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作者:董颖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点击数:
    ”,我们非常崇敬他,也非常怀念他。我们总想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一些事情。

    我想汇报一下我们这些年来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一些努力:

    一、1996年,在柳青的墓地,庄稼都快种到了墓堆上,前来凭吊柳青的人难以近前。面对这种情况,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很是着急,向有关部门做了反映,但因种种原因问题未能解决。后来,他找到了我,由我出资2万元征集了柳青墓周围的2亩土地,我们与周博学先生共同组织人力砌了围墙。从此,长安有了柳青墓园,有了纪念他的地方。当时计划建柳青纪念馆,因故搁置。

    二、2006年,在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前夕,我们联络了长安区100多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区“两会”上提出建议案和提案:建议区委、区政府打造柳青文化品牌,举办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包括:建柳青广场、树柳青塑像、建柳青纪念馆、设柳青文学奖等。这些建议获得了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建成了20亩地大的柳青广场,立起了柳青雕像,盖起了柳青纪念馆。

    三、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下,我首先捐资10万元,联络了企业界的朋友共同出资,形成了100多万元的柳青文学奖金。2008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把“陕西文学奖”更名为“柳青文学奖”,柳青文学奖由省作协主办,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每3年评奖1次。这是陕西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省级规格的文学奖项,大家都很推崇,现已经评奖三届,今年将进行第四届评奖,为陕西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筹集柳青文学奖资金时,有群众说:“柳青当年把《创业史》的稿费全部捐给了长安人民,自已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们现在致富了,拿出钱来以柳青的名字设立文学奖,报答他的恩情,以表达我们崇敬他、爱戴他的心情。”

    四、2008年,我们成立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由陕西着名的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作家以及企业界的代表人士组成,形成了一支学习柳青精神,研究柳青及其作品,推动柳青文化品牌建设的骨干队伍。由省柳研会和陕西白鹿书院共同合办《秦岭》季刊,有了研究柳青的学术阵地。目前已出刊30期,特刊5期。在省内外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从2011年开始,我们联系有关方面拍摄《柳青与创业史》6集纪录片。今年又协助《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采编《人民作家柳青》,协助西安电视台拍摄《柳青》专题片。积极编撰《柳青纪事》一书和《柳青在长安》文史资料,并筹备编写出版《柳青评论集》《柳青纪念文集》等。

    六、创作了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剧本,获省宣传部重点扶持奖励项目,争取有关方面排演。

    七、争取把柳青文学奖基金扩大到200万元以上,并热诚欢迎有志于此的企业家和社会贤达踊跃加盟。

    八、积极筹办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拟(正在筹备)召开纪念会,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以及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搞征文活动,协助柳青纪念馆布展等。以此推动弘扬柳青精神活动的开展。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则来自长安的迟到了的消息,当年,我们建立起柳青广场和柳青雕像后,长安的群众却不满意,他们说:广场二十亩地,太小了,应该至少五十亩,雕像太矮了,应该再高些,至少高一倍。后来我们慢慢想明白了,就是把广场修得再大,雕像塑得再高,也难以表达长安人民对柳青的感情。柳青在长安人心目中是一座高山,是巍巍秦岭。

    以上八点是我们近20年来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一些事情,总觉得做得很不够,因为没有完全的充分地表达出我们的心情,也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建议:

    1、明年的7月2日是柳青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希望有关方面提前组织好这场活动,开展活动要有实质性内容。

    2、在长安皇甫村,把柳青故居恢复起来,把柳青故居和柳青墓园连成一线,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文化活动基地。

    去年11月24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景俊海部长来到长安皇甫村,曾对长安区委书记聂仲秋说:“把柳青故居恢复起来,和柳青墓园连成一线,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以后来的人会更多。”聂书记答应立即照办。

    3、助推长安相关部门布展好柳青纪念馆(或博物馆),争取尽快对外开放。

    4、落实有关单位拍摄故事片《柳青》电视连续剧。

    5、请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陕西出版社等各出版社再版《柳青文集》,扩大发行,满足读者需求。

