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文化散文:读书与冥想(八章)
审美维纳斯
维纳斯无疑是美的,尽管她只是一尊大理石做成的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语,希腊神话中称她阿芙罗狄蒂。传说她是众神之父宙斯和海洋女神狄俄涅的女儿。维纳斯在希脑神话中原为丰收女神。奥林波斯神系形成以后,她才成了爱神、美神,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人们曾以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来纪念她。在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雕刻,又称米洛斯的维纳斯。由阿历山德罗斯雕刻,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发现,现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雕像通体为大理石圆雕,高2.04米。画面中的维纳斯神态平和、高贵端庄。微卷的头发、平静的面容、浑圆的双肩、丰满高耸的双乳以及柔韧的腰肢,无一不呈现一种成熟的女性美。尤其是那面部:直鼻、椭圆脸、窄额。她那安样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印象,没有娇艳或羞怯,没有丝毫的造作神态。维纳斯所表现出的内在神韵还在于她的表情。她一改以往裸体女神的羞怯,而显出了一种落落大方,宁静而脱俗的神态。她的脸上露出的是一丝淡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的微笑。我们从她的笑容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正是这种超然的神态,控制住了赤裸的身体可能带来的纯肉体的官感愉悦。她将人的心灵提高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精神的境界。 面对维纳斯(实际上是照片和画册)我常常陷入一种巨大的因美而生的震撼。我认为维纳斯之所以美,一是因为她的裸体和含蓄,二是因为她的残缺和不全。尽管她的姿态庄严祟高,典雅优美,然而通过躯干、肢体和多重的衣纹的对比却产生一种微妙流动的韵律。她那半裸的姿势,使整个形象产生巨大的魅力。她的腿部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遮住。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几乎使一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究起其原因,也许正是由于那挂在下半身的衣服表现出了一种含蓄美。罗丹说:“这件作品表达了古代最了不起的灵感;她的肉感被节制所控,她的生命的欢乐声调被理智所缓。”俄国作家格·伊·乌斯宾斯基说得更明白:“她把自己的创造物的下体遮住了,这是为了不让观众产生习俗的、陈腐的、有关女性美的邪念。半裸的躯体,半落的衣衫,既展示了肉体的美,又有所遮蔽,有所节制。它让人们注意力于人物的内在神韵,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肉体,这的确是高超的艺术手法。” 维纳斯雕像的第二个动人之处在于她那独有的“残缺的美”。任何一个人面对维纳斯首先看到的就是她残缺的双臂。尤其是那个右臂,齐刷刷的被夺去。面对这残缺的双臂人们扼腕,人们叹息,甚至流泪。所谓残缺,就是将人生中原本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几百年来,不少艺术家对这双残臂作出种种的猜测和估计,他们提出许多修复方案,为她补上各种姿势:有的是一手下垂,另一只手拿着鲜花、手捧“友爱之环”;或者,左手托着金苹果,左手倚在一个矮柱上,右手拽起下落的衣衫,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尽管方案很多,但没有一个复原方案能令人满意,于是人们只好让其保持原状。维纳斯的断臂的美,就在于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想像,让人尽情感受她的整体美,说断臂的维纳斯让人想像到她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空间让审美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这恐怕就是断臂所带来的残缺之美的妙处。 面对这样一尊雕塑,恐怕谁都得承认维纳斯雕像蕴涵着一种能诱使人去探索女性美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丰满而有神韵的女性裸体美。据说,米洛斯创作这尊雕像的意图,是想再现希腊神话中最富有魅力和性感的女神——阿芙罗狄蒂的形象。实际上作为神灵的阿芙罗狄蒂或维纳斯的美,那只是一种理念或价值的东西。由于这种理念或价值是属于神灵的,所以,对于作者来说,它只能是幻想。但是,当米洛斯把这种理念或价值表现在大理石上的时候,并不完全是靠想像去创作的,他必须以现实中活的女性作为模特,把幻想和眼前的女性裸体结合起来,创作出自己所设想的那种美。因此,维纳斯雕像的美既包含着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女神阿芙罗狄蒂那种女性美,又具有现实中的女性的美。当我们凭着自己的美感去欣赏这尊雕像时,发现雕像头部和面部呈现的美自不待言,除此之外,维纳斯丰腴的乳房下面的躯干部分还能使人感到由衷别具风韵的美。由雕像左侧稍下处至腰间形成的平缓隆起的优美线条,描绘出诱人性欲的曲线——性感。此外,以肚脐为中心向外凸起的腹肌,还让人感到她与现代女性的腹部有所不同,这种肌肉质的腹部甚至能引起观赏者想要以自己的腹部去与之相叠合的冲动,如此腹部的形成构成了雕像特有的美。 维纳斯雕像所具有的艺术之美与能够引起男子情欲的女性肉体的动人魅力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后者的存在,绝不会有前者震撼人心的效果。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艺术审美与性心理。想想吧,那些著名的、让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有哪一个不蕴涵着“性意味”?