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腊八节的习俗(每小平)
过年的习俗各地不同,各式各样,是千百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间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而不断变化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从腊八这天开始,孩童们那一声声甜润质朴的歌谣就响彻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腊八一过,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西安周边、长安城乡的集市上、超市里,各种商品贸易活动达到高潮,售货的、购货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购销两旺,市场繁荣,集市上的年味就逐渐浓厚起来。各大集市上,年画春联,窗花门神、福字随处可见。猪牛羊肉、鸡鸭鱼肉、腊味制品、冻鱼冻肉的气味直钻鼻孔,看的人眼花缭乱。各种蔬菜,农副产品、瓜果鲜艳、调味香料、时令服装、鞋帽衣裳、五谷杂粮摆满街道两行,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人目不暇接,置办年货的人群蜂拥而动,街头不时传来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预示着过年的来到……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节的由来:“腊八”一词成于秦代,最早是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后又增加了逐疫之意。还有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崇。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因此,在腊八粥里添加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佛教中,腊八还是佛祖成道纪念日,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过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宋代有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 腊八粥’。” 相传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麋的传说故事。还有一说:岳飞遭秦桧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因此腊八日寺庙多用香谷、果实等煮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元人孙国赦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清嘉录》载:“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此俗从古至今一直兴盛不衰。
还有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因而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从此佛们定此日诵经纪念,并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祛疫穰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最早的原料是红小豆和糯米煮成,后经不断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食材逐渐增加,使今天的腊八粥更加丰富多彩。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曰:“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清代《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颇有京城特色。冬季寒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还能增福添寿。
此外,北方腊月初八有用醋泡“腊八蒜”的习俗。方法是:将蒜瓣去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内密封,至除夕启封时,蒜瓣青翠,蒜辣醋酸相融,味道独特,是吃饺子、牛羊肉泡馍、葫芦头、烧菜的好佐料。
“ 腊八算”:旧时腊八也是店铺商家计算收支盈亏、整理欠款和外债的日子。腊八这天债主要通知欠钱的人家准备还钱。昔时北京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过去腊八节没有当街吆喝卖腊八蒜的,就是忌讳“蒜”与“算”同音。家家户户动手泡制腊八蒜的时候也会算计一年里一家的收支,想想如何过年、新年发大财的打算。
在腊八节这天,全国各地的寺庙僧人大都会熬制热乎乎的腊八粥送给广大民众、温暖人心,慈悲为怀。在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大兴善寺、兴教寺、香积寺、广仁寺、华严寺、道安寺、清凉寺等寺院都会精心熬制腊八粥,信众们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香粥,心里那个温暖阿流遍全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个人都会在在心里默默的祈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2019年12月29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冬贮菜(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今昔办年货(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