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食面习俗
秦人喜食面,秦人面食种类繁多,口味上佳,不论男女老幼、官员百姓,也不论是酒宴席面,还是家常便饭,面食是餐桌必备。秦人食面简易实惠,亲和友善,不论秦人身处何处,都忘不了个中滋味。
在中国大陆人的饮食习俗中,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而北方人中又以秦人为最,秦人中又以关中人为冠。
关中人食面习俗的形成,真是历史悠久。这在五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小麦。早期西周人定居周原,就在今岐山县、扶风县、武功县等地种植小麦。秦汉时代皇宫中为皇帝掌管膳食的汤官,就开始以作面食为业了。唐代亦是如此。因此,千年来的文化积演使陕西人养成每日食面的习俗,一代人又一代人因袭传承,出现了“长安美肴、华夏古馐”的美誉。
秦人面食种类繁多,其中大众化的食品是:馍、饼、包子、面条、皮子等。馍有:蒸馍(即馒头)罐罐馍、杠子馍、油施馍(即花卷)等。罐罐馍是特粉作成的硬面馍。杠子馍是和好面后再用木杠反复压制而成的。这些馍韧性大,吃后耐饥,深受庶民百姓的欢迎。至于饼类,有油饼、煎饼、大饼、烧饼、锅盔饼、石子馍等。石子馍又称砂子馍或干馍。这种饼在关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称为“石钱包饼”或“天然饼”,为唐都长安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石子馍的作法是:把洗净的小圆石头烧热,然后把和好的面擀成饼状,放在热石头上烤,反复翻动,很快就可食用了。这种馍的特点是:香、脆、易于消化。关中农村常把石子馍作为产妇的专用食品,亦可馈赠亲朋好友。大荔县的石子馍、富平县的太后饼、蒲城县的蒸馍、乾县的锅盔,在陕西久负盛名。
在秦人食品中,最有代表的食品是羊肉泡馍。羊肉是以公羊为佳。用来泡的馍又叫饦饦馍、虽叫馍实为烧饼,但不同于一般烧饼,其特点是入水不散。它是面粉不发酵,烤八成熟,由顾客自己掰成小块,交厨师去烹调。烹调也有一定的讲究,有“单做”、又分“口汤”、“干泡”、“水围城”等各种做法。吃时不能狼吞虎咽,要像蚕食桑叶一样,一点点剥着吃,不可用筷子来回搅动,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味道鲜美可口。如果早上吃一碗羊肉泡馍,可以一天肚子不饿。西安老孙家、同盛祥两家的泡馍在清末或民国初年已是家喻户晓了。同盛祥已在北京西长安街开了分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在秦人面食中值得称道的是皮子。皮子有用麦面做成擀面皮,也有米粉作成的米面皮子。汉中市和长安县秦镇的米面皮子薄软,岐山县的擀面皮子筋韧,凉爽可口,为秦人喜食的美味佳肴。这种皮子可以说是陕西人的一种大众化的快餐,二、三个人操作,可供一、二十人同时吃,十分便当。许多老外来西安品尝皮子后也啧啧称赞。正因为如此,秦人的皮子如今已走出潼关,北上京津、南下广州、海南,很受江南人的青睐。皮子已不再是秦人独享的美食了。
令人神往的陕西食品还有面条。陕西的面条种类多,做工精巧。人们常见的面条因做工、配料不同,名称各异。主要有:碘面、卤面、扯面、踅面(亦称“页面”)、挂面、炒面、凉面、米面、油泼面、酸汤面、浆水面、糊汤面、麻食面、菠菜面、窝窝面、棍棍面、猴头面、饸饹面、龙须面、臊子面、*(左口,右片)*(左口,右片)面、摆汤面、刀削面、大刀杂面、蒜醮饼饼面等数十种。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饮食文化的交流,四川的担担面、宁夏的揪面片、新疆的拉条子、兰州的牛肉拉面、朝鲜的冷面,也成为秦人餐桌上钟爱的食品了。在这面条的王国里,岐山的臊子面,蓝田县的饸饹面、户县的摆汤面、耀县的窝窝面、西安的油泼面,都是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早已风光大西北了。
有一鲜为外地人知道的是合阳县的踅面。踅面即页面(“页”字古音“踅”)。这种面食是用荞面加上少许麦面而做成的。从荞麦的拣涮、磨到和面糊、上鏊、下锅、装锅,调味有十多道工序。在这诸多工序中,关键工序是和面,面要和得不稀不稠。之后,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入鏊上,用一块半月形的薄木板(当地人叫“踅子”)迅速旋转摊匀,摊好的面如大煎饼,搭在木架晾凉,折起后切成均匀的细条,放入开水锅里,用筷子搅,打个旋,便可出锅,用笊篱捞点鱼儿粉,放点红油、葱花,浇上醋,醮点花椒面,就可吃了。一般人光吃一碗干的,再吃一碗汤的,才算过瘾。在合阳城乡集市中,常见打扮得十分入时的姑娘媳妇,吃完踅面后挂着一嘴红油招摇过市,似乎是一种炫耀。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依然盛行。