在很多时候艺术和色情只是一墙之隔。英国作家毛姆认为审美“与性的本能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与审美有着同样难以分析的质地,道出了二者基于心灵深处的某种神秘的一致,而这一致就是一种不曾接近的渴求。而我们一旦用语言或身体去实现了那份渴求,看清了她镁光灯下的本来面目,我们还会有那份冲动吗? 说到审美,康德有一句名言,“美,首先是指那些与人的所有关心和利害都无关的,能够从中体验到快感的对象和事物”。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其实是一种不计较利害得失的“满足感”。记得,有位作家曾告诉我,说他创作文学作品就好比是手淫。当时我很震惊,今天看来,他的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的无稽之谈,或许那是他的真实感受。 艺术的美是不容许脱离性而存在的——这就是我在面对维纳斯时得出的结论。至于艺术美与性到底以哪种方式结为一体,它二者的结合程度又该如何,对此我是不作考虑的,因为,它已超出了我的思考范围。
大师的缺陷与怪癖
人群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只要一个支点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点燃和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心灵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也因为他们的奇思妙想而变的为之一新,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天才”、“大师”。但是天才也是人,他们的身上也有着许多明显的缺陷,有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 歌德怕死、达芬奇多疑、大仲马古怪、毕加索胆小、俾斯麦迷信、马克思大手大脚、安徒生敏感脆弱;阮籍狂、刘伶丑、米芾痴、唐寅风流、辜鸿铭怪。 哲学家叔本华不信赖人,也不相信上帝。他的座右铭是:“信赖恐怖胜于信赖信仰。”他从来不肯让理发师替他修面,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提到流行病,他便张惶失措,逃之夭夭。他在外面进餐时,常随时自备一个皮杯子,他常常担心被人窃取他的财物,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居心不良,都在设法骗取他的财物。他对朋友毫无信心,也防范着他们。他把有相当价值的衣物都标上假名称,想鱼目混珠,使人不知底蕴。他视钱如命,也喜欢过悠闲而又舒适的生活。闲暇之时,他常坐在书房里,嘴里衔着一只五尺长,一端触地,像一只大喇叭的烟斗,通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认为这么长的烟斗可以使烟雾在被他吸到喉管以前变得凉热适度,从而无损健康。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拜伦,曾一度在睡觉的时候常常摆上两三支手枪在枕边,以驱除恶魔。梦魇的时候,睁开眼睛完全像小孩一样害怕。半夜如果睡不着,便整夜喝苏打水,听说有时一夜喝到十五瓶,嫌开瓶塞麻烦,就敲破瓶口来喝。他极端轻视女性,认为女性是可厌的存在。 著名画家梵高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点性格乖僻,不大合群。人们认为他有点古怪,也有点偏执,他对生活过于敏感。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在《亲爱的提奥》一书的前言中,第一句话便写到:“温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单独地生活,没有朋友与同伴。他一生无正式职业,靠弟弟养活。”为讨一位叫拉舍尔的妓女的欢心,他曾亲自割下自己的右耳送给这个妓女。梵高和高更,曾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俩一个是座真正的火山,另一个则是满腔热血沸腾。夜里,当他们由于太疲劳,太兴奋而不能入睡,也不能静静地坐着,他们就把全副精力用在对方身上。由于经济拮据,他们不能出去消遣,便就以激怒对方的方式来发泄他们被压抑的情欲。 不仅如此,许多天才、大师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嗜好。亚里斯多德,这个被誉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有谁会相信他竟像小学生一样,边创作边咬指甲。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把瑞典作家兼戏剧家斯特林堡视为自己的死对头,因此,他每次写作都要把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书案上,以激励自己。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童话作家卡洛尔均喜欢站着写作。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作时一定要面对镜子。法国作家罗斯丹、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喜欢泡在浴缸里写作。英国政治家兼小说家狄斯累利写小说的时候一定要穿上晚礼服;与他相反爱尔兰诗人穆尔则非得要全身脱光才能写出诗来。 说到大师的缺陷与怪癖,我们还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涅、拜伦、雪莱、彭斯、珂珀、济慈、缪塞、波特莱尔、魏尔仑、爱伦·坡、小泉八云、叔本华、卡夫卡、贝多芬、高更、瓦格纳、陈景润、三毛…… 亚里士多德说:“但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半个疯子!”柏拉图说:“有天才的人常有道德上的缺陷,如行为卑鄙,甚至声名狼藉,不一而足。”