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安子评书画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散文:张载思想传万代(每小…
    • 散文:长安方言一一二(每小…
    • 评论:人生哲理经典名言一零…
    • 散文:悠悠菊香袭文人(李耀…
    • 散文:买东西与大唐西市(李…
    • 散文:“穷人问佛说”的启示…
    • 激发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 陕西首张“民宿服务认证五钻…
    • 散文:我去樊川华严寺(薛志…
    • 散文:我们寒食节(薛志毅)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端五节的来源

    作者:每小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2日 点击数:

     

     端五节的来源众多,主要有如下传说。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端五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称谓最多达二十多个。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五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粽包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娃娃节、女儿节、香包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称谓。端五节这天,人们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采集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于门前等习俗……

    端五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过端五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典故传说,不仅节日称谓多,还有众多的习俗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挂菖蒲、艾叶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孩童涂抹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自2008年起,端五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五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五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五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表明了端五节起源的岐出。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由来也众多,关于端五节的来源有如下传说。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夫,他反对楚国屈辱求荣,主张连纵抗秦,遭到了楚怀王和权贵们的排挤,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后来,秦国大军攻破了楚国的京城-----郢都;62岁的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了。在汨罗江中捕鱼的渔夫们闻讯前来打捞,却总不见屈原的尸身……为了避免屈原的尸身被鱼虾蟹吃掉,人们就用艾叶包了糯米投进江中。此后,人们为了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每逢端五节,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等纪念活动。

    自古赛龙舟的气氛就十分激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岸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干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北宋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雷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竞赛的热烈场面,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景象。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城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五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掉进江中淹死了,却不见尸体浮出水面。当时,曹娥年仅14岁,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哭泣。过了17天,她在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奇怪的是、五天后曹娥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双方浮出水面。人们被曹娥的孝心感动,官府为曹娥立碑颂扬孝道,从此传为神话。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相传曹娥墓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孝女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处兴建了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

    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改名为曹娥江。

    纪念现代革命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英勇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六月五日在绍兴古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五节。

    悬艾叶、菖蒲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五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洒扫庭除,以艾叶、菖蒲插到门楣上、悬于堂中。“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子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处处都端阳。”

    艾草代表招百福,可以灭蚊驱虫杀菌,制成艾卷熏炽穴位,配合针刺治病。《荆楚岁时记》:“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用灸驱验。” 描述端五采艾草、插带艾草的习俗。菖蒲天中五瑞之首,叶片呈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被人们视为可感“百阴之气” ,古时称为“水剑”,后称“蒲剑”,人们认为可以斩干邪,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驱五毒  民谚:“端五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民间认为五月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出没时节,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昔日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五毒被刺死,再不能伤害人咧。” 也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的,炒食五毒的(全国各地用料不同,如山东、苏洲等地以辣椒、葱、姜、蒜、香菜混合在一起炒五毒),都是驱五毒之意。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以酒洒喷的习俗,流传甚广。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一种毒蛇) 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时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也寓意驱避毒虫。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是借雄黄驱毒,二是借猛虎(“王”喻虎) 镇邪。

    “五月初一做香包,五月端阳戴香包。” 昔日在端午节前,老太太、媳妇、姑娘娃都要动手绣制香包,以赠亲友和家人佩戴。“香荷包”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制成) ,目的是驱毒避邪,防病健身。如今,在西安、长安城乡街头(韦曲老街道、文化街口等处),都有心灵手巧的老婆婆,戴着老花镜,边用各种彩色布和五彩线缝制“香荷包”、边出售,妇女儿童购买活跃,也有不少青年男子也选购并佩戴或赠送给女友或亲人。为使驱毒避邪,人人佩戴“香荷包”后,香气四溢,飘散在四周空气中,给我们的和谐社会带来更多的福气!

     

    2022年6月2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腊八节的习俗
    • 下一篇:中秋节的来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