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日节令与食俗
春耕时节,关中主要是锄麦和整地种棉花。人们过去农历称二、三月为“春荒”,是说这时隔年陈粮已经吃完,新麦还远未上场,再加上春菜很少,因而过年时一度被冷落的酸菜、咸菜,又上了饭桌。好在长安毕竟做过帝都,给春天设计了几个节日,捎带着让嘴体会一下刚刚淡漠了的美味。麦地里野生的荠菜,更是难得的绿色食品。
古来长安春日的节令,主要是有正月晦日和中和节、龙头节和三月上巳日。正月晦日,即
龙头节在
三月上巳日,是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由最初的洗浴驱除疾病,演变为水边游赏饮宴,更是长安人春日生活中的一件盛事。郊游的水边,或在长安城北的渭河之滨,或在城西南的定昆池边,后来则集中到了城南曲江烟水明媚之地。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写到“
寒食、清明时节,由于禁火吃冷食,长安士庶便“荐粥、鸡、球”等,互相馈赠镂雕的彩蛋。所吃“寒具”,又称作“捻头”、“细环饼”,吃时“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应该就是馓子、麻花一类食品。扫墓时,祭献荷叶饼和炒好的鸡蛋、肉菜,斟上西凤酒。最后酹酒于地,给坟旁埋几个荷叶饼,其余祭品分给孩子吃掉,不能带回家去。
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到,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农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胫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称“眼亮花”。关中地区春日缺乏蔬菜,因而人们把返青的麦地里新长出来的荠菜,作为早春时节盘中常见的绿色食品。
北方人民早春食荠由来已久。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称赞荠菜为“草中之美品”。晋代夏侯湛也作过《荠赋》,称赞荠菜的美味。唐代安史之乱后,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到贵州。路过巫州时,他看到山谷里荠菜很多却无人采食,喟然长叹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可见唐代长安、洛阳两京,春日喜食荠菜已成习惯。这一食俗影响久远,秦腔名剧《五典坡》写相府千金王宝钏下嫁贫民薛平贵,与父亲三击掌断了父女之情,住在长安城南五典坡下的寒窑里。薛平贵远征在外十八年,王宝钏就凭挑食荠菜苦熬日月。据说此后西安城南的麦田里不长荠菜,都是让王三姐挑净了。现在,如果到寒窑遗址春游,可以看到那里的荠菜饺子馆生意兴隆,依然可以尝到荠菜的清香,体味到古老的春日食荠风俗。
早春时节,关中的麦田里还长有一种野菜,叶子比荠菜略厚而绵,人们也挑来与荠菜一起吃。长老后荠菜开白花,这种野菜开紫红花,其花形似瓶,俗称“麦瓶花”。其花带粘性,小孩常摘下粘连成一串玩。所以关中人笑话那些爱出风头的人是“麦瓶花,好那个吊吊”。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下一篇:古长安七月会一年中亲戚大聚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