    6、支持柳青女儿刘可风著作《柳青传》的早日出版,另建议相关部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恢复编选《梁生宝买稻种》(《创业史》节选)一文。

    以上是我们的几点建议,希望有关方面关注和重视,并能实施和落实。

    站在我们农民和老百姓的角度谈柳青,我们深知:在当代,柳青应该是我国最早关注、研究和反映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现在叫“三农问题”)的著名作家之一(从《种谷记》到《创业史》)。他最关心农民,最了解农民,可以说他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代言人之一。所以,2006年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我们提出了“用柳青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柳青生前落户长安,死后又要将自己埋在长安,他要和长安人民生死相依。柳青生前对长安人民最亲,长安人民对柳青最爱。

    柳青对长安的老百姓有恩,长安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怀念他、纪念他。这也是我们虽为柳青做了一点事,但至今仍觉得做得很不够的原因吧。

    在首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我们唱出了“人民的作家,大写的人生,神圣的事业,永远的柳青”的心声。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柳青和群众打成一片,他是一位楷模,是一座丰碑。他们在柳青墓前宣誓“身旁有柳青,高悬一盏灯,走好人生路,为官一身清”。著名作家陈忠实说:“柳青创造了一个高峰,他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实现了突破。柳青神圣过的文学事业,我们依然神圣。”贾平凹在2008年清明祭奠柳青墓时说“在柳青墓前吹响陕西文学的集结号”。路遥生前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走柳青的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精神在陕西结出了丰硕之果,形成了“柳青流派”。我用贺敬之悼柳青的一句诗作为发言的结束:“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柳青长青,柳青永生!

    2015年5月9日

     

     

    九、春风到处说柳青

     

     

    柳青深入农村生活,扎根皇甫村十四年,和当地老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心为群众着想,为党的事业着想。这也使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柳青说过,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他把生活的学校放在第一位,庄严地提出“和人民一道前进的使命”。他还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六十年一个单元”“只有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要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柳青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这些文学创作理念也成就了他,形成了柳青独特的创作精神,他因而创造了一座高峰。

    柳青创造的这座“高峰”,意义深远,影响巨大。著名评论家、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何西来曾著文称道陕西有一个“柳青流派”,这个流派以获得茅奖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的代表作为支撑,都具有柳青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是受柳青影响的一代作家。路遥称柳青为他的“导师和教父”。陈忠实先后买过九本《创业史》,进行精读。贾平凹学柳青,坚持写农村题材,并“在柳青墓前吹响陕西文学的集结号”。陈彦学柳青,坚持现实主义文学道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这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他们都从柳青的创作思想和精神中汲取了营养而获得成功。

    何西来曾为柳青题词“三秦师表,一代文宗”。著名学者严家炎为柳青题词“人民赤子,文坛巨星”。我们称颂他“人民的作家、大写的人生、神圣的事业、永远的柳青”“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山乡风云创业史,百姓心中柳常青”,这些赞誉口口相传,经久不息,已成为长安人民心中永难磨灭的记忆和情感。

    著名作家陈忠实早在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就做了《柳青创造了一个高峰》的精彩发言,他说:“柳青在农村题材这个领域里创造了一个高峰、艺术的高峰、思想的高峰,至今依然为文坛所敬重……”陈忠实对柳青的论述十分经典,“高峰说”由此产生,并影响到了今天。

     

    01 陈忠实谈《创业史》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1959年在《延河》连载,11月在《收获》发表,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2009年已满50年。2010年元月23日,柳研会策划举办“《创业史》发表50周年纪念座谈会”,邀请陈忠实、畅广元等作家及评论家参会。畅广元先生以《让历史告诉人们》为题,从理论上对《创业史》作了阐释。陈忠实先生讲话时没有拿讲稿,他的发言没有谈理论,而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他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使大家颇受启迪和教益。我们根据他会议的录像录音,整理成《我读〈创业史〉》一文,发表在2009年的《秦岭·冬之卷》,这对于研究《创业史》和陈忠实的创作道路颇具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全文附下:

