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绿柳才黄半未匀——王渊平的诗家清景(王浩若)
作者:王浩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3日 点击数:
1.
春天,款款而来了。路边的迎春花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春的气息即使是在今天的雾霾里,也令人向往陶醉。柳树上绽放出了只有春天才有的嫩绿,那是大自然送给人间天使般的娇嫩容颜。
在这个早春二月,在终南山下的子午街道曹村,在诗人王渊平先生的乡村别业里,有一群人围坐,谈诗论文,知面达观,便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或许疫情结束后最美的日子,就是需要我们带着朴素的心情,不仅把烟火气的日子过得有趣,还要让每个人每一天都看见心灵的欢喜。如同窗外哪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料峭春寒中有一些温柔,平淡无奇里又有一点可爱。
2
曹村地处秦岭北麓,终南山下,距西安城大约25公里。早晨九点钟,我乘地铁到终点站韦曲南出来,长安区作协副主席张立、陕西工人报总编郝振宇、作家陈嘉瑞、王亚凤已经先我而到。过了常宁宫,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曹村。这里历史悠久,传说曾是汉高祖刘邦第三子和吕后之侄抢夺的一块“宝地”,曾叫灵泉乡。宋《长安志》载,“唐大历元年(766),京兆尹(官名)黎干自南山谷口开漕渠,抵景风,沿喜门入苑,以漕薪炭”。大唐时代,长安城生活用的燃料全部靠南山薪炭,皇宫所用薪炭由各里地方官员催齐,在这里收缴装船直运长安宫城。这里是漕渠的南口,因而得名漕村,后简化为今名。
八十年代初,瓦工出身的村民何应栋出任村长,大胆启用了多年的无产阶级专政对象——原国民党黄埔军校桥梁系毕业的乡贤何应吉先生,将村中勘测、规划整改的重任,全盘委托于他。当时村大、人多、地形复杂、阻力重重,历经了十余年的艰辛整改,坑填地平,村容整齐、水泥路终于畅通。新的村容村貌已具雏形。村子里的主干道两旁栽足了柳树千余株,二十条巷道植满了柿树,寓意家家户户,事事如意。村子里旧貌换新颜,晴天不见尘土飞扬,雨天难现道路泥泞。王渊平先生的家靠近村边的田野,是一栋和黄土地颜色一样的三层小楼。
3
王渊平先生,中等个子,目光炯炯,儒雅豪爽。如果三观相近,他能够肝胆相照,有行侠仗义之风。他是地地道道的曹村人,在终南山下长大,上学,务农,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人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农家子弟几世的轮回。王渊平在工作生活中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帮他认识这个世界,丰盈灵魂。字里行间学到的知识帮他褪去了乡村的肤浅和无知。虽然读书不一定能够出人头地,让他升官发财,但他相信通过阅读能够改变命运,让他说话有道理,从文有境界,为人有尺度,玩笑有分寸。他把工作、读书和赚辛苦钱都当做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前二者让他不惑,后者让他有尊严。七年开书店的积累,让他在城市里买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他也从一名公社广播员到乡镇干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和诗集。现为长安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八年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在霸河边的半坡艺术区,在野马的长篇小说发布会上,我碰到了渊平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在和他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热爱文化,更带动了文化,团结了一批作家,突破了长安文化的瓶颈,作为诗人,他的诗沿袭了诗经唐诗的主流美学忧患意识,继承了杜甫关心民瘼,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特点,如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般具有普世价值。
