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长安开发》报社副社长张海建说,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董委员与工商联兰喜吉会长一起,策划了4场银企座谈会,为企业牵线搭桥,共融资约1.8亿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突破了瓶颈制约。
原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统战部副部长杜尊武同志这样回忆:董颖夫和我是这样认为的,2004年长安区工商联换届,一批长安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被选为长安区工商联的常委和副会长,虽然早闻他们大名,但各人的创业经历未必为社会知晓,这样不利于“内联”。如何把新一届的工商联工作做好,把长安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并影响更多的人当“弄潮儿”,启迪心智,创造业绩,就要相互知情,相互信任,再到优势组合,让企业全方位深层展示,扩大影响,招商引资,发展壮大。董颖夫建议编辑记述企业家成长经历和事迹的专辑。
董委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专辑》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企业家董颖夫同志,是他首先提出和倡导了这件事,从2006年10月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忘记了自家企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身到策划、组织、座谈、采编、拍照等项工作,大小会召集过十多次,他的车成了这次活动的专用车,他企业的随行班子,也围着这次活动颠前跑后,急速运转。尤为可贵的是,这次活动的1.6万元费用,全部由董颖夫一人出资……”时任长安区委书记钱引安为专辑写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序言,予以热情鼓励和支持。《专辑》在当时的区“两会”上散发,引起了轰动效应,对长安的民营企业家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促进和“内联”作用,也使新一届区委、政府班子对长安的民营企业家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时过两年后的2007年,他向区政协提议编写《创业者风采——长安民营经济巡礼》一书,采编更多的创业者入书,区政协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担任主编,组织了全区多名作者撰写,于2007年10月出书,全书30余万字,西安市工商联把此书向全市工商界人士发送,引起了强烈反响。2009年市工商联照此办法编辑全市范围的民营经济人士专著《百舸争流》《创业者风采》中的大部分文章被收录。长安的民营企业家的事迹得到又一次的彰显。董委员的拳拳之心,深深地感染着长安的企业家们。
秦岭北麓72个峪口,长安有24个,且地域开发历史悠久,人文内涵极其丰富,峪口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具魅力,发展构建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经济,是关中城市特别是西安城市化建设向南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实际调研与深思熟虑,董颖夫在《打造“峪口型”经济,建设秦岭生态旅游群》的提案中建议:区上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构建和规划;保护生态,严禁破坏,加大植被恢复力度;按规划修通通峪道路,按照水、林、路、灯,景观综合治理原则,统筹各方面发展;设管理执法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完善服务体系,突出人文文化内涵,宣传“大秦岭”,增添极具吸引力的项目、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秦岭北麓。这份提案一经提交,立即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认为这份建议是董委员建言献策提案中很有研究,很有深度,很有水平的一份提案。
一个好的提案得到采纳,受益的是广大老百姓,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董颖夫十分关注企业的文化建设。2006年,组织了由长安区工商联、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陕西省西安事变研究会暨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共同发起的社会各界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暨公祭杨虎城将军仪式,300多人参加,30多家媒体跟踪报导,使广大群众和企业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影响十分巨大。
2007年他积极策划组织了长安房地产建筑业商会的筹建,有20多家房地产企业,13家建筑企业和建材企业及200多位项目经理加入这一行业商会,他被选为商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商会的成立,使长安形成了房地产—建筑—建材生产链,同时有力地加强了行业自律,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04 急民之所盼,言民之所虑
“老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仅是企业家,更是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多年来,通过包括提案在内的多种形式,关注着长安的民生,关注着长安的发展,为此建言献策。”长安区政协主席成德奇肯定地说。
长安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2005年元月)董委员提出了《关于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垃圾收集处理场》的提案,
当记者问他是如何撰写这一提案时,董委员答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仔细观察了农村的变化,我以为,农村盖房由过去的土木结构转变为现在的砖、楼板混凝土结构是农村建房史上的一场革命,这种趋势不可能改变。但也伴随着随之而来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过去的土坯房翻建时土坯被还原到田地里化作有机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现在的建筑垃圾不能倾倒到地里,于是就倒在村四周的道路两旁,河道沟坎;生活垃圾,过去烧火做饭烧炕取暖大都以烧柴草禾杆树枝为主,草木灰也是肥料,但现在生活垃圾主要是煤炭、蜂窝煤燃烧后所产生的炉渣,加之塑料制品、废电池、化纤制品等,随地乱扔,许多东西无人回收,导致不降解物大量增多,垃圾围城、围村、围路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破坏农村农田的土壤结构,群众对此意见强烈,呼声很高。董委员建议:按照持续保洁,管理高效的要求,加快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力度,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的额度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监管机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运转、保洁和无害化处理,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区委、区政府广纳民意,将此作为民生工程的大事来抓。2010年,在全省第一个率先出台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文件,每年财政就此支出约近千万元,长安农村垃圾处理从此步入规范化管理机制。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长安西部原108国道上的沣河大桥,明、清两代已建有石桥,1964年重建有T型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后因沣河大量挖沙导致河床下砌了3-8米,桥礅悬空,沣河桥已成危桥。董委员十多年前曾在桥头办过造纸厂,长期观察目睹了这一险情,常为此而担心。2005年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董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固沣河大桥和筹建沣河新桥的提案”,但这个时候有了变化,因108国道改道老路已下放为乡镇管理的乡道,沣河桥重建费用由乡镇筹资,乡镇无资金而搁置,董委员四处奔走,建议区政府将区辖公路鱼斗路(西安鱼化寨—长安斗门镇)改道延伸为鱼石路(鱼化寨—马王镇石桥村,途经沣河大桥),这样一则避免了鱼斗路至马王两次穿越西余铁路,车辆经过斗门街道形成拥堵之弊,二则改弯取直缩短了公路里程节省了费用,用节约的费用修桥一举多得。