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取向与布势之我见
目前,绘画大约分为三大派:一种是具象派,一种是抽象派,而中国画则属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派。之所以说它是意象派,在于它既不是自然的结果,又不是纯形式的表现,是作者构思的体现,神和意的安排,以意取象,置陈布势乃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章法。
章法至为重要,它如同下棋,每个棋子的走动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必须按照作者的策略战术展开场面调度,统一一盘棋思想,最后完成整个棋局思路方案。创作绘画好象纸上谈兵,笔墨布阵,也要求把各个自然形象联合起来,按照“意”的需要,统一安排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典型艺术形象。
我国民族绘画历史悠久灿烂,从两千年前的晚周帛画到西汉彩画,充分体现了取象布势在绘画中的作用。东晋的顾恺之明确提出“置陈布势”,南齐的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经营位置”,陈姚最在评价作品构图时说“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唐张彦远又把“构图”称为“画之总要”,他还提出“意在笔先”,宋郭熙在论构图中突出“取势”和“意境”,清石涛又把构图归于“境界章”,主张“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并提出“意匠经营可达画境”。上述大家的艺术实践总结,精辟地论述了“取象”与“布势”在构成画面中的重要位置。
古人评画说:“远看有势,近看有质”。而这种“势”除笔墨奔放、苍劲浑厚外,关键是构图上的取象与布势,只有通过苦心经营,大胆取势,才能构成画面艺术的形式美,并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观众的心灵,使人亲临其境,以表达作品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花木伸展,山石倾斜,行云流水,建筑道路,车船桥梁,行人飞鸟等等都有一定的趋势和方向。我们根据这种趋势、方向,特点及规律,经过安排调整,细心组织,最后按照意境取象布势。作者给它们以应有的地位。布势实质上在画面起着骨架作用,它好象盖房子的结构一样,结构搭不好,砖瓦是上不去的。它要求把各个形象联合起来,完成整个构思,画面没有精心安排调整,重新组织布势的过程,就不可能获得美的艺术形式也难以反映出正确的思想内容。
艺术不仅是造形,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示出一种意境和思想内涵。在似与不似之间唤起人们的想象。含蓄无尽,大胆地把自然形象变为艺术形象,如同养植花木,把自然界的野木花草经过艺术加工,取枝,剪叶,整形,使它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一幅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可以大胆联想,大胆取势,甚至于还可以改变自然形象,不必拘于西洋焦点透视和时间观念的约束。打破常规意随笔发、因势利导、得意忘形,方可出奇制胜。如果一味地再现自然,罗列现象,追求照式的逼真,那就会被摄影艺术代替。讲布势的目的在于传神,为山水写意,为自然传情。古人论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但密要密得有致,疏要疏得有理,才能密而不乱,疏而不散。要做到疏密有致,在取象布势时就必须以意取象,随意赋彩,夸大主要的,削弱次要的。主体是画面的统帅,与主体有关的形象,应加强突出,与主体无关的应轻描淡写,甚至还要忍痛割爱,弃杂取精,使人一目了然,引人人胜。如果画面没有主次就会感到松散,甚至导致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中国画同其它姊妹艺术是相通的。我国戏曲就是把生活中所发生的、常见的,而又被人们忽视的事情经过归纳、综合、虚拟加工,使生活动作程式化、美化、节奏化、舞蹈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写意表演艺术。作为画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写生,在熟悉掌握生活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来加以变化,加以升华,不能被原来的框架套住,在自然形象中寻求艺术形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分清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艺术的界线,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I
画面是有限的,生活自然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意境就必须提炼、概括,以少胜多,在揭示自然美的基础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用高度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主观审美意境和精神内涵。 I
中国画讲究“意”和“神”,而不是单纯概念的“形”。布势时“形”的位置是“神”和“意”的安排,以意取向,取势传神,形式服从于构图,构图又体现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章法至为重要,它如同下棋,每个棋子的走动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必须按照作者的策略战术展开场面调度,统一一盘棋思想,最后完成整个棋局思路方案。创作绘画好象纸上谈兵,笔墨布阵,也要求把各个自然形象联合起来,按照“意”的需要,统一安排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典型艺术形象。
我国民族绘画历史悠久灿烂,从两千年前的晚周帛画到西汉彩画,充分体现了取象布势在绘画中的作用。东晋的顾恺之明确提出“置陈布势”,南齐的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经营位置”,陈姚最在评价作品构图时说“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唐张彦远又把“构图”称为“画之总要”,他还提出“意在笔先”,宋郭熙在论构图中突出“取势”和“意境”,清石涛又把构图归于“境界章”,主张“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并提出“意匠经营可达画境”。上述大家的艺术实践总结,精辟地论述了“取象”与“布势”在构成画面中的重要位置。
古人评画说:“远看有势,近看有质”。而这种“势”除笔墨奔放、苍劲浑厚外,关键是构图上的取象与布势,只有通过苦心经营,大胆取势,才能构成画面艺术的形式美,并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观众的心灵,使人亲临其境,以表达作品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花木伸展,山石倾斜,行云流水,建筑道路,车船桥梁,行人飞鸟等等都有一定的趋势和方向。我们根据这种趋势、方向,特点及规律,经过安排调整,细心组织,最后按照意境取象布势。作者给它们以应有的地位。布势实质上在画面起着骨架作用,它好象盖房子的结构一样,结构搭不好,砖瓦是上不去的。它要求把各个形象联合起来,完成整个构思,画面没有精心安排调整,重新组织布势的过程,就不可能获得美的艺术形式也难以反映出正确的思想内容。
艺术不仅是造形,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示出一种意境和思想内涵。在似与不似之间唤起人们的想象。含蓄无尽,大胆地把自然形象变为艺术形象,如同养植花木,把自然界的野木花草经过艺术加工,取枝,剪叶,整形,使它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一幅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可以大胆联想,大胆取势,甚至于还可以改变自然形象,不必拘于西洋焦点透视和时间观念的约束。打破常规意随笔发、因势利导、得意忘形,方可出奇制胜。如果一味地再现自然,罗列现象,追求照式的逼真,那就会被摄影艺术代替。讲布势的目的在于传神,为山水写意,为自然传情。古人论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但密要密得有致,疏要疏得有理,才能密而不乱,疏而不散。要做到疏密有致,在取象布势时就必须以意取象,随意赋彩,夸大主要的,削弱次要的。主体是画面的统帅,与主体有关的形象,应加强突出,与主体无关的应轻描淡写,甚至还要忍痛割爱,弃杂取精,使人一目了然,引人人胜。如果画面没有主次就会感到松散,甚至导致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中国画同其它姊妹艺术是相通的。我国戏曲就是把生活中所发生的、常见的,而又被人们忽视的事情经过归纳、综合、虚拟加工,使生活动作程式化、美化、节奏化、舞蹈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写意表演艺术。作为画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写生,在熟悉掌握生活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来加以变化,加以升华,不能被原来的框架套住,在自然形象中寻求艺术形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分清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艺术的界线,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I
画面是有限的,生活自然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意境就必须提炼、概括,以少胜多,在揭示自然美的基础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用高度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主观审美意境和精神内涵。 I
中国画讲究“意”和“神”,而不是单纯概念的“形”。布势时“形”的位置是“神”和“意”的安排,以意取向,取势传神,形式服从于构图,构图又体现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唐徐浩书《李岘墓志考》考
- 下一篇:有幸发现了陆步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