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文化散文:读书与冥想(八章)
”遂引刀自刭。王勃在临死之时说:“世间好辞,从来就是天籁之音,而我,不过是上天手中的一支笔,现在他要收回去了。”谢灵运因卷入刘宋王朝的最高层权力之争,随着废为庶人的皇室刘义真,一块成为输家,被宋文帝“弃市”于广州,临终前他叹息:“真是小狂风雅,中狂讨嫌,大狂送命。”陆机临死,慨叹:“华亭鹤唳,岂可闻乎”?《诗经·鹤鸣》是歌咏乱世贤者归隐的,可见陆机后悔未作归隐的选择。贾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生计拮据,况味萧条。自题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卒于会昌三年。临死之日,家无一钱,留遗言给亲人:“唯病驴、古琴可留。” 苏曼殊死前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弘一法师李叔同临死之际,留有字“君子之交,其淡若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此外,还郑重地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字迹力透纸背。谭嗣同是主动赴死,“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金圣叹临刑前对前来诀别的儿子说:“别哭了,我出个对子你来对,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此时早已哭成泪人,哪有心思对对联?好大一会儿没有回答。金圣叹说:“傻孩子,哪里值得这么悲伤呢?我替你对吧,下联可接:‘梨儿腹内酸’。”——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可怜金圣叹临死竟还能有如此巧妙文思。金圣叹临刑前拜托刽子手两件事,一是务必将他砍头刀。二是有一封家书务必转交给家人。金圣叹死后,刽子手把书信送给监斩官。监斩官疑心信中写有反对朝廷的话语,拆开一看,只见信上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1927年6月2日的早上8时,王国维准时来到清华国学院上班。处理完日常公务,他很随便地走出校门,叫了一辆人力车,径直往颐和园而去。上午10时左右,王国维到颐和园下车后让车夫在外等候,自己购票入内直奔昆明湖。漫步走过长廊,王国维在石舫前兀自独坐沉思,约半个小时后进入了鱼藻轩。这时,他点燃一支纸烟,慢慢地抽完后掐灭了烟头,便从鱼藻轩的石阶上猛然纵身跃入湖。在检验遗体之际,于王氏内衣袋中搜得遗嘱一份,遗言当头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故于上海。鲁迅先生生前曾言:“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在《死》这篇文章里,写了七条“写给亲属”的遗言: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梁漱溟生前最后一句话:“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冯友兰最后的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
胡风最后遗言:让后代“不报文科!不报文科”!萧红临死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平生遭尽白眼,不甘,不甘……”废名临死之前说:“我宛若在水中央。”沈从文去世时,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这位毕生倔强的湘西人说:“对这个世界,我已无话可说。”沈从文墓碑上正面刻有他富有哲学内涵的语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三毛临终的遗言是:“我已经拥有异常丰富的一生。我把世上一切都看淡了……”张爱玲的遗嘱是:把骨灰撒于任何旷野。艾青留下的遗言,充满着达观与机敏:“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任何记忆。”林海音的遗言:“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花光所有的钱!”瞿秋白临死,选了块好地,说:“此地甚好,拿酒来!” 海子的遗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从这些文人的绝命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人生的真正问题,无非就是如何面对死。生是一团火,死是一堆灰;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个人能在生之余偶尔思考一下死这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天才与疯子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事实:历史上大凡有点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在身体或是心智上有点问题。 作曲需要敏锐的听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贝多芬和史美塔纳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却都是聋子。我想象不出一个连声音都无法听到的人是怎样作曲的。当全世界的人都沉醉于第九交响乐曲时候,惟独贝多芬自己却听不到自己作的曲子。音乐大师舒曼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曾不至一次地企图跳莱茵河自杀。那个因为创作出不朽之作《二泉映月》而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音乐家”的阿炳竟然是个瞎子。同样,作为伟大画家的凡高因为患有一种间歇性小叶癫痫症,需要用洋地黄来治疗,而洋地黄会引起视觉发黄。这就是为什么凡高的作品很多都是黄色基调的原因。莫奈有严重的白内障疾病,这种眼疾的逐渐扩展使大师的画作越来越混沌,越来越模糊,他无法分辨蓝色和紫色,而他完成白内障手术之后,在它的水彩百合系列中有着温柔、丰富的蓝色和紫色。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都未能逃脱癫痫的厄运。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文学史可以说与他癫狂的精神折磨息息相关。海明威、川端康成则长期跌进精神抑郁的魔窟里。