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杨利民老师笔下的炉客们(王剑利)
2023年年底长安作协的一次活动上,我见到了杨利民老师。早先的时候,我们之间加了微信,但我对他并不是很熟悉。这次活动前夕,见他向几位文友赠送了《炉客》一书,我便向旁边的一位朋友借过来翻读。从作者简介中,我才知道,杨老师长我五岁,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一年,考入西安工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机床造铸厂,后企业重组,转到西安锅炉总厂,做暖通与营销工作。杨老师是一位很能干又很幽默的人,用他的话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骄阳下体验过“锄禾日当午”的辛苦;锅炉总厂当工人,亲临过高炉前铁流滚滚、钢花飞溅的沸腾场面;在农村当会计,算过农民每天三毛九分钱的可怜收入;在锅炉总厂当工人,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看出,他的前半生,亦农亦工,而且还与商业打过交道,与钱打过交道,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非等闲之辈。不止如此,他还热爱文学,已有长篇小说《炉客》与读者见面;他热爱诗歌,有《生活啊,就是要阳光灿烂》诗集面世;他热爱散曲,已经成为陕西省散曲学会会员,他的诵读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是非常的了得,曾经把自己的长篇小说《炉客》一字不落地诵读,把自己的诗作、散文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与人分享……
如此这般的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有才能,又有情怀的人,自然是故事多多,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有看头。那次活动时,我并没有得到老师的《炉客》,情绪难免瞬间有些低落。尤其是当我翻看了书前面几页手绘插图,看到戴着瓜皮帽子的杨孝坤、杨得发,脑海中即刻闪现出民国年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顿生了当即读这本书的欲望。可惜的是,他带的书很有限,而且都已经送出去了。还好,杨老师答应过后一定送我一本,而且尽快,这也就成了我春节期间不时泛起的一个念想和期待。
后来 ,有那么一天,我有意翻看杨老师的朋友圈。得知著名作家叶广芩写有一本《张家大哥》的作品,杨老师的《炉客》与之同一题材,而后者把时间段定在了1930~1949,距离我们较近的二十年;选取的故事人物多为作者所在村沣河西岸长安户县交界的南留村;而且主要人物及其最终的结局,如杨三喜、杨孝坤、孙怀信等都有据可查。无疑,这部小说有了十足的可信度,加之,《炉客》反映的是民国时期长安、户县商人历尽艰辛远赴打箭炉(今康定城),诚信为本做生意的故事,也就使这部小说有了历史感,有了可读性。
在年后一次意外相遇时,我向杨老师请教了他写这部小说的初衷、过程。他说,他早先的时候,就听祖母不止一次地讲过村里人,特别是他的太爷杨寿在四川打箭炉做生意(被称为“炉客”)的故事。为此,他几次行走于当年炉客们所走路径:长安~秦岭~金牛古道~阳平关~泸定桥~打箭炉,沿途参访和收集有关炉客的故事和史料,并亲身感受路途景观与行走之艰难,最终完成了堪为杨家一段秘史的长篇历史小说《炉客》。
今年三月份,又是在长安作协的一次活动时,杨老师特意给我捎来了他的书,一本是《炉客》,一本是《生活啊,就是要阳光灿烂》。我如获至宝,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正读的书,开始了《炉客》的阅读。
用了差不多一个周的时间,我读完了《炉客》。整体框架还是蛮好的,从“引子”到72个章回,再到最后的“尾声”。故事也是颇吸引人的。尽管书中错别字有之,但不影响阅读;尽管故事多,情节描述欠缺,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更多;尽管有些章回题目不能完全统领某个章节,但,瑕不掩瑜。所以,我是很看好这部小说,发自内心觉得,用一个周时间,读了这部书,值!