事实上的确如此,古往今来的那些天才、大师人物他们常常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驱使,具有顽强的进取精神、高涨的激情、坚定的信心、专注的目标、执著的探求精神、甘于吃苦,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能够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和孤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人格的独立,不墨守陈规,洒脱不羁,甚至自命不凡和狂妄。他们敏感、悟性好、直觉强、感情容易冲动,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善于独立思考,绝不人云亦云。他们拒绝完全社会化,因为他们知道人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他们大多数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压抑和孤独。 ——超凡而不免有点古怪,辉煌而难免有几丝尘埃。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大师的真实面目。
林语堂的死亡情结
死亡作为人生的完成式在人的一生中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死亡的方式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关照、心态以及情感。你譬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反映了孔子的死亡观,那就是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无知与恐惧。说实话,对于孔子的这种“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存而不论”的人生态度我并不满意。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先贤圣哲中,我最欣赏的是林语堂的死亡情结。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林语堂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一生活了81岁。林语堂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林语堂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林语堂的一生是生动感人的一生。在林语堂婀娜摇曳、熠熠生辉的一生中最绚丽、灿烂者莫过于他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从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测,许多的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死亡的奥秘,直至今日仍没有一位能给予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正是因此,我们一直把焦点放在对“生”的关注上,而忽略对“死”的探究与体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林语堂是一个人生本体意义的执著探寻者。对于死亡他表现出一种勇敢、达观、与探究的态度。对于死亡林语堂有着自己理智而清醒的认识。概括地讲,林语堂的死亡态度可以归纳为四点:死亡使得生命匆促、短暂;死亡映衬了生命的廉价、空泛;死亡是人生的总结,也是人生的开始;死亡不仅使得生命变得弥足珍贵,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份忧伤的美感。 考察林语堂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命有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透过林语堂恣意汪洋、风流倜傥的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与忧郁。林语堂之所以从骨子里透露出生命的悲剧底色我想这是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在林语堂的一生中有过两次重大事件直接促成了他的死亡情结。一次是他少年的时候,一次是他七十六岁的时候。林语堂少时有一位姐姐,名叫美宫。年长语堂五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他们姐弟二人感情很是深厚。美宫后来嫁给了一个乡绅。不幸的是婚后十个月便因患鼠疫去世,去世时腹中已有孕七月。这件事,对林语堂打击很大,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思考起死亡。另外,林语堂七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大女儿如斯因婚姻挫折而在房间窗帘杆上上吊自杀。死时留遗书给父母:“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女儿的死一下子掏空了林语堂的心灵,同时也加速了他自身死亡的脚步。 林语堂一生从不回避死亡。在林语堂的十多部小说中,几乎篇篇都涉及到“死亡”。死亡情结不仅贯穿于他的整个作品,同时也渗透于他的整个人生。林语堂认为,“生命”与“死亡”在现实世界中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人的生命就如同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朵野化,一只蚁虫,它们随时都可能被无情的毁灭。林语堂在谈到鲁迅之死时曾这样感叹到“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瞑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凭如镜,了无痕迹。惟圣贤传言,豪杰传事,然究其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圣贤豪杰所言为之万一。”这说明,林语堂充分认识到了个体在浩瀚宇宙的渺茫。 