名噪世界的犹太籍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生平更是一个天才与疾病的极好案例。他三岁时从捷克迁往德国,在路上因火车的瓦斯灯光而联想到“人的灵魂”,从此患上了妄想症和神经衰弱症。这种病折磨了他半辈子,直到他发明了“精神分析法”之后,才用自我分析予以治疗。据说,拜伦、济慈、肖邦、史蒂文森、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 以上这些事例表明人类疾病与文学艺术似乎有着不可思议的联系。长期疾病导致一些人选择了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情绪,或者说是通过文学艺术来补偿自身的身体缺陷,克服自卑。生理的疾病逐渐衍生成一种精神疾病,天才是一种精神病。到底是疾病产生了天才,还是天才产生了疾病? 哲人说,生命是残缺的艺术。我的认识是:大凡艺术家天生都是残缺的。艺术只能安抚后人却不能安抚艺术家自己。身体有残缺的艺术家,他们的灵感更丰富,作品更震憾人心. 天才的无与伦比的想像力是一种消耗巨大的人生运动,其付出的代价自然可观。对于敏感的天才而言,在百无聊赖的苦闷中,在无计可施的烦恼中,在找不到解救之路的昏暗中,想像之火从地下蓬勃突发,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凡高的《向日葵》……无一不是在想像之火的燃烧中达到了各自的极致!这种超脱现实、不计一切的想像力的过度驰骋,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神经衰弱、精神抑郁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 天才是疯狂的。有时候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天才就等于疯子。天才只有在疯狂的状态下才能够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可以说没有疯狂,就没有震撼人心的艺术。绘画大师徐悲鸿说,一切成功者都是偏执狂,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同样,一位西方的艺术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并没有疯。我们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扼杀着想像力和创造力。但是天才们不会因为环境的压力而扭曲自己的天性,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勇往直前的殉道精神。正是这种迥异于常人的精神状态,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才成了“异端”,成了“疯子”。 什么是天才?天才起源于难以重复的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起源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超常的欲望、出众的精力、恒定的意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潜在的天才的因子,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发现和激活它。对于历史上那些类似于凡高、达利那样的天才抑或是疯子我一直是充满着敬意和敬畏。既然在很多时候天才几乎接近于疯子,那么充当一会疯子又能怎样呢?
伟人的最后话语
要说伟人的临终遗言那可真是五彩斑斓、形形色色,阅读这些“最后的话语”我们在莞尔一笑之余同时也会陷入无限深思。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对钉死他的士兵说:“父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苏格拉底死前对审判他的法官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死,你们生,究竟谁好,唯有神知道。”不仅如此,他在饮下毒酒静待死亡降临且下腹周围已开始变凉时,突然撩开盖在身上的被单,露出脸来说:“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一只公鸡,你能记着替我还清这笔债吗?”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被罗马士兵杀害时,留下最后的一句话是:“等我做完这道题。”伟大的俄罗斯歌唱家夏里亚宾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玛莎,剧场太黑了,让他们把灯打开。”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巴里亚京斯基临终前叫人扶他从床上起身,他说:“士兵应站着去死。”法国伟大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临终时,床头灯光闪耀,他惊呼:“怎么已经烧起来了?”罗马皇帝尼禄认为伟大的演员要比伟大的皇帝重要。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个伟大的演员就要死了!”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临终前突然抬起手臂做出了指挥乐队的样子,并且说:“让我最后享受一下音乐的声音吧!”伟大的作家契诃夫临终的话像他平时说话一样简短:“我就要死啦!”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离开人世时的最后一句话是:“生命结束啦,我感到心烦意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死前对养女说:“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安心去睡吧!”罗马皇帝奥古斯特对医生说:“如果我死,就在最后一刻下令绞死你。”美国作家司格特临终时说:“我觉得自己好像要第二次降生了。”罗马教皇保罗一世临死前的晚上对围在床前的主教们说:“晚安,如果上帝允许的话,就明天见。”第二天早晨就死了。以《悲惨世界》而闻名的大作家雨果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看见一个黑暗的世界。”大诗人海涅临终前的话是:“上帝会宽恕我,这是他的本分。”拿破仑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军队、先锋队……”没说完就咽气了。哥德死时正坐在椅子上和亲人们说话,突然他说道:“请打开窗子,让屋里亮点。”说完就仰面靠在椅子上死去。马克思的夫人燕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卡尔,我已精疲力竭。”