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作者:董颖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点击数:
    刘宽忍,副厅长孙豹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兆为,以及省、市、区相关领导、专家观看演出。

    该剧由省柳青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颖夫和省京剧团一级编剧张民翔共同编创,剧本获省宣传部2013年重点奖励扶持剧目。为纪念著名作家柳青诞辰100周年,剧本经过精心编排打造,终于搬上舞台和观众见面。该剧共六幕,演出约两小时。剧情曲折生动,跌宕起伏,既有欢歌笑语的场景,也有催人泪下的情节,再现了人民作家柳青与长安人民血肉相连、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演出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长安开发》2014年12月4日

     

    秦腔现代剧《柳青》参加第十一届艺术节展演

     

    本报讯(记者张静)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虽然已落下帷幕,不过“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节”已成为陕西人民的共识,还有多部艺术作品依然在参加艺术节展演。本月5日、6日连续两晚,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

    该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反响强烈。该剧成功塑造了人民作家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光辉形象,真实艺术地演绎了作家与人民的血肉情深。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看后赞扬“《柳青》戏剧是一出宣传正能量的好戏,表演形式有新的突破和出新,演出是成功的”。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从彩排到公演连看数场,赞不绝口。

    秦腔现代戏《柳青》由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作家董颖夫和省京剧团一级编剧张民翔共同创作完成。多年来,他们搜集整理了160余万字的柳青史料,编创过程中又多次深入长安皇甫与柳青当年的同事、好友、群众座谈,体验生活,历时三年,八易其稿,剧本2013年获省委宣传部优秀剧目创作奖。《柳青》戏剧由易俗社老音乐人姜云芳谱曲,著名导演朱炜合执导。该剧由西安市大唐秦剧团、长安梨园春剧团联合演出,演员阵容整齐,表演声情并茂,特别是扮演柳青的年轻演员杨小军行腔高亢洪亮,扮相真切感人,第四场柳青与妻子马葳的一场戏更是动人心弦,把剧情推向高潮,柳青的精神感动得观众纷纷落泪。一位观众说:“这是陕西戏剧舞台难得的一出好戏,把柳青和咱农民演活了。我们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好作家。”

    今年7月2日是作家柳青诞辰100周年,为纪念柳青,弘扬柳青精神,《柳青》剧组以柳青精神写柳青,以柳青精神演柳青,边演出边打磨,精心打造艺术精品。《柳青》戏剧自今年6月份公演以来,连演数十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所到之处,许多单位,村庄要求连演数场。这次跻身全国艺术节展演,把弘扬柳青精神惠民演出掀向了高潮。

    《西安晚报》2016年11月8日

     

    秦腔现代剧《柳青》上演

     

    本报讯(记者职茵)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是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西安市大唐秦剧团、西安市长安区梨园春秦剧团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优秀原创秦腔现代剧,9月27日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受到观众的强烈关注。

    该剧通过著名作家柳青1952年到陕西长安皇甫深人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用戏剧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现了人民作家柳青在人民中生根,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讴歌的光辉形象和精神风貌。该剧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感人,催人泪下。剧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观众反映说:“这才是咱老百姓的戏”“我们就要柳青这样的好作家。”该剧谢幕时,观众齐刷刷站起来为剧组鼓掌,久久不愿离场。

    《西安晚报》2017年9月29日

     

     

    七、协拍纪录片《柳青在皇甫》在央视播出

     

     

    2006年,我就产生策划拍摄柳青纪录片的念头,曾写了个简要的提纲,但当时要办的事很多,就把这件事放了下来。

    2011年年初,和我同镇的河头村的李耀(“家娃搅团”饭店老板)挣了钱,办起了文化公司,便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准备拍摄柳青纪录片。我很高兴,立即和他们合作共同策划拍摄,并提供了资料和需要采访的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西影厂导演强小陆先生担任柳青纪录片导演。我们先期主要抢拍了和柳青工作、生活过的一些健在的老人的口述影像。主要采访了孟维刚、张耀富、张家谋、刘可风,还有皇甫村的一些老人。我们摄制组又去了陕北,在柳青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拍了一些实景。当时,和《创业史》出版有关的一些人都在北京,我们于是又赶到了北京,驻扎在北京西郊,专门租了一辆面包车,每天四处采访录制。中青社的王维玲先生当年是《创业史》的责任编辑,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自己和柳青的交往以及编辑出版《创业史》的经过,讲到动情处,老人家几次哽咽流泪。他说,柳青是用自己的血作墨写成了《创业史》,柳青的确是一位大写的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听后非常感动。

    接着,我们把和柳青非常要好的朋友,原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李旭东和柳青在北京的女儿刘竹风,请到了我们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采访录制。李旭东回忆柳青时也止不住地落泪,我们又一次被柳青的精神所感动。刘竹风当时带来了《创业史》的手稿,手稿装了几本卷宗,我们征得她同意后拍了几页。刘竹风很低调,不让我们拍她。

    接下来,摄制组到北京大学找到著名学者、评论家严家炎教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约到原所长何西来先生进行了采访拍摄。著名评论家何西来先生是陕西人,他很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同时,我们在北京还采访了著名评论家阎纲,中国文学研究所的白烨,中国文学馆的周明、白描等人。