作者在“引子”中略述了他的太爷杨寿做炉客的故事:1896年经人介绍和引荐, 杨寿跟人到打箭炉做学徒,后起做账房,最后有了自己的店铺,经营茶叶、药材以及日用品。五年后,即1901年带钱回来,广置田地几十亩,又盖起了四合院。还在孩子没有出生时,就又去了打箭炉, 差不多呆了不满十年一墩子(炉客在打箭炉做生意,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才能会来一次,被村人叫做 “五年一墩子”“十年一墩子” )。听别人说他母亲和妻子因瘟疫而死去,一下子没有了做生意的心思,将铺子交给他人打理,自己回长安老家。 半路上由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而客死他乡。幸好有同村的炉客,捎回了他随身携带的银两、元宝,维持家人后来的生计。1990年前后, 在杨寿手里盖的,近乎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因弟兄们三分家产而被拆。杨寿从事炉客的历程以及创办家业的故事,被杨家人一代一代的人讲述着,流传着,讲述着,流传着…… 可以说,这是杨利民老师创作《炉客》的发端,也是作者数十年难舍的一段情怀,更是促使他挖掘炉客历史的根本之所在。
在接下来的七十二个章节中,作者主要记述了继我太爷之后大炉客张一栋带着同村一二十岁的杨三喜、杨孝乾、杨孝坤、孙怀信、孙怀诚(后又有杨孝坤带杨二蛋) 到打箭炉做炉客的故事。一个多月的路程,他们抱团取暖,互相照顾。除了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外,时时处处还要提防野兽、土匪、地皮恶棍们的伤害和滋扰。如,第一次随张一栋出征,杨三喜就因个人身体原因,无奈留在了汉中的客店里;杨孝乾二次返回打煎炉时被土匪逮了个正着,困在山上几个月。还好,差不多一年后,杨三喜身体痊愈, 摸索到了打箭炉;杨孝乾凭着机智与一身武功,也回到了打箭炉。炉客一路艰辛,不亚于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唐僧他们一路有佛祖保佑,往往化险为夷,没有生命之忧。而炉客们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他们凭着自己的运气和智慧,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人斗,杨寿(杨利民老师的太爷)名“寿”而事与愿违,病死在回长安的路上,就是一例。
在打箭炉,有张一栋领着,杨三喜等人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共同经营协盛誉商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引起了厚得利商铺老板杨得发的羡慕嫉妒恨。从此,杨得发百般刁难、作梗,又勾结军队,歹人,一心想挤垮同行而独霸打煎炉市场。协盛誉商行先后三位掌柜的张一栋、杨孝坤、杨三喜与之斗智斗勇一波接着一波,商场如战场,扣人心弦。“遇灾难契约难履行 坦诚心打动生意人”“真诚意喜遇新契机 杨三喜又不约而至”“药品奇缺价格翻 三喜赔钱为信用”等章节凸显了杨三喜重声誉、守信用而薄钱财的商业理念;“ ‘诚亦信’开业大吉 杨得发借机离间”“生意场千变万化 杨得发歹心难改”“为挣钱前赴后继 出损招恶意竞争 ”等章节写出了同行杨得发小肚鸡肠,机关算尽、损人利己的伎俩;“杨三喜衣锦还乡 挣钱后不忘恩人”“杨三喜东山再起 高团长送来大单”“杨三喜善有善报 杨春妞带来横财”等章节又写出了杨三喜善良大度,福有福报的人生格局……
总的来看,炉客故事一环套一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让人有百读不厌,手不释卷之感。书中人物杨三喜善良、精明、受挫能力强、重信誉轻钱财、处乱不惊、宽宏大度等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的配角,如杨孝乾、杨孝坤、孙怀信、孙怀诚,以及柳军长、穆团长、高团长,还有孝乾的前妻、三喜前妻、杨春妞、柳姑娘等,虽然作者用墨不多,但个个形象鲜活,性格迥异,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小说最后“尾声”部分,简要交代了杨三喜、孙怀诚、孙怀信、杨孝坤、杨孝乾、大炉客,以及书中并没有出现的三炉客扬茂之后半生的人生境遇,令人唏嘘。杨三喜藏在自家茅厕的钱被红卫兵搜了个精光,藏在打箭炉的钱因地理地貌发生变化而无处寻找;曾经显赫一时扬茂之,儿子无能,除了土地划归集体,祖先的房屋几乎被变卖殆尽;孙怀诚阔气的孙家大院成了乡政府办公场所,打造文化气息庄园的夙愿化为泡影;有先见之明的孙怀信,盖房不多,置的地倒不少,最后都入了社,过着村里人普通的生活;杨孝坤从打箭炉回来的早,既没有置多少地,也没盖多少房,在村子里教书; 杨孝乾在打箭炉落脚,与柳姑娘生活,他在老家的结发妻子疯疯癫癫;大炉客从打箭炉回来,负气去了庙里,几年后回到家,与曾经给他戴绿帽子的妻子和难以说清关系的儿子生活着。
与其说《炉客》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扼腕叹息的历史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传授经商之道的宝典,是一部启迪人如何处世的活教材,是一部反映长期独身在外的人婚姻与谋生的苦难史。 孝乾媳妇站在村外,望着去打煎炉的路 “我要去找我的老汉 我要去找我的老汉……”的悲情场面依然叩击心扉,令人隐隐作疼;“人这一辈子为生活挣钱,可这千辛万苦挣的钱还不知道是谁的”杨三喜大彻大悟,发出的这句感叹发人深省,让人不由得掩卷长思。
更多的炉客故事,就在杨利民老师的长篇小说《炉客》中。读《炉客》的同时,你一定还会跟着作者吟唱流传在沣西一带的民谣:
三炉客真有钱,
娶个媳妇摆银元。
留村摆到太平河,
摆钱拾钱手磨破。
要问银元多少个?
五匹大马用筐驮……
二〇二四年四月十九日
王剑利:长安作家协会理事,政协西安市长安区文史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望月文学》杂志、 “悠闲雅趣”公众平台特约作家。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春游长安土门峪(刘省平)
- 下一篇:评论:说《筑巢》(张娟玲)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