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及“颜体”书法
颜真卿(709—785)出生在京城长安一个书香之家,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的第五代从孙,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书法艺术熏陶,博学多才,犹工辞章。书法上他初学诸遂良,进而上溯二王、蔡邕诸家,又求教于同时代的大书法家张旭,广泛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书家以及民间书法之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使古法为之一变,终于创造出能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代新书体——“颜体”。这种书体自成一家,方正端庄,豪放雄浑,厚实苍劲,大气磅礴,成为初唐以来新书体探索的集大成,是王羲之之后书法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评论说:“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名碑《多宝塔》《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古人云:“书如其人。”颜真卿的性格堪比其书法。曾主编《新唐书》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认为:“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集古录》)。他一生刚正不阿,忠君爱国,始终和权臣奸党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在国家危难、生灵涂炭的危机关头,他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智大勇、自我牺牲和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千百年来一直被尊为做人的楷模。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后宫至监察御史。他既明察秋毫,辨狱如神,又不畏强权,敢于弹劾奸佞,深为权奸忌恨。臭名昭著的流氓宰相杨国忠当政时,因“怒其不附已”而出其为平原太守。权倾天下、曾发动宫廷政变的宦官李辅国因“恶其迂直”,奏贬其为蓬州长史。结党营私、恣意妄为的巨贪宰相元载妄图堵塞言路,借口“诽谤朝廷”而贬其为抚、湖二州刺史。此外,还曾被其他权贵贬谪为蒲州刺史、饶州刺史等。虽然颜真卿曾经做到“鲁郡公”、“尚书右丞”、“太子太师”之类的高官,明知犯颜直谏不但会抛却乌纱,而且可能带来杀身之祸,但是由于他嫉恶如仇、正直刚烈的性格,仍然仗义执言,忠直不屈。
唐玄宗天宝末年,边境上藩镇割据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他们拥有军、民、财政大权,辖制着所属地区的州县。这时,颜真卿任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北面紧临着安禄山活动中心的范阳(今北京)。安禄山是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对平原郡有控制权,且拥有十五万精兵。颜真卿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早有察觉,估计其必反。于是一方面借口雨涝,掘深护城河,加高加固城墙,暗中储备兵力粮草,积极备战;一方面以各种手段麻痹对方。安禄山以为此乃一介书生,不足虑也。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河北二十余郡尽失,唯独平原郡依城据守。颜真卿首举义旗,他的堂兄常山(今山西浑源)太守颜杲卿率十七郡来归,推颜真卿为盟主。这时,适逢安禄山的部将刘正臣脱离叛军回到辽宁,为了稳住刘正臣,使其不要助纣为虐,颜真卿派大将渡过渤海赠送其军资十余万,还把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颜颇随船送去抵为人质。作为义军统帅,这种以身报国的精神,激励并感染着全军将士。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在河南、河北一带负责平叛的节度使李希烈也竖起反旗,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朝廷派遣时任太子太师的颜真卿前往宣抚。来到叛军大营,如入虎狼之窟,千余叛匪围住他,个个怒目拔刀相向,声言要吃他的肉,扒他的皮。颜鲁公镇静自若,面不改色,怒斥贼寇。不久,李希烈大宴其党,各路叛军首领皆为座上宾。他们以活埋、自焚等手段逼迫鲁公做叛军新政权的宰相,遭到义正词严的拒绝和谴责。鲁公当着众匪首的面,以堂兄颜皋卿及子侄八人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事迹自喻,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后,被叛军缢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享年七十七岁。不久,官军收复蔡州,鲁公魂归故里,皇帝废朝五日,长安城万人出巷,迎送一代忠烈,厚葬于南郊三兆(据《咸宁县志•陵墓考》)。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何群仓:从《路上有狼》到《绝恋》
- 下一篇:净业寺与名僧道宣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