     

    我读《创业史》

    ——在《创业史》发表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陈忠实

     

    刚才畅广元老师从理论上对柳青和《创业史》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我在这里以一个读者的姿态——在这个场合里头,我最恰当的,或者说作为《创业史》的最心悦诚服的读者,谈一些我最初读《创业史》和后来读《创业史》的感动,供大家批评。

    《创业史》是1959年4月在《延河》首发。1959年的4月,我正在读初中三年级,离毕业大概还剩下两个月。那个时候的乡村学生上中学,绝大多数都是背馍,就是背家里蒸好的馒头,我们当地人都叫馍。背一礼拜的馍,礼拜六吃完再回家去背。家长一个礼拜给我两毛钱,买咸菜或者辣子酱、副食。一周六天吃的都是从家里背的干馍,大部分都是杂粮,就着咸菜,或者辣子酱,喝开水。从媒体上、报纸上知道《创业史》要在《延河》连载的时候,我就把那两毛钱的咸菜钱省下来,只吃干馍喝开水,赶到纺织城邮局买了一本《延河》。我直到现在都很清晰地记得,首发的《创业史》是那个《题叙》。那个题头插图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尽管刚才展示的刊物有点远,我老花眼也看不见,但到现在这个印象仍然在我脑海里。首发时不叫《创业史》,叫《稻地风波》,题头画幅稻田和稻田水渠上的一排白杨,白杨迎风舞摆。我一看到这幅图画就想到我们家门前就是这景象。我家门前是灞河,一道一道的灌渠,灌渠上就是一排一排的白杨,少有柳树,也有稻田。读完《题叙》之后,我心里最欣慰的,或者说当时觉得最可安慰的,是把这两毛钱的咸菜钱省下来,买这本杂志是大赚了,而没有任何受苦的感觉。然后一直到念完初中毕业回家,后来断断续续地就买不全这本杂志了。后来我上了高中,听说《创业史》要在《收获》全文载出,当时托了在西安当工人的老舅给我买了一本《收获》,送到灞桥的三十四中学去,我才完整地读完了《创业史》。初读《创业史》还不能完全理解,因为当时仅仅只是一个初中转入高中的学生,但几个人物留在了我记忆中,至今不能忘记,梁三老汉、梁生宝、郭世富、富农姚士杰、改霞。这一茬人物,我在我们那个村子一个一个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形象。我的这个村子和柳青的那个村子相隔大概也就是六七十里路。越到后来我越相信,《创业史》的人物在任何一个村子都能找到相应的生活人物。到后来对文学有了不断加深的理解的时候,才明白了柳青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这个过程,应该说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过程,至今令我望尘莫及。

    《创业史》这部小说我前后大概读过九本。《创业史》单行本出版时,我首先买,仍然是托我舅买的,因为我舅有工资收人,我没有钱。我记得,在“文革”发动的时候,气势之猛,令人很恐惧,我把我存的书(当时宣布是黑书),全部都当废纸卖掉了,唯一保存的一本就是《创业史》,尽管当时《创业史》也被批判,但我偷偷把它保留下来了,后来也不知叫谁拿走了。另一次记忆犹新的就是1973年末、1974年初,我上南泥湾五七干校去锻炼,规定必须要带“毛选”,另外我偷偷带了一部《创业史》,外面套了一个“毛选”的塑料封皮。在南泥湾的窑洞里,晚上十时统一断电熄灯,我自制了一个油灯,同窑里的人睡了,我在油灯下读《创业史》。好在我们那个窑里的人没有谁说陈忠实读黑书。后来不知道谁把我这个书发现了,悄悄拿走了,再没还我。我记得十余年间先后读丢过九本《创业史》。这个书读到后来,就是我有一点时间随便打开这本书,打开到任何一页或者任何一章,我就能读进去,而且就能把一切烦恼排除开,进入蛤蟆滩那个熟悉的天地,这种感觉是我这一生阅读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首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