大哲学家黑格尔最后的遗言颇有辩证色彩,他说:“只有一个人理解过……他没有理解我。”法国著名戏剧家拉伯雷临死之际,颤动着嘴唇,轻轻地说道:“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临终遗言是:“我把第二个最好的床留给太太。”这位戏剧之王制造了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千古之谜:把第二个最好的床留给太太,那么第一个最好的床留给何人?英国诗人拜伦厌倦了生活,厌倦了战争,并且因发高烧及长久未进食而消瘦无力,他轻声地说道:“现在我想睡了。”说完,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欧·亨利临终时使一句歌词更广为人知,这句歌词是:“别把灯关了,我害怕在黑暗中回家。”无独有偶,歌德说:“打开第二扇百叶窗,让更多的阳光进来吧。”拉伯雷1553年4月9日在巴黎逝世前曾大声发笑说:“拉幕吧,戏演完了!”托尔斯泰:“我爱真理……非常……爱真理!”圣雄甘地:“哦,天哪!”左拉:“重新开始!”陀斯妥耶夫斯基:“你瞧这儿写着:‘不要强留’。这就意味着我就要死了。” 乐圣贝多芬临终前一边惋惜不能再喝好酒,一边对周围的人说:“朋友们,鼓掌吧,喜剧结束了!”同为作曲家,勃拉姆斯却只要是好酒,就一律不拒,痛饮一口莱茵河葡萄酒,说句:“果然名不虚传呀!”倒头便去。古罗马美食家阿皮西尤斯,因为再也做不出更好吃的菜肴,索性服毒而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为无法解释厄里帕海峡为何每日多次改变水流方向,投海自尽。法国数学家博叙死前已极度虚脱,不能言语,可他的好朋友问一句:“12的平方是多少?”“144。”他轻声答到。八面威风的恺撒大帝被密谋者追杀于元老院,最后一句话是冲着养子布鲁图说的:“儿子,你也在其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直活到八十高龄。这位显赫一世的君主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还显得精神饱满,他看到大家都围在他身边哭泣,便大声说:“为什么哭,嗯?你们以为我是长生不死的吗?我原以为死亡要比这难受得多呢!”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死得很安详。面对死神,他说:“我已经准备就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更有意思,他生前与莫里亚克和克洛岱尔是好朋友,三人经常互相捉弄。纪德在巴黎去世第二天,莫里亚克收到一封从瑞士发来的电报:“没有地狱,放心来吧,叫克洛岱尔一块来。安德烈。”莫里亚克和克洛岱尔始终没闹明白,纪德是投胎转世了呢,还是又耍了一个诡计。戴安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慈禧的遗言就是真理的源泉:“你们永远也不要让一个女人的权力达到至高无上的顶点。”法国女革命家罗兰夫人走上断头台时,面对远处的自由女神雕像,说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不朽格言:“自由,世人假汝之名义,犯下了多少罪行?” 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的“最后的话语”,则更具诗意和文采。譬如: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宋代爱国名士文天详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诗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三国周渝的:“既生渝,何生亮?”西楚霸王项羽的:“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革命领袖孙文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的:“不死不足以明我冤!”王城的:“为了祖国,向我开炮!”阿Q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嵇康之死
公元262年。河南洛阳东市。那该是一个血色残阳的下午。走下囚车的嵇康被一帮刽子手簇拥着压上了刑场。由于此前狱中的无端摧残与折磨,此时的嵇康已是遍体鳞伤、步履蹒跚,但他神情自若,毫无惧色。古往今来,文人志士,不乏视死如归者,但若要从中找出一位最为从容、最为潇洒地面对死亡终结,莫过于嵇康。在已经预知死亡降临的情况下,在刽子手的大刀已经加脖的情况下,在周围众多围观者静待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间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即将身首异处的嵇康,在环视了四周之后,突然大喝一声——“拿琴来!” 偌大的一个闹市刑场刹那间变的鸦雀无声,空气在此刻仿佛凝固一般,四周出奇的静,静得几能听见一根针的落地声。人们仰着脖,踮着脚,屏住呼吸,将目光投向嵇康。此时的嵇康从容、平静,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只见他迎着夕阳缓步走到琴前,提了提衣袖,揉了揉麻木酸疼的手腕,然后席地坐下。手指一拨,弦起琴响。起初是轻拨慢弹,弦音幽静,淡远疏落;逐渐便转为沉郁、悲愤、压抑;后来节奏转快,力度强加,随着手指在琴弦上飞舞,琴声激越雄壮,犹如勇士横戈跃马,叱咤风云,又似豪侠挥刀击剑,一往无前。弹到一半时,众人已是泪如雨下。嵇康、琴、生命,在此刻融为一体。就在大家心领神往之时,突然间“铮”的一声,弦断音止。再看,嵇康已是披头散发、泪流满面。只见他,起身仰天大笑:“《广陵散》自今绝矣。” 刀起头落。嵇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含冤走完他的一生,享年39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嵇康的死,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呢?说来可笑,嵇康的死,竟然是因为一桩离奇的“强奸案”。在叙述这个案子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嵇康的身世。 嵇康,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他的祖先本姓奚,原是会嵇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因避仇而迁徙至铚。铚地有座山叫嵇山,他们在山旁安了家,于是依山名而改姓嵇。嵇康的父亲嵇昭曾做过小官,社会地位不高,嵇康出生后不久(约7岁时)他就去世了。