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我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或中秋节。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时期,中秋又称仲秋。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故而把八月十五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自己的深情。唐代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五节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节日”。此夜,人们拿出精心做成的大小“团圆馍”、购买的“月饼”、“水果”等供品来祭拜,仰望圆月,家人团圆。
“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大戴礼记》中就有记载。夕月,即祭拜月神。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新唐书.礼乐志》载有“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 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就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的来历,“嫦娥奔月”的传说流传甚广。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后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飞往月宫而去。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老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光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民俗学家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远古天象------月亮的崇拜。
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文化代代传。在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周朝时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旧时中秋月夜,老百姓会在庭院中摆设香案,放上“团圆馍”、“月饼”、“西瓜、红枣、李子、葡萄、苹果、板栗、柿子等水果” 作为供品,其中“团圆馍”、“月饼”、“西瓜”等食品、水果不可或缺。西瓜讲究要切成“莲花状”。在月光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虔诚地拜祭月亮。儿时,我有幸参与了虔诚“祭月”活动,然后再食“团圆馍”和供果。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当时每逢这一天,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合家之欢。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吃“团圆馍”、“月饼”和水果等已成习惯。“团圆馍”、“月饼”和水果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团圆馍、月饼结合在一起,是全家人团圆在一起的象征。
中秋节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馍(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食量大小都要计算在一起。在外不能返家的则保存起来。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力求精准。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其馅料多样、营养考究。月饼的外形美观,表面印有文字或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谭印月” 等。如今,月饼更是中秋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达到:祈盼丰收和人人幸福的美好愿望。
2022年9月10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