林语堂曾把人的生命比成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代表着人生的不同内蕴,像自然之循环一样,人之生命也周而复始,在完成了其死亡时又重新开始新生。他说:自然的韵律有一道法则,由童年、青年到衰老和死亡,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优雅的老化含有一份美感。”不仅如此他还说:“人生本是一场梦;我们正如划船在一个落日余辉反照的明朗的下午,沿着河划去;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的性行列中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 在一篇题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的文章中林语堂写到:“我们都相信做人总是要死的,一支烛光,总有一日要熄灭的,我认为这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它也是某些人感到一些诗意。”那么林语堂的死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充满了诗意”呢?关于林语堂的死他的女儿林太乙这样叙述: 有一天,他(指林语堂)从书桌抬起头来看我时,我觉得他那对烁亮的眼睛变的迟钝了。我心里一震,感到不好。 “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谈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我看了吓了一跳,好像爸爸有死亡的预感。 …… 有一天早上,在我上班之前,妹妹打来电话给我说:“你快点来。爸在吐血,我已经叫了救护车要送他到玛丽医院。”我赶到干德道,陪着车子一起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出血。第二天,医生用探针从气管插入胃里,以了解出血的情形。妹妹和我在病房的走廊等了好几个小时,才看见护士把他推回来。他活受罪,心情很坏。我们在医院里陪他一天,看情况相当稳定,才回家。不料第三天我在办公室时,妹妹来电话说:“你快点来。爸爸心脏病突发,医生说,情况不好。” 到了医院一问,爸爸已送入加强医护部。我和妹妹穿上白色的罩衣,套上罩鞋进去那间大房间,看见医生正为他戴上氧气罩。他看见我叫了我一声,那也许是最后的一声。 我们在病房外面坐下。医生叫我们不要走开。许多医生进进出出病房。有一次我在门外看见七八个身穿白色衣服的人围着他的病床。偶尔我们得到报告,在给他打强心剂。他的肾功能失灵,再来是他的脑部已经死亡,但心脏仍然跳动。 我们进去看他时,他的心脏仍然跳动。他的眼睛贴着胶带,有四五个管子插在他双臂和身上,他赤裸裸的平卧着,只盖着一张被单。我想,他是赤裸裸出世的,现在赤裸裸的去了。他的心脏停了又恢复了跳动,一连九次,才终于放弃生命。那是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上十时十分。
读到此处,我已是泪水迷糊。林语堂是何其聪明、何其伟大的一个人物,他对死曾经是那样的达观、那样的洒脱,谁料想结局却是如此的苦、如此的悲。——哎!自古艰难唯一死。
文人的绝命词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作为人群中智慧之人的文人死前又会留下怎样的话语呢?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一天早晨,寒冬已过,春天来临。孔府庭院里绽开了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的桃花。温暖的阳光,透过松柏枝叶洒在庭院里。蝴蝶在花间飞舞,喜鹊在枝头喳喳欢鸣……拄着拐杖的孔子走到庭院的一棵桧树下立了下来,像是等待什么人。突然间他觉得心悸气短,头冒虚汗,眼前一黑,险些跌倒。他忙用手扶住大树。这时,子贡来了。“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孔子说道,“……唉,天气虽然美好,可是我的大限却将到了,不得不走了……”遥望着北方高高的泰山,孔子只觉得巍峨的泰山像要倾倒一样,于是情不自禁唱了起来: 泰山其颓乎! (泰山要倒了), 梁木其坏乎! (梁柱要断了), 哲人其萎乎! (哲人要像草木那样枯了、烂了)! 唱着唱着孔子哗哗流下眼泪。子贡扶着老师回到卧室,在床榻上躺下。这时,子贡听见孔子说:“贡啊,我昨夜得了一梦,梦见自己坐在正堂两柱间,受人祭奠呢。你知道吗?夏代人死后棺木是停在东阶上,周代人死后棺木是停在西阶上,殷商人死后棺木是停在两个柱子中间。我乃殷商之后,我死后你们要遵古礼,将我的棺木停放在两柱之间,记住了吗?” 孔子从这天起就病倒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七天后,在弟子们的悲痛声中,孔子离开了人世。时间是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夏历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 同样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身陷包围的情况下也曾表现出空前的勇敢,这位仁兄死前大慷慨激越:“君子死,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时敌军蜂拥而上,举刀乱砍,子路被剁成了肉酱。 吴王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李斯临刑,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项羽死前总结自己说“此天欲亡我,非战之罪也”。刘备死时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生瑜,何生亮?”妙计安天下的周郎在死时仍旧埋怨苍天的不公,嫉妒伴随到他的生命最后一刻。魏晋时期的名士王衍临死,对旁边的人说:“唉!我辈虽然比不上古人,可是如果不崇尚虚无,标榜清高,真正做些实事,为天下苍生尽力,也不至于有今天啊!”——都是空谈惹的祸!嵇康临终前仰天大笑:“《广陵散》自今绝矣。”李广死前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史飞翔: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