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钟爱文学
涉世未深尚轻狂,写作宏愿胸中藏。
辍学每每怨“文革”,试笔往往露锋芒。
长征串联开眼界,挫折磨砺强志向。
钟爱柳青《创业史》,煌煌巨著可流芳。
1962年,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一大批工厂停工下马,不少干部和职工下放到农村,大学、中学招生缩减。到1963年时,中学的招生名额更少了,我所在的沣西小学全班仅有五六人考上了初中。针对这种情况,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开设了补习班。没有教室,我们补习班就在学校操场的戏楼里上课。杨振荣和姚志茂老师教语文,李金灵老师教数学。一年后,补习班里半数人考上了沣西中学,这个成绩空前优异。记得是杨振荣老师给我发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分编在沣西中学“六七级三班”。
一、“高光”时刻
沣西中学坐落在马王镇大原村,是县属十三所公办全日制住宿学校之一。学校的生源来自灵沼、高桥和沣西(马王)三个公社,学生人数做一个平均,每个村也就几个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因为每个公社由十几个甚或二十几个村子组成,总人口往往达到五六万人,谁家孩子要是能上中学,那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和我一起考到沣西中学的,我们队上有孙中元、王俊义和张建民,这让村里人很是羡慕。
上初中以后,我的班主任是李全垒老师,他代植物课。张望老师代语文课,张志坚老师代数学课,邸书海老师代物理课,康志善老师代政治课,卢信卿老师代音乐、美术、历史课。时任校长是张炳耀老师。
我的初中阶段虽然不到两年时间,却是我学习生涯最为快乐的时期。我已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贪玩和调皮了。经过小升初的补习,使我对学习有了较深刻的认知,我已经能主动刻苦地学习了。因为我知道,成绩不好就考不上高中,只有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学好知识和技能,以后才能找个好工作,也才能彻底摆脱生活的困境。
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上初中了,在新环境下一定要认真学习,要有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那个时候,我家生活困难,我的兄弟姊妹多,吃饱肚子都是问题,就更谈不上营养了。因此,我当时个子并不高,座位常被排在教室前二三排,离讲台很近。我听讲认真,课堂发言积极,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和思维,所以老师们也爱提问我。这样,就更加提高了我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激发了我自学的兴趣。基于此,我对每门功课学习都很认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担任数学科代表。
01 作文使我荣光
出人意料的是,自从上了中学以后,我的作文写得很好,张望老师特别欣赏,我的作文经常会作为范文在班级里评讲。由于多次受到老师表扬,我更加坚定了学好语文和写好作文的信心。
因为个子比较低,体育课等艺术类学科,我都没有学习兴趣,也不积极参与。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偏重于文科学习,在其他方面没有长处。
每周三的作文课,那是我最最期盼的,因为那是我最为荣耀的课堂时光。我的一篇篇作文,往往会一次次地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念诵、讲评,也常常是在这个时候,我会被同学们羡慕。下课后发了作文本,我的作文本在抽屉里是放不住的,时常会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抄录。
张望老师代两个班的语文课。在上作文课时,他时常会把两个班的学生召集在一起上大课,我的荣誉也就从一个班扩大到了两个班,甚至扩大到了全年级。对一个初中学生而言,那是莫大的荣誉和鼓励。
但生活的困迫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
当时我家少吃缺穿,一家人生活确实寒碜。我们兄弟姊妹们的穿着都很差。我没有衬衣穿,就光身穿着褂子和裤子;没有袜子穿,就光脚板穿鞋。在同学们眼里,我并不是一个着装整洁的人。
每周三下午回家背馍,我从来都没有背过烙馍,因为家里没有麦面面粉。所以,我一次次背的只是玉米面粑粑。玉米面粑粑不耐放,容易发酸、发霉,吃不了两天就有酸味了,那味道有些刺鼻,掰开时会扯出细丝。每每在吃饭时,我便背着同学,将玉米面粑粑拿到开水灶房,用开水冲一冲继续吃。我很羡慕别的同学吃烙馍,有的是小麦面锅盔,大多数是玉米面和小麦面两搅的烙馍。也有人带咸菜、辣子菜等,就着馍吃。这些,我都没有。记得是一个星期三,因为下雨,我没有回家背馍,三哥披着麻袋给我送来了粑粑馍。至今回忆起来,我都很感激三哥。没了吃的,我就得饿肚子,想到家里还有人惦记着自己,这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
上初中时住宿在学校,大家都自带铺盖,睡大通铺。我只有被子,没有褥子,铺一条床单当褥子,光板硬床地熬日子。最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天,我把被子折成筒状,人钻在被筒里面睡觉,有时冻得直打哆嗦,好在是通铺,大家挤挤挨挨一起睡,左右相互能挤出些温暖,漫长的冬夜也就不那么难熬了。
沣西中学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是教室里吊着一排排电棒(日光灯),把整个教室照得通亮,当时的学习条件已然很好了……那段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使我留恋和着迷,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读,下午的课外自由活动时间,我也几乎全都用在学习上,晚上还要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那时候大家学习都很自觉,安静认真地看书做作业。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
虽然自己衣衫褴褛,吃睡的条件都不好,但我学习成绩优异,加上作文写得特别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这让我很满足,也很自信,从而消除了自卑心理。
这个阶段,写作文成了我自觉的行动,除了完成课堂上的命题作文,我还有意识地加强练笔。每到星期天,我并不着急回家,我规定自己必须写一两篇作文再回家,因为我总担心下一次作文课上评讲的不是我的作文。好在当时读的小说比较多,写作对我而言不是难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时写作文,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从生活出发写生活。现在想来,我都有点佩服自己,因为这样的认识层次很高,已经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了。每每提笔,我头脑里总会闪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物,然后在他们身上编织情节,并付诸有意义的行为,人物形象往往塑造得生动成功,这也算是我当时作文成功的一点体会吧。当然,模仿其它优秀范文练笔,那时候也是常有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写作的兴趣使我快乐而充实,不仅使我没有空虚感和自卑感,还让我更加的自信和努力。
02 两篇好作文
中学时期写过多少篇好作文,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忆最清晰的有两篇。这两篇作文是我从现实生活中开掘的,是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后写就的,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文学创作理论,但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了实践,因而写出了好作文。
要写生活,素材从哪里寻找呢?
