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伍元钱(杨武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会后全国各行各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一缕春风吹遍三秦大地,农村集体经济也得到进一步调整,改革的步伐正在一步一步地向纵深发展,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多种经营方式遍地开花,农民的生活改善有了盼头,生产积极性达到空前高潮,农民朋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实现小康生活不再是梦想。
我们村也和全国的大好形势相同,于1981年秋末实行了联产到户责任制。交足国家分配的公粮任务,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农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土地到户,自主生产,但限于思想守旧,胆子小,按部就班,还是老一套,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种麦子,反反复复的轮作。
我们村组经过两次调整承包地,再次调整时,我母亲的承包地被调整到村南靠沣惠渠的第二档地方。我母亲一个人的承包地应该是0.85亩,由西向东丈量,剩余1.05亩不够两个人承包地,分地的顺序是按抽取的号码进行的,快到我母亲时,分地小组成员略停顿一下,商量这块地如何分,可能是因为我家的实际情况,为了照顾我母亲,随即决定将这块地分给我母亲承包。因为这剩下的1.05亩地,总长96米,处于路边东北角,三边都是四米宽的生产路,生产、劳作、收割都比较方便。我签完土地承包合同后心里非常激动,内心里特别感激分地小组的成员们,他们考虑的太周到了,很人性化,他们的决定在后来的几年中得到充分肯定,是正确的,是得到上一档承包地村民认可的。因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大家的面前,从此生产路再也不像生产路了,成了晾晒作物的场地。
合同签订后,农民都知道节气不等人,农时坚决不能误,啥季节该种什么农作物,他们都很清楚,紧接着抢种越冬小麦。经过一翻耕、耙、种等工序,按期完成了小麦的播种,如遇风调雨顺则不费吹灰之力,只等到来年夏季收获。
八十年代初,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过去的缺吃少喝,家庭日用物资实在是极度短缺,当然也包括做饭烧炕的材料。随着经济的不断改善,电器、煤气也逐渐进入普通农户家里,曾经风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玉米杆作为冬藏饲料,更是农民家庭的主要燃料,农民视玉米杆为宝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用玉米杆做燃料的人越来越少,玉米杆竟然成了无处可用的废物。当时秸秆还田已经被提出,但是还不普及,设备也不是很到位,关键是大家认识不足,对秸秆还田的好处,肥力的大小,对土壤的松散作用等功能了解的比较少。因此,收完玉米后,玉米杆怎么处理就成了一件难事,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承包地附近有河岸的,有围墙的还好处理,当时几乎没有将玉米杆拉运回家的。个别村民为了只图自己方便,随便将玉米杆放在生产路上,从未考虑别人的感受,总认为自己少出力就行了,但却不知因此为别人带来了许多困难。
和我们家地畔相连的那一户年轻夫妇做人做事实在不敢恭维,他们所作所为着实让大家讨厌,我家的承包地紧靠生产路,和我家相连的那家承包地离生产路只有五米远。连续两年玉米成熟后,我会利用国庆节假日收玉米,完后随手将玉米杆挖到,移到不碍事的几乎废弃的小河岸边,这样刚好为邻家提供了方便。他们看到我家的地已经收拾干净便忙活起来,也把他家的地收拾完毕,将玉米杆经过我家的承包地直接搬运到生产路上,那个场面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黄色配着绿色,叶子配着硬杆,铺天盖地的,凸凹不平的铺了一路,当行人踩在上面的时候,不是享受,而是一种困难和痛苦,行人怨声载道,心里非常不适,背地里经过此路段的人不知心里怎么骂娘呢。单人行走还勉强过得去,如果有用架子车拉运农作物的那简直是在负重前行,遭罪的很,好比过丛林那样艰难,走一会便会汗流浃背,寸步艰辛。我不但看在眼里,而且还亲自享受过这种高规格的“待遇”。那时,那个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然后我在深思,如果再过几年调整承包地,将我母亲的承包地调到上一档地,这段有“特殊待遇”的路怎么走,不走又无路可走,怎么办?经过一番思索,想出了一条迫不得已而且不太高明的办法来,为了阻止邻家再次将玉米杆放在生产路上,杜绝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等到玉米成熟后先将玉米棒收了,玉米杆仍然留着,人为设障。仿佛一堵隔离墙一样巍然屹立,保护着生产路不被他人侵占,方便上档土地的承包人行走和运输。很遗憾的是满地的玉米杆,只坚持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被邻家在劳务市场雇佣的人挖倒消灭了,躺在地上也不得安息,让人踏来踩去。
在我将玉米收回家的第二天傍晚时分,我们全家人正在吃晚饭,承包地的邻家媳妇来到家里,笑眯眯的对我说道,“武元,你们正吃晚饭呢,给你说个事,今天我在劳务市场叫了五个人到地里边干活。那几个人笨得很,给他们把地畔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最后还是把地畔给搞错了,将你家的玉米杆一同给挖完了。你也知道今年雇人力的市场价格,搬玉米,运输玉米,挖玉米杆每套工序各拾元。我已经让他们把活干完了,已经给他们几个把晚饭才吃毕,准备让他们走咧,现在你给我五元钱让他五人买张票就行了。”当年门前有公交车405路,721路,从村口坐车,一个人一张一元钱的票可以坐到西辛庄那站。她边说她的话,我边吃我的饭,她的话说毕了,这时我的饭也吃完了。我随说了一句,“怪事情,这么笨的人还能出门挣钱。”我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却是另外想的,想法有这么几种:一是我占了邻家五元钱的便宜;二是出门人不可能像她说的那么笨,不用尺子量,用步子卡;用眼睛看也能将地估算的八九不离十。这么小的一块地,怎么能比实际面积相差一亩地呢。三是可能另有原因,图抱玉米杆到生产路上方便,主家才让那五个人这么干的。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去地里去看看在说。随后对她说,“我身上没有零钱,我到外面找人借一下,你在多坐一会儿,我马上回来。”说完后,我直接出村到地里去了。
原来是这样的。快到地边的时候,我大吃一惊,眼中的生产路上怎么成了这番光景,邻家的女主人也太狡猾了,老谋深算,总认为自己很聪明,把别人都当成傻子呢,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多亏近几年对他们夫妻二人的德行从别人那里有所了解,才没有让她的甜言巧语给蒙住上她的当。只见那生产路上摆满了玉米杆,高低不平,最高处起码高出生产路30多公分,最低处也要高出生产路20多公分。那一幕幕不太光彩的画面让人叹息,这路怎么走,这还叫路吗,不走这条路还能怎么办?我家那一亩玉米杆也是在几天以后才离开安生长了4个多月故土的。所以大家一眼就可以看见这害人的“好事”是谁做的了。在调整土地前的几年里我一直这么做的,她再也没有将玉米杆放在生产路上了,还给了上档土地劳作的人们一条平坦大道。
我回家后问了家里人,她坐了多久。家人告诉我说,一会儿就走了。通过这件事情,我不会因为少掏五元钱而高兴,更加明白了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虽然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也完全可以做出令人仰慕的事情,几天后在村里我碰见邻家女主人,我给了她拾元钱,她婉言谢绝,不好意思收那钱,这伍元钱的故事就这么的结束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没能帮父种上麦(王炜)
- 下一篇:散文:炼乳(杨武元)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