区领导多次视察沣河大桥,区交通局采纳了董委员和众多委员、人大代表的建议,把沣河大桥建设纳入鱼石路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中,2009年建成通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速,大量农民工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创业,农村出现了“六〇六一三八”留守部队,“六〇”指60岁以上老人,“六一”指儿童,“三八”指妇女,董委员把此现象的出现称之为“农村的空巢现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增至1.69亿,并逐年以1000万的增幅增加。到本纪世中叶,将从现在的9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发展到3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目前,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其它省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抢先‘撞线’,未富先老这就意味着社会结构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福利配套设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准备不充分,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老有所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董颖夫说。
董颖夫介绍,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推进和现代家庭观念的逐渐淡簿,加上独生子女核心家庭架构的逐渐成熟,我国“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国城乡老人“空巢”的比例分别为49.7%和38.2%,而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中,50%以上常年患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30%左右的“空巢”老人则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内的占6成以上,父母不在身边与欠缺沟通,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指数很低,他们感到心里孤单,不少儿童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冷漠、孤僻,幸福感降低也容易引发留守儿童的不法行为。一份来自广东三大监狱的调查显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留守农村无人看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率是正常儿童的三倍。
因此,董颖夫提出的作为长安区第十二届四次会议111号提案的《关于关注破解农村“空巢”现象的建议》的提案,引起区上领导的高度关注,已纳入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的民生工程之中。
2004年元月,董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的提案》,区政府已采纳,2007年,区上成立了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2008年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各街办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提案》和《关于加快文化馆建设的提案》以及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长安文化设施和“三馆”建设的提案》均被区政府采纳,长安多数乡镇文化站已建设了馆舍,征地200亩的“三馆”建设已列入区政府2010年的十大工程之中,关于重视教育不公现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让改革成果惠及社会所有民众,达到公民受教育公平合理的提案——《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已引起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加大了农村基层教育投资。《关于抓好小城镇建设配套工程》的建议,引起了区城建局的充分重视,出台了《长安区小城镇建设管理办法》,全区一半以上的小城镇建设全面开工。
2007年年底,新一届区政府领导班子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区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董委员准备充分,第一个发言,提出了12条修改意见,这12条意见全被采纳,一时传为佳话。
2008年12月,区委、区政府召开“问计于民,科学发展座谈会”,董委员在会上提出了8条建议,这8条建议全被采纳,其内容刊登在《长安开发》“科学发展问计于民”专版的头条。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05 董委员的情怀
董颖夫委员成了长安区的公众人物,是长安区的“智囊”,是长安的“诸葛亮”,甚至有人说“老董是长安的第一策划人”,等等,美誉不断,呼声甚高。
董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社会效果呢?
“董委员的提案,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紧扣长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主题,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长安区政协办公室主任李瑛如是说。
“老董即是文化人又是企业家,具备了文化人的敏锐和企业家的胆识,其宽阔的政治和经济视野决定了他站得高,看得远,关注的领域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他一是尽责,二是关注,三是执著。”长安区工商联调研员杜尊武说。
长安区提案委主任李府战说:“董委员撰写提案注重调查研究,吸取民意,认真思考论证,所以,提案很具有说服力。他的选题比较准确,选择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所重视的,反映强烈的,上级没注意到的问题,这样的提案,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强,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董颖夫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提的提案,建议很有质量,很有价值。”
《长安开发》副社长、政协委员张海建说:“老董不仅是参政者、议政者、参与者,更重要的还是组织者、实施者,许多提案,老董都参与有关部门采纳和解决实施的全过程,出主意,想办法,甚至自己出钱,出物,出人直接参与进来,进行协调和策划,他的精神很感人!”
“咬住提案不放松是董委员的最大特点。”长安区政府办督察科科长程亚芬认为:“只要是董委员认准的事,认准的提案他一定要将其落到实处,有的提案如果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董委员会反复地提,直到得到满意的答复,并且对于所提出的提案,不管领导是否喜欢听,只要有利于长安区经济发展,他都不放松,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
“董委员敢说真话,充满激情,这是我对董委员最直观的感觉。”区政协办副主任闫小安深有感触地说。
区政协副主席杨育民说:“老董有很强的上进心、荣誉感,没有那种世俗味儿,有很强的责任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个人阅历丰富,联系广泛,能力强,站得高,视野宽。”“老董这么多年提了这么多高质量,有价值的提案,主要是老董的综合素质高。”
区政协主席成德奇同志在座谈会上说:“老董是一个不十分富有的企业家,但对公益事业,特别是对自己挚爱的事业很大气,他为长安的文学事业,为柳青这个事情,为慈善事业花了不少钱。1992年他提议成立长安作家协会,到现在十几年了,所有的费用由他一个人承担,给柳青文学奖捐了10万元,促成了100多万元柳青文学奖的设立,今年他组织倡导筹集了十几万元善款资助长安籍考上一本的60名特困大学生上学。最近,又继续筹集,准备把‘关爱资金’发展到100多万,长期搞下去。村里修路建校、灾区捐款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但是老董对自己却十分的小气,他一脸的沧桑,一身很朴素的衣服又背着旧包包,吃饭时,坐在地摊或小饭馆随便吃一碗面。他的事迹很感人,我对他很敬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