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云南之行
古人用“彩云南现”来遥指云南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 2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踏青丽景,三月春风。带着学习交流的工作任务,开始了我们的云南之行。
洱海
洱海北起洱源县,南止大理下关,海拔1972米,南北长41.5公里,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
俯瞰洱海宛如新月,静依于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明珠相连。湖水清澈见底,有“群山间的无瑕美玉”之誉。远眺,苍山横列,洱海泛银,“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 《全唐诗》有“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佳句咏赞。
斯日细雨零落,雾隐素云。青嶂拢纱,船破碧浪。犹置身于泼墨山水画卷之中,令人沉醉不已。忽而,清风拂面,日丽洒金,白云撕银,昊宇湛蓝。飞鸟相与,波光粼动。水天一色,云波相接。登舰而望,举茶而歌,心胸顿感豁达畅然。舰内有三道茶表演,男子雄壮,丽人盛装,舞姿娉婷,将美好的祝福带给游客。三盏茶,寓意人生如茶,唯奋斗而后方可苦尽甘来。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其中的“月”指洱海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之夜,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赏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叠,形成一幅唯美的图画。
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丽江市,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3.8平方公里,曾是仓廪集散之地。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漫步古城,青墙砾岩石桥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精美雅致的服饰,朴实生动的造型,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幽街青石席地,石上花纹雅致,映衬出整个古城的古朴典雅。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成为丽江古城的标志。款款流水在古城中穿梭,山城的气魄与水乡的韵味糅合在一起,店内手工匠小锤加工银饰品清脆悦耳的敲击声混着普洱茶的芬芳,都给人一种拙中藏巧的智慧与宁静舒缓的亲切感。
夜晚的古城像初妆的丽人,显得更加神秘。淙淙的流水伴奏着街边酒吧艺人深情的吟唱,一簇簇火红的灯笼点亮了游人的心。远处篝火闪烁,竹椅上人们喝酒的剪影不停地晃动着,木凳上的情侣沉浸在爱的光芒里。
石林
石林位于昆明市东,在景区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上百个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纵横交错,连成一片。奇石拔地,峰峦参差,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入内,石柱、石壁、石阶,石峰。满眼皆石,争奇竞丽。正如导游介绍的一首佚名诗所云:“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敲之,声音清越,回音撞壁,灵性四溢。是一幅幅绝妙的画,似一首首优美的诗。面貌纷呈,形态各异。似万笋抽芽、长剑刺天,如巨象嘶鼻、如犀牛望月、如士俑戍边,如怪熊搏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石林奇观。这里是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属昆明石林。整个石林如同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等候游客去发现欣赏,引发无限遐想。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流连忘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