嵇康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抚养下成长的。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字公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出任徐州刺史和执掌皇族事务的长官宗正等职。 嵇康从小博览群书,熟知先代典籍,擅长写文章,且言谈优雅,相貌堂堂,是公认的美男子。嵇康为人散淡,尤喜黄老,在当时士大夫中颇有威名。大约在正始五年,曹林将自己的女儿长乐亭主(曹操的曾孙女)许配给嵇康。嵇康和曹魏宗室结亲后,被朝廷拜为中散大夫,成了朝中的顾问议论官,俸禄六百石。按说,嵇康仕途还算顺利。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就在嵇康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曹魏政权却一步步地被司马氏控制和篡夺了。此时,嵇康出于对官场斗争的厌恶,举家搬到山阳,过起了避世隐居的生活。嵇康在山阳隐居期间,与他交游的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阮籍兄阮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他们志趣相投,相与友善,都爱谈玄论道、赋诗饮酒,人称“竹林七贤”。 乱世避祸,这本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立身之道,远离官场、澹泊名利,用出世的意向躲开入世的危险。但是,要真正做到不介入政治斗争却很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很多时候,就算你不招惹政治,政治也会招惹你。 正元二年,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后,为了巩固权力加快篡夺的步伐,他一方面残酷地诛杀曹氏党人,一方面又安抚、笼络人心。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强权政治的压迫下,不少知名人士都倒向司马氏,其中也包括嵇康的好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由于嵇康是竹林名士集团的首领,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因此司马氏便千方百计的拉拢他。为此,他们让山涛出面,以山涛即将转迁散骑侍郎而吏部郎出缺为由,推荐嵇康出任吏部郎。谁知,秉性刚直的嵇康非但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写了一首《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氏得知后脑羞大怒,终于起了杀嵇康之心。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吕安事件”。 吕安和吕巽本来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后来吕巽投靠了司马昭。他见弟弟吕安的妻子长的漂亮动了邪念,遂将其强奸并想长期占有。吕安得知后大怒,他想到官府去告发哥哥。于是去找嵇康商量。嵇康听后气愤异常,但考虑到这件事如果闹到公堂,会对吕家的名声有损,因此他劝吕安先忍耐一下,他愿做调解人去找吕巽。吕巽因为做贼心虚,当下答应以后不再欺辱吕安的妻子,并保证自己绝不加害吕安。嵇康得到答复后回去好言安慰了吕安一番。由于家丑不可外扬,这件事到此就算结束了。 可是谁知,没过多久,吕巽竟暗中向司马昭诬告吕安“不孝”,打母亲,要求治其罪。司马昭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反对“名教”的大罪状,于是逮捕了吕安,并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在得知这件事后,非常震惊也很内疚,他本来是出于好心调停,想不到吕巽如此卑鄙,致使吕安蒙冤受辱。于是他挺身而出证明吕安无罪,同时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失信忘义、残害手足。但是,嵇康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有人用这份绝交书来做他的文章。这个人叫钟会。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三国时魏国名臣,著名书法家,创制楷书)的次子,善于清谈,是当时有名的公子哥。他投靠司马氏集团后,深的司马氏兄弟信任。为了扩大和提高自己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和影响,钟会一直想讨好当时文坛领袖嵇康。钟会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找嵇康写个序替自己吹捧一番。但又惧怕嵇康的为人,不敢贸然前往。思来想去终于想了个办法。钟会把写好的文章揣在怀里,悄悄来到嵇康住所门外,远远地把文章扔进去就急忙走开了。钟会原想着这样,嵇康会阅览自己的大作击节叹赏。可是一天天过去了。丝毫不见 嵇康的动作。钟会终于失望。此后不久,钟会因平叛有功,而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又一次拜访了嵇康。这次他不像上次一个人偷偷摸摸,而是带了一帮人,前呼后拥。钟会去的时候,嵇康正忙于打铁(嵇康有一特别嗜好,爱好打铁,一生如此),连眼皮都不翻一下,他压根就瞧不起钟会。钟会见嵇康不理他,知道自讨没趣,便带着人离开。这时,嵇康说:“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明白嵇康这是在讥讽他,但又没有办法,只好讪讪答道:“我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气烘烘的走了。钟会一次次地向嵇康示好,但一次次地失望。于是他在心里恨起嵇康。 “吕安事件”终于给了他一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错过。于是,自诩算无所失的钟会向司马昭进言时说:“嵇康是卧龙,不杀他祸患无穷,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诽谤圣贤的名人,来正听社会,如果您心慈手软,只怕礼教都会颠覆。”卧龙,司马昭立即想到蜀国的诸葛亮;不为所用,必为所累。嵇康在魏国满腹牢骚,处处和司马氏政权唱反调,杀了“卧龙”可以儆百示众。钟会的话正中司马昭的下怀。于是他接受了建议,把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史飞翔: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