我们学校东边的西户铁路,直通马王村火车站,车站在我家跟前。我每次从学校回家时,都要沿着铁路线行走,我也经常会踏着铁道枕木步行回家。这段铁路,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求学路,寒暑易节,来来回回,或风风火火,或身影踟蹰,一路不知留下了我多少匆忙抑或闲散的脚印。
偶然的一次,我在车站上看到了一个场景:一个人在火车上从车窗伸出头着急地喊叫着,喊站台上的人帮他捡拾掉在车窗外的东西。这个场景触发了我的想象,我便写了《风雪路上》: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有人从火车车窗探出头时,他的帽子被风刮掉了,掉落帽子的地方距火车停靠的车站有一段距离,但火车进站停车时间短暂,他也不能及时下车捡回帽子,即使车外有人帮忙,也不一定来得及。况且,我在情节上还设置了几个障碍,捡拾帽子的“我”绊倒了,火车马上就要发车了……天冷,他确实需要这顶帽子……火车要开动了,一时间站台上发车的手旗晃动,哨声响起,信号灯明灭闪烁,车上那人焦急的喊叫声……这样就有了一个揪心的追赶的过程……火车呼嗤呼嗤开动了,缓缓地加速了,文中的“我”最终将帽子送到了丢帽人的手中,火车终于呼啸着奔向了远方,车上的人向“我”招手,火车飞速向前,烟囱吐出的长长的烟带慢慢散开……
张望老师看了后,觉得我写得很好,他的评语说:写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事件,事件很真实,构思也巧妙,且详略得当,细节描写也到位。
后来,张望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们写作。
记得重修沣河桥时,张老师带我们去了施工现场,他让我们在工地上走走看看,把实地感受写成作文。当时,我们认真地在工地上观察,看不出来有啥特别之处,何况也没有发生惊心动魄的事情,多是看到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那场景平淡普通,没有值得写的地方。大多数同学都这样认为,而我却写出了《工地拾零》。在文中,我虚构了一个情节:工人们正在施工时,施工架上的一块木板掉进了河水里,一位工人连忙跳进河水去打捞,但水流很急,他没有抓住那块木板。他和木板一起被河水冲走,一直冲向下游。他在水中时隐时现,这不由得让人揪心,担心他会被淹死。终于,到了一段水流平缓的河面时,这位工人仍然没有放弃,他奋力地游向了木板,一点点地接近,最后终于抓住了那块木板,并拖着木板游到了河岸上……他最终把木板扛回了工地。这位工人说,无论怎样危险,也不能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虽然我虚构了情节,但文章变得生动了,立意也高了。张老师对我大加赞扬。
当然了,一块木板的价值,放到现在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代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它是国家的财产,是要倍加珍惜和爱护的。
我更没有想到,我的这两篇作文,竟然被我上一级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拿去欣赏、交流了。老师们一致认为我写得好,便将作文刻印了出来,作为范文分发给毕业班的师兄师姐们学习。
我那时就有了意识:想要写出好作文,就不能呆板地写,要有创新和想象。另外,不仅要有好的构思,还要从生活出发巧妙构思。要是没有铁路上步行的经历,没有马王火车站,没有去过沣河桥施工现场,我是不会生发那样的灵感的,也就不会写得那样生动了。
我写的许多篇作文,张望老师都特别欣赏,他时常给我鼓励和指导。我非常感谢张望老师。
“文革”开始前,我读了很多小说,就模仿着写了中篇小说《沣河儿女》,可是刚写完了第一章和第二章,“文革”就开始了。我在《沣河儿女》第一章里描写地理环境,铺排人物出场,这一章被张望老师在班上读了,很快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
我当时也真是胆大、狂妄,小小年纪没有什么阅历,对社会和人性并没有多少深刻认识,才储备了多少生活素材呀,竟然也敢下笔写中篇小说!那时的我,根本不具备写中短篇小说的能力,充其量只会写学生作文罢了。当然,这也是在我阅读和学习了很多小说作品后,不自觉地学习了谋篇布局、人物出场、故事编织的写作技法,也才敢动手试验的。现在回忆起来,我那时的举动太幼稚了,没准备,不成熟。但张老师认为我写得好,他可能是在鼓励我。
我后来回到农村,不得志的时候多。张望老师一直关注着我的动态。他曾经设身处地为我想办法,竭尽全力地帮过我。“文革”后恢复高考,我到沣西中学编过复习资料,刻过钢版,也给学生辅导作文,这都是张望老师推荐的。还有,我在水库政工组工作时,张老师带着学生来采访过我们,我当时讲了我如何结合水库生活的实际,写出了短篇小说《分家》,受到了张老师的赞扬。
03 阅读《创业史》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