值得补叙的是,秦人吃面的佐料十分简单,主要是辣椒、葱、油、醋等。辣椒秦人称之为辣子。俗话说:“陕西人怪,只吃辣子不吃菜”。秦地的辣椒色红,油香,味津。吃时用熟油一泼,便可食用。秦人叫“油泼辣子”。当地人说:“油泼辣子姓张,越吃越香。”无论吃馍,还是吃面条,都离不了辣子,即使穷人吃面,也必备一碟辣子,没油、用醋和也可食用。否则面条再好,也是失色三分。倘若有了辣子,没菜也照吃不误。农村人秋天吃饭,习惯于一口馍一口辣子,如同山东人大饼卷大葱。一般人家吃面条,有油泼辣子,自然是锦上添花了。秦人常以此自豪,还说:“油泼辣子片片面、皇帝看了也眼馋”。吃面后再渴一碗面汤,美其名曰:“原汤化原食”,意在以汤帮助消化,这便是秦人纯朴的保健养生法。
面条是秦人的影子,无处不在。无论是省城西安,还是穷乡小镇,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寻常之家,婚喜丧悲,面条不可缺。即使在高级饭店宴请佳宾,大鱼大肉之后,也常按习惯给客人来一小碗汤面,这便是锦上添花。如果没面条,则客人顿觉宴席寡味,主人更是坐卧不宁。老人做寿,儿孙要为老人擀一碗面,又细又长,称之为“长寿面”,以示老人长命百岁。逢年过节,人们腻了大肥大腥之后,人人都想吃一碗清淡味美的手工面,入口爽快,飘然欲仙,成为一件快事。关中人有一句口头语:“捞面稠,臊子面鲜,臊子面里活神仙”。农村人待客热情,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或者邻里乡党串门闲聊,吃碗面条更是寻常家事。妻子下厨,和面、擀面、下面,丈夫与客人小饮,不一会儿面条端上来,在大盆海碗中,面堆如山丘,一时儿,客人哧溜哧溜吃得汗如淋雨,头上却罩了雾,痛快淋漓。客人高兴地称赞:“嫂子好手艺!”女主人乐不可支、男主人自然心里如食蜜枣一般。
面条是秦人的命。在乡下,最惬意的事、莫过于一天辛劳之后,端上一碗片片面,撒一撮生葱花,浇上醋,把油泼辣子放美,然后蹲于门槛上,或趷蹴于院中,与家人边吃边聊。每当农闲之际,关中农村吃午饭或晚饭时,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端一碗面,或拿几个馍,围聚在村里老槐树下或碌碡旁,边吃边谝,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秦人称之为“老碗会”。男人们吃饱喝足之后,再抽一袋旱烟,在吞云吐雾中松了筋骨,他们说:“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面条是秦人的根。近年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西安青年人纷纷南下,奔往深圳、海南,当地人称之为“孔雀东南飞”。这些吃面长大的小伙子们,当他们囊中百万千万之后,论及生活不足时,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吃不上羊肉泡馍、油泼面,是最大的遗憾”。当他们回乡省亲,常常一日三餐每餐吃面,一时为众人笑谈。一些飘洋过海的陕籍人谈,他们思乡之情中,想吃面条便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有一好友定居米兰多年,来信常说:“意大利面条虽好,却没有家乡的臊子面有味”。
岁月如梭,如今秦人依然嗜面如命。乡下人如此,城里人亦如此。当您漫步在西安古城,一旦把视野投向街道两旁,注视着一家家餐馆的食谱上,各式各样的面食品,名目繁多,令您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吃起。您一定体会到西安不仅是个古城,也是面食的王国。
(作者简介:韩养民,1939年4月生,陕西蓝田县人,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现为该校文博学院教授。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外事学院教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著作有《秦汉文化史》、《中国风俗文化导论》。合著有《中国古代节日风俗》、《秦汉风俗》、《中国节庆生活》。自1986年至1944年组织全国30余所高校中青年教师编写《中国风俗丛书》作主编,先后出版30本,约450万字,1987年、1991年、1994年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1996年获省教委人文优秀成果一等奖。与人合译有《文化人类》,出版的历史小说有:《关中战争演义》、《秦汉宫廷生活》、《风流皇帝》。自1978年至今先后在国内重要报刊以及港台、日本等地发表论文、散文、随笔约200篇,80余万字。)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