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记忆》专集全章节
合:矛盾的结局。
戏剧有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要突出表现人物,什么叫高潮?主人公的矛盾到了生死阶段,决定人的命运,有的戏剧是高潮和结局同时出现,如《雷雨》。
常用的技巧有:
1.突出人物,突出主题,戏的主要情节要围绕主要人物去写;
2.铺垫,千呼万唤主人公出场,“千呼万唤”就是铺垫;
3.对比,人物性格的对比是描写人物的主要环节,剧情的对比,如悲与喜;
4.悬念,要让观众迫切的想看下面的剧情,是观众想猜却猜不出来;
5.吃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6.突然转折;
7.误会;
8.道具的应用,反复。
我当时的日记本至今保存完好,现摘抄日记中部分相关内容,也算是对我当时工作的展示和回顾吧,如下:
1980年10月7日
下午乘5:30沣西—韦曲的公共汽车到达县文化馆。与馆里郝、张、薛、翟等几位老师见面。晚看电视《武侯祠》、电视剧《盼》,由于住房旁暂被别人占着,故这晚就与曲艺队的同志住一起。
1980年10月8日
早晨6点起床,馆里的习惯是先打扫院落。未来时听人讲,每天早晨大都是郝老师喊:“扫地了!”于是各人自觉地拿扫帚打扫院落。后来一见果不虚传,文化馆是群众搞文化活动的地方,一定要整洁、干净、卫生,同时注意美化,要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所以,每天早晨打扫卫生很重要,我应从细微之处做起,注意这一点。
吃早饭前,郝老师告诉我,馆里做了分工,翟耀老师负责戏剧、诗歌,薛志诚老师负责曲艺、民间文学,我负责小说、故事。我听到后,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符合我的兴趣和专长,担心是怕我做不出成绩或者拿不出作品,辜负老师们的希望。
1980年10月9日
开始写作小说《棉桃登枝》,小说记述的是棉田管理责任到户后,两口子中间发生的一场故事。
下午翟耀老师开会,文学组由三人组成,翟老师为组长,安排了几件事:
赶年底出一本《长安作品选》,凡报刊上已发表的长安县业余作者的小说、故事、散文、戏剧均要收录。
1.10月份搞个故事队巡回讲出,脚本为省故事会和县上的优秀本子。
2.12月份搞一台故事的创作本子,以上三点为我的主要任务。
3.排练《红鲤鱼》等戏剧,参加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
4.与县武装部接洽出一本《长安民兵文艺集》。
5.准备好《长安风物志》。
补记:翟老师要去省《延河》看稿,要抽调一段时间,他的工作由我接替。
1980年10月10日
继续写《棉桃登枝》,题目改为《发生在责任制之后》。
补记:此篇1981年8月改为《王会贤回头记》。
1980年10月11日
《发生在责任制以后》已写出草稿,上午邀请郝老师、翟老师、薛老师看后作了修改,下午3点50发出递给《西安日报》《陕西日报》《长安》《延河》,留底稿一份(后送《陕西农民报》高思正老师)。
1980年10月13日
来到馆里,改写《出墙花》。
今年6月份,我将此稿寄给《陕西农民报》,该报文艺组高思正同志来信,给予高度评价,信中说:写的是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新的主题,但鉴于《陕西农民报》稿子要短,建议将此稿改为《日记》,情节照原样,字数控制在1500左右。
我根据这一意见,进行了改写,题目为《日记》,删掉了“看标语”“下井捞锅锥”“向爷爷学习有用的东西”等三个情节,数字压缩了一半(原8600字),现在4000字,与要求差得很远,实在压不下去了,我将努力去压,力求短、精。
这天上午,几位同志到西北饭店坐席,因几位同志涨工资,请客。
