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1983年,上级要求各乡镇办文化站。4月19日,我以个人名义向公社党委、政府递交了《关于筹建马王镇文化站的报告》。真是正打瞌睡哩,有人递了个枕头,公社领导想要开展这项工作,正愁没有合适人选,没想到我正好打了报告,就向县文化局呈文报备,让我担任马王镇文化站站长。我当时还在建筑队上班,文化站的工作基本上都在业余时间进行。
一、马王有了文化站
1983年6月1日,沣西公社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启用长安沣西公社文化站印章的通知》,文化站开始正式对外办公。自此,马王开天辟地头一遭,有了一个不一般的文化站。
01“三无”文化站
文化站说是对外办公,却一无办公活动房屋,二无专职人员,三无活动经费。我戏称其为“三无”文化站。文化站的办公地点问题,我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最终还是没能解决。无奈,我把文化站办在了自己家的二楼。我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后来,我靠自己的智慧运作,巧妙地解决了文化站的用房问题。
1984年,我与西安沣河毛纺厂签订了施工合同。其中,有个项目是修建毛纺厂污水渠道,一期工程造价40万元。这项工程要通过公社的沣桥大队、大原大队、石桥大队地面,一直通到新河,沿途牵涉面较大,只有在公社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顺利完成施工相关工作。我给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张学儒、副书记门淑贤建议,将工程交由公社组织施工,并从工程中拿出8000元钱购买西安铜网厂劳司知青商店的地方,作文化站活动办公用房。商店占着马王镇街上的四间门面房,当时知青已全部招工,房子闲置。就这样,公社不用花一分钱,文化站有了办公的地方。
此前,文化站和建筑队合作开办的“沣西建筑队建筑施工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五十多名技术人员,其中大部分人取得了相关资格证书,成为建筑队的技术骨干,为工程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984年,我们建筑队的老领导已调任公社机械厂厂长,第四分队分队长张忠昌任沣西建筑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1984年8月13日,我扔下了建筑队的“金饭碗”(当时月工资150元),和新来的文书张国维做了工作交接。从此以后,我就没了工资收入,只有县文化馆每月发的15元生活补助。另外,文化站的活动经费也靠我自己解决。和在建筑队相比,我真是扔了“金饭碗”,拿起了“要饭棍”。我在文化站边上的偏房内开了小卖部、摄影部和求索书屋,以文养文,有偿服务,开展图书报刊阅览等文化工作。
02 国画义卖展
1984年8月,我拿出500元钱,当作工本费交给了画家张建哲先生。1984年12月4日,我起草的《关于举办张建哲先生国画义卖展的通知》的文件由马王镇党委、镇政府下发,主要内容如下:
老画家张建哲先生,家住马王镇马王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长安县政协委员,中国民盟成员。其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自西安美专毕业,二十三岁在西安搞个人画展,他的绘画成就颇高,深受群众欢迎。近几年,他的画远销日本、印尼、新加坡和德国,他创作的数十副国画在广交会和外事来往中为国家换取外汇达万元之多。张建哲先生十分关心我镇群众文化事业,愿做画义卖,自己分文不取,全部捐给文化站,为发展我镇文化事业,为家乡人民办一件好事。
马王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张建哲先生国画义卖展组织领导委员会,公社书记、镇长任主任,贺成海、左世新、王振启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文化站,由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操办义卖展事务。组委会下设几个认购小组,各小组组长都是有实力的企业家,他们也是热心群众文化事业的人。
张建哲先生用两个多月时间作画一百余幅,我逐一到企业落实了认购数量和金额。义卖展开始了,先在公社大院进行,观展者络绎不绝,大家对张先生及其画作交口称赞。之后,这些画作在沣西供销社门前展出。这次画展办得很成功,既让广大群众近距离地感受了国画的艺术魅力,也宣传了张建哲先生的才情和义举。画展结束后进行了义卖活动,共收入8100元。我们制作了“为民谋福”的锦旗和匾框,以马王镇党委、镇政府的名义,对积极认购者进行表彰。同时,授予张建哲先生“为民谋福”锦旗,以表彰他支持文化事业的义举。
二、借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原意是说,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我在此用作“借他山之石”,是想表达我在多年开展群众文化等工作中的一点感悟。
01 文艺会演
我认为,文化站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搞群众文化,文化站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不办活动就没有吸引力,也出不了成绩。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开展过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规模要因地制宜,马王地区有西安沣河毛纺厂、西安造纸网厂(原西安铜网厂),陕西省建工五局、解放军89198部队、沣西中学、马王镇沣西中心学校等近十所小学,他们都需要文化活动,但苦于无人组织,各企业不是缺经费,只是缺一个组织者。
