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作者:董颖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点击数:

    诗 歌

    《诗十首》        李顺年

    《兵马行》        赵 剑

    《滚滚的羊群》      惠德普

     

    注:送县宣传部审查,三个月不见回复,干着急没办法,最后回复没有经费而泡汤,让人气愤至极,干一件实事难啊。

    《长安已发表作品选》也已编成,最后答复“没钱”也黄了。让人白忙活一年多。

     

    05 业余作者作品发表情况

     

    初步掌握的我县部分业余作者已发表作品的情况:

     

    题目       作者    发表刊物

    《滚滚的小清河》  尤永杰   7月31日《西安日报》

    《爱莲》      尤永杰   10月6日《西安日报》

    《我和宁宁》    何少南   《群众艺术》第八期

    《小公主的名字》  张顺维   《群众艺术》第九期

    《白麻雀的遭遇》  张顺维   《群众艺术》第四期

    《山乡喜事》    翟 耀   《延河》第十期

    《我的祖母》    陈昌升   《长安》第九期

    《我是黄甫人》   辛旭东   《长安》第三期

    《挖泉》      翟 耀   《西安日报》

    《共产党的干部》  翟 耀   《西安日报》

    《恨》       袁民权   《青海人民出版社》

     

    注:庞惠农发表作品十余篇在前面有记录,我已发表的作品未登记。

     

    06 文化干部

     

    我认识的文化馆、文化局干部

    刘志峰:文化馆老馆长

    卢 凯:创作干部、编剧,后调西安艺校,三意社工作

    王学文:摄影、书法

    张三民:文教局主管文化干部

    郝贵锺:文化馆书记、馆长

    翟 耀:县文化馆、创作干部,后调县文化局,县广电局

    王志义:音乐干部

    吕志平:负责美术、书法

    张 祺:摄影、美术、书法

    陈丽琳:舞蹈、音乐

    王小虎:音乐

    曹振淼:导演、戏剧

    薛志诚:平反后调县文化馆,曲艺

    张克勤:下放后暂回馆,文学评论,后回市文化局

    张荣国:油画、美术

    卢学礼:财务、书法

    王仁志:副馆长、书法

    李彩霞:文化馆干部

    王玉珍:文化馆干部

    辛晓黎:文化馆干部

     

     

    四、几件往事和几个感悟

     

     

    01 几件往事

     

    到县文化馆后,我认识了很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在艺术上有特长,因而受人敬重。然而,有些人有受人尊敬的一面,却也有着阴暗不堪的另一面。也许,有艺术才华的人往往都有个性吧,能力使然,故而个性使然。

    我在文化馆是临时工,其他人大都是正式工,临时工和正式工在馆里的地位和待遇不一样。馆里把拉运垃圾的活分给文学组,文学组总共就三个人:翟耀老师、薛志诚老师和我。翟耀老师借调去了陕西省作协《延河》杂志社。薛志诚老师是“右派”,平反后来的馆里,年龄大,身体有病,走路不灵便。因为所以,拉运垃圾的活就只有我来干了,每周用架子车拉运两次。垃圾里什么东西都有,臭气难闻。拉运时,要一锨一锨地装车,再一趟一趟地拉到馆外的垃圾场。路过的人看见了,远远地就捂了鼻口躲避。而我却长时间处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也没有人来帮忙。好在我来自农村,劳动是惯常的事情,脏活累活重活都干过,拉垃圾也算不了什么。我到文化馆上班,别人都以为光彩无限,荣耀得很,岂不知临时工在馆里的处境多么让人心酸。

    冬天里,馆里没有暖气,大家烧蜂窝煤炉子取暖,我那时忙于工作,经常下乡,从乡下回来,炉子总是灭的。有时候真是太累了,我懒得再烧火生炉子,夜里再冷都硬挺着。记得有一次,我把燃着的炉子放在了床下,没料想睡着了,竟把床板烤冒烟了。庆幸我发现得早,手忙脚乱地灭了火,铺在床上的毛毯被烧出了一个大洞。从此,我再也不干这种傻事了。

    我住一楼靠过道的一间房子,既当宿舍,也当办公室,方便接待作者,便于和作者交流、联络。美术书法组的一位老师住我隔壁,他早先离了婚,当时又有了新家庭,想要我把这间房子腾给他。他让我去住楼房旁边的灶房——他真有些狗眼看人低!我很生气,坚决不同意。我当时也是年轻气盛,就想着文学创作组和美术组是平等的,为啥我要给你让出房子呢?我向郝馆长表明了态度:如果是这样,我就回老家,不干临时工了。人硬气了,领导也顺着你,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文化馆的王志义老师是音乐干部,很早的时候,我见过他在大会上领唱,他的声音洪亮高亢。我到馆里后,他在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经常见他提着一部收录机下乡去采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长安何家营鼓乐,就是王老师发现、整理后推荐到省、市相关部门,并引发多方重视。对此,省、市文化部门后来专门在何家营修建了演出厅和陈列馆进行保护和传承。长安何家营鼓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一份极其重要和宝贵的遗产,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1981年7月的一天,王志义老师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他是灞桥人,家离长安远,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来处理后事。王老师的遗体放在县医院的太平间,那是个半地下室的房子,很潮湿。当时刚下过雨,房子地面上有积水。馆里派我去给王老师理发,穿衣,整理遗容。我和王老师的儿子一起来到太平间,我平生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中干这样的事情。出于对王老师的敬重,我当时并不惧怕,内心很坦然,干得也细心,让他获得了文化人该有的尊严。

    在文化馆时,我认识了肖宝善老师,感谢肖老师对我的帮助。恢复高考后,我最小的妹妹董西英赶上了好时代。她上高中时,学军、学农的运动不断,她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恢复高考后,她复习了几年,仍没有考上大学。但她没有灰心,下决心补习。我很赞赏妹妹的这种勇气。我兄弟姊妹10人中,唯独她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我便全力支持她。我找了肖宝善老师,他当时在教育局上班,住在文化馆里。在他的帮助下,我小妹如愿以偿,到长安一中补习,每月由我提供生活费。她很争气,经过一年的努力,高考成绩高出本科录取线60多分,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军电)录取。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我骑着自行车,到西安丈八沟宾馆的考试中心取回了成绩单。我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谢天谢地,我家终于出了一个大学生!

    我在文化馆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组织、辅导业余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当年,我骑着自行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遍了长安的村村寨寨,和业余作者们座谈交心,也带领故事队到乡下、企业、学校讲出,还组织基层业余文艺团体上县参加调演、会演,还到各文化站组织活动……这一阶段,让我对长安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我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文化馆期间,是我文学创作的丰收季,我先后创作发表了《石榴花》《出墙花》《野菊花》《放年炮》(初名《欢乐的春节》)《罪人之路》《舞台上下》《屁》《秀秀》《苦恼》《继续生效的遗书》《退云雨》《加高板》《高墙内外》等文学作品,这些都收录在我的文集《沣浪集》(三秦出版社)中。在当时,有几篇作品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成为我的代表作。在此,感谢帮助过我的郝贵钟、翟耀等老师。

    我的家境一直不好,在文化馆的生活仍是窘迫的。馆里当时有集体灶,单身职工上集体灶吃饭。有家眷的职工在自己房子做饭。我当时计划给家里盖新房,需要借钱,还要供妹妹上学,我的生活真不宽裕,吃饭就随意、简单。一些人很不理解,说:“董老师太抠门了,连吃饭也抠。”我听见后,只是淡淡一笑。还好,下乡工作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