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静静流淌的沧桑(吴景桦)
二、家世渊源
吴桦出生在一个很古老、很传统、书香门第的大家庭,祖父吴庭锡(1864-1946)字敬之,号次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清末民国文士,史学家,历任陕西华阴和略阳知县、榆林道尹、汉中府知府、省民政长公署秘书、清史馆撰修、陕西通志馆编导、省长公署参议等职。据西安市档案馆所藏史料载,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12月30日,陕西革命军统领邓占云攻打汉中。汉中镇总兵江朝宗、陕安道道台黄诰所率驻汉清兵抵抗而不敌,江、黄二人遂化装逃离汉中,留汉中知府吴廷锡、管带李光辉维持汉中残局,次年3月,吴廷锡与革命军谈判协商后,顾全大局,顺应潮流,毅然反正,成立了“临时汉中自治公所”。同年5月,革命军陕南招讨使张宝麟和四川同志军标统刘荫西进驻汉中,进行和平交接,随后,汉中所属各县先后实现光复,吴廷锡作为清末最后一任汉中知府,顺应历史潮流实现汉中光复,为陕西的辛亥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廷锡亲书七言长歌《赠抗日将领高建白旅长》,以激扬的文字,历数国难当头,将士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赢得胜利的壮烈场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支持抗战的决心。
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廷锡先生在任华阴知县时殷勤课士,为华阴《云台书院》资助书籍数十余种,捐俸银数百两购置书籍;在略阳任职不到两年,但清政府对其一年多的业绩却给予较高评价。《清实录》载,略阳县知县吴廷锡因政绩显著,朝廷曾传旨予以嘉奖;另据光绪《略阳县志》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任略阳知县时,开办学校,创立蒙养学堂,为嘉陵书院及学堂筹捐书籍与图册数十种。
中华民国成立后,吴廷锡于民国三年(1914)六月至民国六年(1917)一月,先后任榆林道道尹、清史馆名誉篡修、陕西省长公署参议、陕西省长署秘书等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期间,聘请吴廷锡为陕西通志馆编导,进行《陕西通志稿》编纂。时值民国初年,军伐混战,他临危受命,足迹遍布秦川大地。他在宋伯鲁(芝栋)、宋联奎为陕西通志馆馆长时,作为编导他同武念堂(树善)、林捷三(朝元)、毛昌杰(俊臣)、缪延福(石逸、实贻)、郭蕴生、段纲伯、萧筱梅、王藻泉、冯孝伯、张扶万、景莘农、王子端、霍竹汀、晁秋舫、周石笙、王卓庭、沈青崖等抢救性地编辑整理了《陕西通志稿》和《续修陕西通志稿》,与宋联奎、翁柽编辑《关中丛书》和《咸宁长安县志》,与刘安国、冯光裕合辑《重修咸阳县志》,编辑了《周陵志》等大型历史文献书籍,他和王儒卿编撰《太白山志》和《陕西乡贤史略》等书籍,撰写有西北各省赋文章多篇,为《重印永乐大典宋会要辑本征求购集意见书》作跋,撰写了《黄帝陵祭文》、《成吉思汗迁葬内地宣告文》、《重修马溪田先生讲学处启文》,这些文献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成为陕西史料中宝贵的一笔遗产。
吴廷锡工诗善文,长于书法。他与于右任、邵力子、杨虎城等关系密切,曾为蒋介石母亲大寿撰写寿序,为辛亥革命元老、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张凤翙撰写寿序,为陕西革命军将领张钫作赋,为孙蔚如赋诗,为抗日将领赵寿山的母亲撰写挽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户杜文士王景民(吴景桦)
- 下一篇:散文:户县抗击传染病史上的"三大战疫"(…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