我发起组织了“马王地区庆祝国庆三十五周年文艺会演”活动,由公社发文件,驻镇各单位和中小学校师生参加,于1984年9月27日、9月28日两晚演出节目40多个,参加演出人员1100多人(学生900余人),观众达4000多人(次)。群众文艺会演活动规模空前,有群众称赞说:“在咱马王地区搞这样的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没想到效果这样好。”
02“丰镐杯”运动会
适逢奥运会召开,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升起了鲜红的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国人民为之欢呼振奋,精神也大受鼓舞。有着这样的契机和背景,我负责组织了马王镇区域的“丰镐杯”运动会,由镇长担任组织委员会主任,各参与单位的领导担任副主任,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等项目的比赛,参赛工农群众达800多人,每天的观众达3000人以上,有力地推进了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03 工艺美术培训班
马王镇沙河村村民齐光荣的木贴画(用桦树皮制作多种飞鸟花卉)技艺很好,我聘请他到文化站来开展培训教学。1986年,由文化站具体操办,镇党委、镇政府发了《关于做好扶贫工作,举办工艺美术培训班的通知》,文件下发后,各大队共推荐来40多名贫寒家庭子女参加培训,这使他们掌握了工艺技术,有了自谋职业的技能。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5年4月,致富专业户董振兰等出资400元,作为本队群众春游活动的费用,他们说“致富不忘群众”,这让我很受鼓舞。在当时,听过干部、工人春游,从来没听过农民春游。在故乡的土地上,农民也要春游了,这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跟车采访、拍摄照片,在文化站办起了宣传专栏,倡导、宣传这种新事物和新风尚。
泥河村张忠昌等十余人捐款2万元修建村小学教学楼,我立即在文化站办起了宣传专栏,以《沣河西岸的一颗明珠》为通栏标题,对此进行大力宣传。
沙河村二队村民王定员酷爱搞灯谜、智力趣题等文艺活动,我请他到文化站,并提供经费,每年春节组织人力搞猜灯谜、智力趣题解答、象棋比赛等游艺文化活动,丰富了马王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每逢儿童节和教师节,文化站对学生进行文艺辅导,并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专栏宣传活动,同时也为优秀教师拍照宣传,提高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几年下来,拍摄活动照片150余张,累计开资500多元。
那一年,得知韦曲镇的姚远、姚挺姐弟俩荣获全国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我便上门联络为其办画展的事宜。我在韦曲和马王之间往返数十次,终于赶在“六一”儿童节前,“姚挺姚远书法作品展”在马王如期展出,一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西安造纸网厂子校也因此成立了书法学习小组。
04 长安丰镐书画学会
文化站的活动要长期维继,就要组建业余文化活动的骨干队伍。于是,我向长安县文化局打报告,申请成立“长安丰镐书画学会”,长安县文化局(1984)54号文件批复同意成立;我还申报成立“长安沣河文学社”,也收到批复——同意成立,这两支队伍很快就组建起来了。
05 两届“沣河音乐会”
我一贯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方针,要组织群众办文化活动,就要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办他们愿意办、喜欢办、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马王地区国营企业多,青年职工多,学校学生多,当时青年人喜欢唱歌跳舞。据此,我举办了两届“沣河音乐会”。首届“沣河音乐会”节目内容以歌舞为主,参与学校以大合唱为主要内容。两个晚上共演出了60多个节目,观众爆满,达四千余人,反响相当强烈,音乐会圆满成功。时隔一年之后,我根据群众要求举办了“第二届沣河音乐会”,场面同样热闹、火爆,圆满成功。
自古以来,长安西部地区就有过年耍热闹的习俗。群众敲锣鼓、耍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站根据群众需求,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多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
06 长安西部锣鼓大赛
有一年春节期间,举办“长安西部地区锣鼓大赛”的消息一经发出,各村的“社火头”“锣鼓头”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各自村委会的支持和领导下,添置锣鼓乐器积极演练。马王文化站作为组织单位,组织比赛的评奖并维护活动安全事宜,制作锦旗以表彰锣鼓大赛优胜者,我们一时间也忙得不亦乐乎。过了正月初十,文化站召开各村干部会议,对赛事进行具体布置,使锣鼓大赛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
终于到了大赛的日子,各村的锣鼓队伍按规定路线,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向马王街道进发,社火、踩高跷(俗称柳木腿)、旱船、秧歌、舞蹈等门类多样,还有不同形式的杂耍演艺,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一时间,马王街道上万人聚会,人山人海,锣鼓震天,此起彼伏。不同的鼓调,不同的形式,让人眼花缭乱,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