同一个长安,同一个梦想,我们开始了共同的唐诗文化之旅。今天,长安城的一些文人墨客汇聚在这里,年长的有陕西文学基金会理事长雷涛、终南性灵社的社长陈嘉瑞、诗人企业家陈苍正、浙江籍出版商韩效祖;年轻的有长安区作协主席张军峰、白居易乐天馆馆长王安宁、作家吕维、诗人任小湖、画家王江涛、格蓝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马雅静女士、电商经理叶红女士等聚集在一起。站在三楼的阳台上远眺,天子峪抱龙峪子午峪的山峰下,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喝一杯茶,倒一杯酒,还有新鲜的草莓和南丰蜜桔,听渊平先生讲唐诗之旅文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王渊平给大家介绍那幅“古长安少陵樊川终南山唐诗之旅”地图:到长安韦曲,从樊川路出发,过“杜公祠”到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南面数百米,右手是“杜甫雕像广场”,西面少陵原畔竖有“诗圣故里花园杜曲”八个大字。再向南到夏侯村,右手路西是“杜甫文化艺术馆”。往前过杜曲镇向前桃溪堡村西,是崔护的桃溪园(荒废着)”。继续向前向左转弯到王莽街道的韦兆后沟村,沿路半坡路北是“李商隐樊南故里文化艺术馆”。然后走两条路线:一是上原到大兆街道去司马村,村西的最后一条街是“杜牧纪念馆”,村外是“柳宗元墓地”。二是掉头返回从洋桥岔道向右上太乙“长安道”看三公里的唐诗碑石走廊。再跨过关中环线去五台街道华家新村,参观“白居易乐天国际文化艺术馆”。毗邻就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返回路北是“唐村”景区入口。之后出来向右顺关中环线返回,从长安大道上神禾原,在城南大道的十字向西接口的东南角是贾岛的“推敲园”。这一线路全程大约五十多公里,目前仍是草创阶段。
4
王渊平侃侃而谈: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王维和孟浩然几位朋友经常游历的地方,隔水问路,造访田家,借居竹林溪畔的灵泉乡,他们兴起互相唱和,然后穿山越岭,极目感受山红草绿,问讯樵夫,喊话农桑。
文友们聚会的前天晚上,王渊平和研究并讲播唐诗的青年学者刘勇通电话讨论说:王维与终南山是诗和心灵的交汇,也是宗教和灵魂的依托,还是文化和山川的永久存在。
子午谷是个狭长曲折蜿蜒山道,水流也纤细,出峪后时断时续。王维早期的的终南別业就介于子午太乙两谷之间,朝务间隙他经常“兴尽每独往,”前来暂居。山里山外留下了他的许多传说。有一次他在河边的茅庵叙谈,听见有个孩子河对岸向农夫询问父亲的去踪,走出茅庵一看,果然是自己十二岁的儿子。自打孩子幼年时,王维就教他们赋诗联句,儿子也聪慧过人,学有所成,看他的表情并无急切,此值与农人谈笑间,隔着浅间的河水,王维就题了一句上联:“池河无水也可。意思是我不在家中,你们照样过活。儿子思衬着,看见有人挑着热气腾腾的水桶,远远地招呼干农活的人休息喝水,一下悟得对句:“杯桁非木不行。”意思是说,你一家之主,家里缺你不可。听了这句妙对王维十分满意,顿时兴起,便与农夫们拉起话来,询问这条小河的名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无从应对。大家知道这条再熟悉不过的小河是从来没有名字的,于是便恳求这位大诗人顺便给小河取个名字。王维由于在兴头上又加上河边看见儿子,随口说:那就叫它“见子河”吧。大家听了都喜形于色,连声称是。从此见子河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王渊平说,千百年来,王维已经和终南山难舍难分,自己想把这座房子设计为王维诗歌艺术馆,在终南山下“泉声咽危石”的灵泉乡,给精通诗画音乐的大诗人设一处泽被今人的栖息之地,和他的辋川别墅遗迹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让今天热爱唐诗的人们步山涉水,“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确,终南山中,王维缓缓归去。红尘俗世,已是镜中花水中月。安史之乱的苦痛,大唐王朝的荣耀,还有玉真公主和心里的红豆,已经抵不上陶渊明的一株菊花。青灯木鱼,一盏清茶;日升月落,几卷佛经。空荡荡的山林,只有阳光和不知身在何处的隐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的月色在松树间流淌,清幽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终南山中的王维更像是红尘的看客,这一方天地就足够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开始津入他的诗中,明月是最干净的,他的心也干净了,诗也干净了。曾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般的深情,已经没有了。他终于可以随遇而安了。
今天,愿他在终南山这一脉峰峦之下,安然地邀李白杜甫岑参裴迪这些故人好友穿越时空与今天对话。
5
作家狄马现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唐诗文化之旅,意义重大。第一:系统性。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单个的贝壳,而是一串珍珠,将唐诗的早中晚期的重要诗人和遗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用脚丈量的唐诗历史。第二:接地气,长安区本来就是唐诗的重要的原发地之一。现在在诗人的活动原址上兴建纪念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故地游览园,使唐诗变得可以触摸,采摘,品尝的丰美果实。第三,唐诗的本质是自由和追求自由。唐诗之旅可以打破外界对陕西的土气刻板印象。使外地读者了解陕西更丰富更具普世价值的一面。让他们知道,陕西不仅有帝王文化、陵墓文化,还有深邃丰沛的审美文化。