    我们去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示介绍信后,他们热情地做了接待,并拿出了三大本有关《创业史》的档案卷宗。我翻阅了这些资料,感到真是太珍贵了,里面保存有多封柳青和出版社王维玲的来往信函,还有给柳青邮寄稿费的单据以及出版社的协议,《创业史》封面设计和插图样稿,《创业史》出版的许多资料等。其中,还保存有柳青委托中青社为孩子在北京上学、生活帮忙的信函。一些信函纸张质量粗糙低劣,可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纸张之匮乏。这些信函,也反映出柳青和中青社之间的情谊。在中青社,我们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进行了录制。

    我们听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保存有当年拍摄的柳青的影像资料,这让我们喜出望外,就专程前往。经过协商后交了6000元版费并签了协议,约定这些影像资料只能在柳青纪录片中使用。这太重要,太珍贵了。

    返回陕西后,我们到省作协,联系已经退休的和柳青有过交往的健在的老人,如贺抒玉等人,进行了采访。

    采访拍摄工作很是繁重,并且过程较长,中途李耀先生生意不景气,资金跟不上,摄制工作陷入了困境。后经我们联系,张耀琪先生接手了这项工作。我作为中间人,在交接协议上签了字,张耀琪给李耀付了前期费用,所拍摄的资料全部移交给张耀琪先生。

    此后,青年导演田波和王苗霞在拍摄完成《路遥》纪录片,又寻找新的题材,准备拍摄柳青纪录片,便约刘可风、陈忠实、邢小利和我商议这件事。我当时身体有病,在西安交大一附院住院,计划第二天做手术。我不顾家人劝阻,找借口走出医院,在医院外脱掉病号服,换了衣裳去了张耀琪的公司。记得当时陈忠实对大家说:“我不轻易用‘伟大’两个字,但我要说,柳青是一位伟大的人民作家。”在大家的努力下,事情谈得很顺利。田波、王苗霞接手,继续柳青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这件事像接力棒一样,又到了两位年轻的导演手中。

    张耀琪先生出资拍摄柳青纪录片时要求:片子必须上央视播出。刘可风也写了授权委托书,委托柳青文学研究会和田波、王苗霞摄制柳青纪录片,以她写的《柳青传》(当时还未出版)为基本材料,由仵埂、闫建滨等人执笔撰写解说词。

    但是在当时,柳青的其他子女有不同意见,一时间纪录片上央视有困难。张耀琪说:“咱对柳青有感情,是吴堡人,也是柳研会的成员,但不能为做好事惹下官司。”柳青纪录片的拍摄又一次搁置了,张耀琪支付了几十万元,付了前期费用。柳研会也开支了一些费用。

    2014年,习总书记发表讲话,号召党政干部向柳青学习。西安电视台准备接手,继续拍摄柳青纪录片。闫建滨出面和我联系,我们一起商定联合制作。此时,我们开始和时间赛跑。因为,前面一些已经采访拍摄过的老人相继去世,原来拍摄的资料就显得非常珍贵了。张耀琪先生把先期拍摄的六集毛片交与西安电视台,确定两家联合继续完成摄制工作。我陪同西安电视台摄制组到皇甫等地进行补拍工作,这时已经用上了无人机航拍。后来,《柳青在皇甫》纪录片由西安电视台最后制作完成。2016年,《柳青在皇甫》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荣获2016全国优秀纪录片奖。

    在纪录片片头和片尾的字幕上,有一些与纪录片不相干的人,还给挂上了职务,因为这些人是领导。而我和张耀琪、李耀却只在鸣谢人员行列,我们理解电视台的苦衷,因为片子的审查要领导们点头。唉,这也难怪,瞎瞎风气,真是无奈!不提这话了。

    需要说的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柳青纪录片终于面世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由衷感谢所有为之付出过辛劳的人们。

    再后来,田波、王苗霞经过不断努力,在出品人天朗集团孙茵等方面的支持下,拍摄了电影《柳青》。2022年,电影在央视播出并全国公映,一举获得成功,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八、到北京参加的两次会议

     

     

    我到北京参加的两次会议,是有关柳青的两次大型会议。

    第一次是在2015年5月20日,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在北京中国文学馆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中宣部领导和中国作协及时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等专家学者与会。我作为常务副会长,和会长畅广元、副会长邢小利、段建军参会,我们在会上作了题为《我们为弘扬柳青精神做点事》的发言,汇报了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工作,传递了陕西特别是长安人民对柳青无限怀念的情感。我向景俊海再次建议:督促长安方面尽快恢复柳青故居。景俊海当即指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等尽快落实。

    另一次会议是在2018年6月26日,我在北京参加了“纪念柳青逝世四十周年暨《柳青在皇甫》新书发布会”。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主持会议,人民出版社总编辛广伟介绍《柳青在皇甫》编辑出版情况,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发言,我作主旨发言介绍编书经过。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出席座谈会和新书发布仪式。北师大文学院国家写作中心主任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中国人文学院教授成光炜,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张志忠,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主任李朝全,《求是》杂志编审、著名评论家马建辉,人民出版社《柳青在皇甫》责任编辑徐源和陕西的作家、评论家,陕师大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文学评论家李继凯,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段建军,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执行院长李锁成,陕西省原政协文史委主任、文化学者雷涛,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省柳研会副会长仵埂,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巡视员贺晋东,柳青子女刘竹风、刘松风,女婿王晓曼等与会。

    6月27日的《人民日报》以“《柳青在皇甫》新书发布会举行”为题对本次会议予以报道。

     

    附:为弘扬柳青精神做点事

    ——在北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来自秦岭山下陕西长安的一位农民文学爱好者,也是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更是柳青的崇拜者。能参加今天的会议,心里非常高兴。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领导和同志们。

    柳青在长安生活工作十四年,是长安人心目中的“神圣


    首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