古老的桥,今已不存。
沣桥即沣河桥(古灵桥),位于原西宝公路南线25Km-500m处的马王村与客省庄村东。此桥在历史上称为灵桥,相传周文王建灵囿、灵台、灵沼后,又建灵桥。灵桥南有普济桥,北有文昌桥,时为沣河三大名桥。明万历年间,里人白尚彬、张应武,秦府苗凤山等创制木桥。清道光时张清璩、闫自相、闫大来等增修石板、石礅,曰灵桥。光绪二十四年(1890),刑部尚书赵舒翘捐俸银二万四千余两建拱型石洞桥,始于戊戌年十月动工,已亥年八月竣工,桥长46丈,宽5尺,洞22个,东西桥头筑亭,赵舒翘亲书亭额“晴连树渭,影射昆池”和“汉鲸秋卧,周芑春荣”。民国桥梁建筑学家刘敦帧发文称沣河灵桥是全国名桥之一,并附有当时照片。1965年在其上游10余米处建有钢筋混凝土丁型梁双柱式桥,长157米,宽7米,沣西公社为之起名沣西桥。后因河床掏沙多年,桥底下降,成了危桥。2004年至2007年间,我以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提请区交通局将鱼斗公路改道延伸为鱼石公路(鱼化寨—石桥),将此危桥列入新公路重建规划,被采纳。2007年至2008年,危桥拆除,在原址上重建新桥,起名沣河桥。
07 郿邬岭
我的家乡有一道梁,名叫郿邬岭。
马王村人绝不能忽视被我们称为北梁、西梁的这道土梁。这道梁,史书上称麻邬原,亦称郿邬岭。其从南向北平缓抬高形成高地,由于村庄的覆盖遮挡,这样的地形变化,视觉上不能直观感受到,也不易察觉,以至于被人忽视。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勘察:这道梁东起于沣河西岸西户铁路沣河铁桥(客省庄)和沣河公路桥(马王村白家堡)河岸,一直朝西延伸至张海坡村西、大原村村北,这道梁东西长约两千米,南北宽窄不等,最宽处约一千米。从原北沙河村朝南眺望,梁高出地面5-7米不等,从空中俯视这道宽阔的丘原,其貌像巨鳄,也像航母,横卧漂浮在渭河平原的万倾绿海之上。有地理专家认为,这是渭河不断改道形成的狭长条规则土梁,不排除古代利用其修过道路。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