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编者按
我国首部以国家课题形式推出的中国民俗史研究著作《中国民俗史》(六卷本四百万字),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拓荒性的一部《中国民俗史》,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民俗研究领域水平最高的一部。并入选代表着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这项国家课题项目中,西安学者韩养民、李志慧、郭兴文、李颖科四名专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民俗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核心的组成部分。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千年古都,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破晓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民俗长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为此,本期《文化纵横》约请四位专
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民俗长安,即指反映关中地区的群众意愿,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关中民间生产、生活、文艺、娱乐、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生态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民俗进行梳理、挖掘、研究,不难发现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传统民俗与文化底蕴丰厚的长安渊源紧密:春节以正月为岁首,贴门神、朝贺礼;元宵节张灯、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赏牡丹;上巳节祓禊;七夕节的乞巧,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中秋节的赏月、食月饼;节日间的皮影戏,长安鼓乐……这一桩桩有趣的民俗活动无一不源于长安。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千年古都,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破晓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俗长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和价值取向。换言之,民俗长安是中华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这主要是因为:
一、民俗长安是中华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
民俗长安展现了中华民族民众群体化文化精神的走向。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尤其是周、秦、汉、唐时期,长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有的地缘优势使其传统民俗必然深深影响和左右着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民俗长安所展现的四时八节,生养嫁娶,殡葬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传统工艺、口承语言、心意诸现象及民俗思考原型,其内涵从无形到有形,从言行到心理,囊括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中华民族民众心中情感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其内里往往蕴涵着文化立场观念的转变和价值的重估。
二、民俗长安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
民俗与人、族、域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基因。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生物生命基因与文化生命基因共存,其中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了国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这是一种与其他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是人类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民俗长安正是这种生命元素,它是表现和鉴别中华民族自身特征的重要标尺。民俗长安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有序发展的基础,它以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一种对中华民族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沟通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一个历史阶段和一个历史阶段同一性的联系。
三、民俗长安是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
民俗长安除统一群体的行为之外,同时还维系着群体的心理过程。这种共同的民俗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他们通过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传统的节日等形式,与自己的民族保持认同。国内以春节、元宵节最为热闹,无论天涯海角都要赶回家过年。另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举家团聚的日子,并在过这些民俗长安传统节日之时心头油然升起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由上可知,民俗长安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还是精神追求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最鲜活、最直接、最丰富的表现和载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虚无地存在,它必定体现在物态层面的名胜古迹、景观建筑;制度层面的礼法规范、制度约定;行为层面的风俗民情,包括生计民俗、生活民俗、时令风俗,信仰风俗;心态层面的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宗教等。反观民俗长安,不管是节日的展演场所、仪式规范、组织机构、社会价值无不处处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民俗长安的一个符号、一件服饰、一首舞曲、一段念唱、一件道具、一张脸谱等就是中华文化最鲜活、最温暖的面部表情和灵魂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与此同时,作为影响规范决定中华文化价值取向的民俗长安这一个体精神家园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创造性作用。具体来讲要做到:
第一,推进民俗长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民俗长安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民俗长安文化资源。这就要求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民俗长安资源中最具有民间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行旅、舞蹈戏曲、音乐美术、竞技杂艺、故事传说、歌谣谚语、人生礼仪等民俗文化资源,使这些文化瑰宝永世留芳。
第二,拓展民俗长安文化阵地的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现有民俗长安文化资源,建设各类民俗长安博物馆,进一步发挥宣传展示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展示民俗长安优秀文化遗产。具体讲应努力提高陈列水平,引进新理念,尝试新模式,运用新技术;深入挖掘民俗长安文物的丰富内涵,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增加藏品的文化含量;营造充溢着浓厚民俗长安文化气息的参观环境,突出自身优势,强化服务理念。
第三,提升民俗长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通过挖掘内涵和外部“包装”,开展民俗长安旅游,将沉睡多年的民俗长安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提升民俗长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同时,各方游客反馈的各种信息,可为民俗长安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线索,并为进一步挖掘民俗长安文化内涵和开发民俗长安文化创造条件,促进民俗长安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发挥民俗长安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俗长安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最终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伟大进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民俗史《隋唐卷》架构及民俗史研究难点
- 下一篇:长安春日节令与食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