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薛保勤:我以我诗荐长安
长相思,在长安。诗人李白千年前的一句咏叹,道出了长安的情怀与风月,却道不尽长安人无尽的感喟与思恋。
当岁月年轮碾过千年坎坷,抵达2011年时,长相思依旧在长安,缘何如此,诗人薛保勤做客“长安悦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于斯,长于斯,长安,我深爱这片土地。”
半坡炊烟,骊山烽火,秦扫六合,汉度关山。爱长安,是因为深爱着长安的历史积淀。
飘逸在历史天空的长安场景,已深藏在历史教科书里,但每当天高云淡的时节,诗人薛保勤会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眺望这些场景,他说:“这些历史场景,诉说的是西安的历史和渊源,西安人熟悉这些场景,如同北京人熟悉四合院,上海人熟悉小弄堂。”
生活在西安,其实就生活在层层叠加的历史场景之中,且不说秦王嬴政的滚滚车轮,如何在秦直道上飞奔;也不说唐代万国朝贺的车舆,如何驶过百米朱雀大街,单是明城墙上的斑驳痕迹,下马陵前的沧桑故事,都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徜徉在长安城中,诗人薛保勤总是会屏息凝神地聆听,然后将其书写出来,他说:“我从不刻意地去寻找诗句,爱一个城市,就像爱一个人,当骨子里充满热爱时,才会有为其赋诗的冲动与可能,当然还得研究、感受、整合、提炼,然后才能艺术地再现。”正是因了这种热爱和历练,当烧烤野炊铺满杜陵原时,诗人却看到了另一种风景:
杜陵原上云
撩我额前发
雨溅松落泪
雾锁花非花
朦胧入禅境
飘然去酒家
店主声欲醉
无酒称洒家
李白杜甫,司马长卷,唐风汉韵,锦绣斑斓。爱长安,是因为深爱着长安的文化情怀。
情怀,或许是种风度,也或许是种从容,可以是“品茶,将星星放入杯中”,可以是“赏荷,揽一塘风华”,可以是“摇一叶扁舟,披一缕秋风,沐一身暖阳”,这便是薛保勤眼中的情怀,他说:“情怀滋养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诗意地生活,或许是最能提升人生境界与情怀的一种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场景,令薛保勤记忆至今:“那年我在小寨消防支队当兵,奉命到钟楼书店维持秩序,早上5点多,购书排队的人群绵延500多米,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渴求。这种渴求,我深有体会,下乡插队,常会为交换一本书,奔走在月明星稀下的弯弯山道。”小草诗社是薛保勤上大学和同学一起组织的,当年,薛保勤曾和同学一起疯狂地背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乐此不疲地诵读着泰戈尔、莱蒙托夫、叶塞宁等人的诗篇,薛保勤说:“诗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吟唱,这种吟唱是真实的,是美的,是动人的,是能够与心灵碰撞发生共鸣的。”正是这种时隐时现的叩问,伴随着且歌且行的从容,让长安城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别样生动:“半是明月半清风,夜静峰头绘芙蓉。画师入定任云起,淡忘长安一片灯。”
秦岭昂首,灞柳长歌。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爱长安,是因为深爱着长安的文人山水。
既然历史无法穿越,大唐只能梦回,那不妨穿过明德门,泛舟曲江池,登揽终南山,眺望乐游原。纵览长安山水,薛保勤喜欢在行走的间隙中,将一行行诗句写在手机里,他解释说:“数字时代,用手机这一现代化的写作工具,随时随地‘捕捉’关于社会、人生、思想的‘火花’,将其聚集,将其整合,将其升华,将其艺术地展现,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方式,带来走出浮躁、让自己‘静’下来的愉悦和满足。”手机当笔,缀连时间碎片,诗人在曲江写意:“莺飞草长声声翠,一池青未了”;在雁塔夜题:“李杜对酌酒如歌,沧桑伴辉煌”;在终南问禅:“紫竹挽风说命运,莲台接云悟人生”。薛保勤眼中的长安,总是这般诗意盎然。“剪一叶风云将曾经还原,采些许诗意观照明天”,正是在这种“我以我诗荐长安”情怀下,薛保勤的诗作《送你一个长安》,被选为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主题歌,让长安带着“祥云一片”回归了久违的诗情画意。如今,世园会的帷幕已然拉拢,《送你一个长安》依旧声震林木,令人回味。
著名诗人,对此称谓,薛保勤不甚喜欢,他只笑言自己是“著名文学爱好者”。这让人想起了诗人那首《俑的自述》中的一句:“不要把我当经典,我不过是一团烧制了的泥团。”诗人所说的俑,非比寻常,是躺在始皇帝身边、被尘封了两千年的秦兵马俑。
《送你一个长安》,薛保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