此稿后来《陕西农民报》发表,标题是《新任队长》。
1980年10月15日
1.去西安到《陕西农民报》高思正同志处,面交了《在责任制以后》,听取了他关于目前创作的一些意见。下午到王爱蓉处,要了照片,代杨志胜领了稿费,3点50又到省团校,找到省故事会改本子的周竟老师,南子仲老师,索要了有关故事脚本,5点返回长安,向郝老师汇报了情况。
2.购了几本书,1980第一期《小说选刊》,《西厢记》,秦兆阳著的《女儿的信》。
3.到西安时顺便去张顺维住的旅馆,他人未在,留了张条子。
1980年10月16日
访知音
根据馆里的安排,10月份由我走访农村、工厂、各单位的业余作者。从名单上看,全县60—70人,但实际掌握的重点作者只有20—30人,我准备走访,首先要拜访的是何少南、毋东汉、刘双计、樊耀亭(此为一路),庞惠农、周博学、柏成武为一路,杨志胜、惠德普、张顺维、叶崇学为一路。
他们是我的老师,一些和我是同辈,我想念他们,心情是十分急切的。
10月16日,从韦曲出发到韦兆,在韦兆小学找到了何少南老师,一推开门,他正在房子内写戏,一见面,热情得双手握双手,哎呀呀“是你——”顿时,我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我心理真佩服他自觉创作的精神。戏写了6场,还有4场,他准备写10场古典戏,戏的剧情我没有看本子,戏词翻了一遍,相当优美。放学时,我到他家,他家靠坡有三间厦房,两间灶房,厦房内有他写的字,画的画,他的画、书法都也相当好。吃饭间晒玉米、粮食,忙得很,何老师真是一位辛勤的人。我向他谈了馆里的情况,他告诉我,拿出两篇小说故事,需要些稿纸,饭后他妻子与我同路到王莽(给我带路)。
到王莽经过王建处,这位作家我不熟悉。住在西王莽樊中附近,由他妻子陪同在地里找见了他。他正种地,看上去40左右的年纪,实际39岁,他告诉我文革前写一部大的小说,写了10余万字,运动中受到了批斗,底稿全毁,最近写的是戏剧,本子经翟耀老师改过,正修改。
与王建一同到樊川中学惠德普老师处,惠老师人未在,与王建商定:10月17日上午12点左右在樊中相会,故分手。
从樊中的公路向南,经王莽公社走二里路有向西的一条大路,便到红旗小学,学校坐北向南靠公路,找到了毋东汉老师。真巧,毋老师正同叶崇学同志看稿,改诗。谈了许多情况,午饭在毋老师家,家里劳力缺,谷子等待收割,他父亲已经年老,于是我和毋老师同去地里掐谷穗。老人很辛苦。家里人口多,毋老师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写作,生活是很困难的,但他却乐观的坚持着。
刘双计和毋老师都住在孟家村,在村西就是刘双计老师的家,刘老师在地里干活,孩子叫了回来。
我对他是由衷的敬佩。1973年12月份,在西安市文艺会演时我们在一起,后来,虽也因写作接触见面,但一直很少长谈过,我见到他后,他便拿他刚刚脱稿的小说《前途》让我看。他擅长儿歌、曲艺写作,现在又写起了小说、故事,我很赞赏他。
《前途》有一万字,写一位业余作者成长中的事,写得较为生动,结构也全面,正在修改中,还有一篇《手艺》已写了15张,不几天就会脱稿。他告诉我,他准备大干一番,每月写一篇小说,争取干出成绩。
他的创作精力是十分旺盛的。
晚上,我让他看看蒋子龙的佳作《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他每天晚上写很长时间。刘老师谈,这一年情况十分不好,孩子脑子发病两次,花费200余元,这里的决分是日值0.27—0.30元,没有什么副业,看来,是很穷的。
人艰苦一些也有些好处,它出斗志,这就叫穷则思变。
晚上同床休息。我在考虑着他艰难的创作道路,社会啊!你毁了多少人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评论:再读“南董北曹”(雷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