雷涛先生给大家赠送了他的散文集《原乡记忆》,这是他新近出版的一部描述原乡、抒发乡愁的作品,他回顾了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表示自己笔下的“原乡”,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有家乡的含义,也有我后来走过的‘故土’,这是我心目中的‘流动’的‘家乡’。原乡的文化蕴含是什么?是平静而清迈的田间地头和村舍家园所散发的文化气息;是农耕文明留给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文化证物;是祖祖辈辈言传身教的精神标识和人文形态。是维系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根系与基石。”
6
早春的终南山下,我还想起一个人——杨巨源,他是唐朝贞元五年的进士,他在《城东早春》里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如何才能诠释这新春的“清景”之“清”,一种早春独有的清新和唐诗文化之旅带给人们的喜悦在这终南山下的乡村扑面而来。
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有这样几句话给我印象深刻:
“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竹报平安柳报春”,在王渊平的家乡——子午街道曹村栽满了柳树。
柳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是报春的使者。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韩愈在《早春》诗里说:“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清新清静清美的唐诗意境,如同早春之美是需要用心灵感受的人,才能获得分享。王渊平和我多年奔走在唐诗路上,彼此都明白,每天睡醒以后,活着的意义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趴下,浑浑噩噩做自己末完成的梦,要么拉开被子,去干自己未完成的活。想不开什么都是难,想得开也就那么回事。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虽然经过了苦难也未必就找到幸福,经历了百炼也未必能成钢,但是老骥伏枥,依然贼心不死,偶尔还能想起志在千里的使命。要么默默耕耘,不问收获,继续赶路,要么烂在泥泞之中。就这样一步一步,杜甫、崔护、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故地文化纪念馆和游览地在薛平、姚莲叶、行进、王安宁诸多朋友的奔走投入下,悄然地筹建起来了。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安静又辽阔,孤独又踏实。粗茶淡饭不要紧,劳燕分飞无所谓,亲友散场没关系,只要灵魂里还能冒出腾腾的热气,面对这夕阳西下的余生,我已经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一个人的沉默和从容。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平淡无奇中度过,成年人的世界里,谁不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熬事事熬。
早春的终南山下,没有公园里似锦繁花,没有风景区人流如潮,只有麦田里树枝上浅浅的新绿、人与人趣味相投间淡淡的暖,却触动着我这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游子,我和朋友们一起用心地感受这春天的来临,感受这大自然里淡淡的春天气息,天人合一,心神与早春契合,感受唐代诗人那份在心底流淌的早春之清新。
走在早春二月的终南山下,迎着中午出来的太阳,执渊平兄一盏茶茗,守住长安家园的这一片乡村宁静,细细聆听屋檐下燕子的呢喃,然后用指尖转动我笨拙的笔,写下“绿柳才黄半未匀”的过往,让“诗家清景在新春”的风景,穿过连绵起伏的大秦岭,走进你的周末,走进你的生活,走进长安城。让王维、杜甫、杨巨源等诗人的思绪,撩动笔尖的墨香,记下一个时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心中的唐诗文化之旅随季节变化而四季常青,随丝路花语穿越时空而清新、清幽、清净。
荣耀归于大唐的诗人们,让夙愿辛苦和快乐归于今天的我们!
2023.2.18.草稿于渭河之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真话的天堂和地狱 ---纪念左更良先…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