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长安政协
  • 长安论坛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安子评书画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 政协领导
    • 政协委员
    • 政协动态
    • 参政议政
    • 政协风采
    • 政协知识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安子评书画

      本月排行TOP10

      • 10万个零部件 竹木榫卯结构 …
      • 陕西日报:董颖夫,为柳青文…
      • 尤凌波: 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
      • 男子秦岭子午峪山上突然晕倒 …
      • 各界导报:一个基层委员的参…
      • 纪实:尹村有个幸福院(王小…
      • 仵埂:董颖夫——一个长安人…
      • 高山:一个农民质朴的柳青情结
      • 长安大学城首届大学生短视频…
      • 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颁奖

      最新推荐

      • 长安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娴
      • 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
      •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
      •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建利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吴景桦>>正文内容

      散文:户杜文士王景民(吴景桦)

      作者:吴景桦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1日 点击数:

      王景民先生,出生于1942年7月15日,农历壬午年生肖属马,祖籍周都丰京故地阿底村,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长安里兆渠小学、长安二中、长安沣西中学等,因受“文革”期间家庭成分的影响,未能如愿进入大学深造,后在秦渡镇政府工作三十余载,退休后为户县县志办编纂之一。先生是一位才情富赡﹑虚怀若谷、品格高尚备受人们推崇的一代文士,在户杜一带(长安、户县两县的古称)小有名气。

      先生曾用名童治和,父亲童怀政曾为民国时期的“国大代”——国民大会代表。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先生自幼焚膏继晷地不倦学习,使他饱读诗书,通达智慧,在历经磨难中他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虽因婚改“童”姓为“王”姓,但先生表里如一,一身正气,宽以待人的品格,在婚姻生活中赢得了无比的幸福,先生与夫人王凤霞女士相濡以沫五十年,真正做到了“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知君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养育出了优秀的子孙后代,被誉为“陕西省幸福老人。”

      先生笔耕不辍,虽被大学之缘拒之门外,但却利用“干完最繁重的农活”后的空闲时间,坚持读书和写作,“寓劳动于学习,寓学习于写作”,在1970年开春以一篇《红卫(王渭)大队制定生产规划》的新闻稿,经户县广播站以《红卫大队坚持两条路线斗争,制定全年生产规划》为题,在《红太阳照户县》节目中以加了短评的独家新闻连播两天为契机,加上自己对新闻事件洞察力的敏锐和题材的敏感,从此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后相继写出了《红卫大队医疗站自制中药针剂》、《红卫大队(男)干部带头结扎》、《红卫大队关怀男到女家落户社员》等广播稿。 1972年12月25日是先生终生难忘的日子,先生迎来了自己“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生转机,被公社党委抽调到公社广播放大站工作,后被任为放大站站长,此经历在先生的《沣水东注》一书“往事回眸”篇中被先生称之为《进站》,先生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哲理。

      先生做为省、市、县多家媒体的通讯员,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发表过200多篇新闻稿,他带着问题调查研究,采写新闻稿件,做到了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捕捉民生焦点,字字切中时弊,受到陕西日报社资深老记者卢登科老师的赞赏,给予先生“写问题性稿件是你的专长”的高度评价。他的新闻稿篇章虽多为“豆腐块”,但常被《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加有“编者按”或“编后”评论,足见其对新闻的洞察力。

      1982年8月,先生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深得《延河》编辑部王汶石、贺红军、王晓新;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愚、李星等的现场写作指导,为先生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创作了《试金石》(1980年)、《新圣人出世》(1982年)、《菜园青青》(原名《“新闻大臣”的新闻》1981-1982年)、《“大木头”新传》(1982年)等描写农村改革开放后,人们坚定不移地走农业改革之路,走推广农业技术之路,宏扬讲诚信、以劳动致富的小说多篇,得到户县文化馆文学辅导老师刘滨海的精心指导和好评。

      2014年,先生在72岁高龄时,迎来了自己写作的“高产期”,《戴锁》(写于2014年3月2日)、《荡秋千》(写于2014年3月6日)、《村社》(2014年3月18日)、《家风》(写于2014年4月9日)、《待诏》(写于2014年4月17日)、《马坊炕》(写于2014年5月1日)、《老碗会》(写于2014年6月3日)、《汤坊》(写于2014年6月22日)、《学堂》(写于2014年7月14日)、《书箱》(写于2014年8月18日)、《碾生场》(写于2014年8月31日)、《戒烟》(写于2014年9月8日,岁在甲午中秋)、《“活”面人》(写于2014年10月31日)共计十三篇,全部收录在《沣水东注》“民风乡俗”篇中,先生洋洋洒洒的文字,把长安、户县一带的民俗方言描述得绘声绘色,有历史考证亦有民间传说,娓娓道来,每一篇都饱含着对家乡人、事、物的浓浓深情,每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先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挚爱,读来脍炙人口,幽默诙谐。从先生的这些著作里,人们能真切地体味到先生做人、做事那种质朴无华的品格,即使读完一个章节掩面沉思,书中的故事情景、每一个人物形象仍长存脑海挥之不去,或行云流水,或诙谐生动,给人眼前呈现出一幅人间百姓烟火图,耐人寻味让人自省和受到启迪,彰显出先生笔力爽利,文采不凡。

      先生致力于文史研究,先后在《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发表《秦渡古镇》、《罗汉寺》、《宋西社火传承人—宋志杰》以及在西安市政府参事室《说古道今》和《西安档案》等刊物上发表《清代廉吏崔志道》、《户县抗日救亡纪事》等。参与《户县文史大观》、《户县农耕纪事》、《户县老照片》等编辑工作,及户县望族陈树楠、张迺威等家谱的修订工作。

      先生的《正本清源话孝道》一文获全国老年学会优秀奖,《管窥文化养老》获中国·西安孝文化论坛优秀奖,《浅尝初得志“三味”,追本溯源惟求真》一文被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第二轮修志(初期)文集》收录并获三等奖,等等......先生获奖作品不胜枚举,大都收集在他的诗文集《沣水东注》一书中。先生为长安、户县的历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先生却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总结为:“前三十年写公文、新闻,退休后又编修了十年的《户县志》,但这些都是‘官书’,这四十年‘人’全属公家的......因此,自己要在有生之年拼上老命,活一天,写一天,把肚子里自我认为对后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全倾倒出来。”我想这就是先生这部《沣水东注》的灵魂所在、精神所在吧,它鼓励我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把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世代传承;它要求我们克勤克俭,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忠厚行事,有“啃生毛铁”的劲头儿,牢记祖辈遗训,活到老,学到老,做个对社会有用处、有益处的人,堪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沣水东注》一书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书题取材于《诗经》“沣水东注,唯禹之绩”,以记录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亲身经历,里面的每一篇文字都凝结着先生的心血,给我们后人有“警世”和“醒世”的意义,值得每一个人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以领略先生的风范和文士风采。

       

      读《沣水东注》一书怀感

      吴景桦写于2019年11月18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姑妈,我心中的母亲(吴景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18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自己的网站.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