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史《隋唐卷》架构及民俗史研究难点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隋唐盛世无疑是最令人注目的巅峰时代,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个承前启后的大转折时期。尽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民间社会风俗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稳定的一代接一代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但放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又处于时移而风俗易的流变中。所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盛世巅峰时代——隋唐五代时期民俗的《隋唐卷》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中,我与韩养民、李志慧、李颖科几位师友共同参加课题组,担任全书编委,主要是著第三卷《隋唐卷》。
《隋唐卷》60万字架构全而精细,从物质生产民俗的农业生产、农时与农事活动、祈谷禳灾、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到商业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中从服饰民俗、饮酒、饮茶、饮食、民居建筑到行旅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涵盖了全部传统节日;而人生礼仪从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俗到丧葬民俗囊括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习俗;姓名与社交、避讳、禁忌民俗,宗教信仰从道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以及民间巫术,文学艺术方面更是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俚语、音乐、舞蹈、戏曲、变文、百戏、体育、博戏、投壶、斗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涉及民间工艺、纺织、印染、刺绣、造纸、印刷诸方面。可以说《中国民俗史·隋唐卷》的内容涵盖囊括了隋唐时代民间生产、生活、信仰、精神文化风俗各个方面。是当时民众社会生活风俗的全面写照。
民俗学内容涵盖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但是,从民俗史学术研究方式与难度来说,却与一般历史学术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从史料上讲,虽然我国历史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有正史、野史、杂史以及文人的笔记小说诗文等,但是传统历史典籍专门记载帝王将相传记和国家典章制度,对民间生活风俗记载少;就是野史及文人笔记小说所记载也多偏重于宫廷秘闻、朝廷高官轶事,而对普通民众风俗记载极少。所以研究正史由于资料丰富相对容易入手,而研究民俗史就难。所以研究隋唐民俗史,首先要闯过传统史料限制这一关,只能从各种典籍记载中的字里行间爬梳各种有关民俗的只言片语,一段话、几句唐诗,甚至是几个字细心洞察,结合现代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才能解开一些民俗历史真相。从史料学上讲,不仅需要文史兼通,还需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比如隋唐时社会民俗现象史料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唐诗中却有生动的描绘。
第二,从学术研究关注度上讲,一般历史研究多偏重政治、经济、文化史。千百年来直至现当代,专家学者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研究著作成果堪称汗牛充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史书典籍记载比较清晰全面,研究者主要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对民俗则很不重视,此前尚无一部像样的中国民俗通史,在这方面来说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进行研究时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都很少。所以这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可以说是拓荒性的第一部。
第三,民俗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现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却是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基础构建尽管经历了几代学者的努力,但还处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与近现代民俗研究相比,还可通过大量民间资料调查、结合理论分析解释问题。而民俗史的研究却大不相同,大量调查材料中只有少量的民俗考古材料可资引用。但是民俗史在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显而易见,民间风俗发展具有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和历史延续性,在历史长河中,民俗又随历史发展时移而风俗易地不断发生着流变。从这个角度看,现当代民俗现象是传承之流,而民俗史则是源,溯源、正源方能清流。尤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民族,古老的中华民族与悠久的历史相伴,形成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是组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构成部分。我们这次参与国家课题《中国民俗史》研究项目著《隋唐卷》,成果受到国家高度评价,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入选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确实是一件幸事。
从民俗学意义上讲,民俗既是一个民族如影随形的文化基因,更是一个民族鲜明的标识。一个民族有着相近、相同或相通的风俗习惯,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无疑增强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中华民俗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的精神信仰“粘合剂”。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民俗学之学科,但是从先秦到两汉无不重视民俗研究调查,《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也记载:“古有采风之官,王者所以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执政者通过民俗了解施政得失,作为施政参考,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民俗文化不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应用上具有直接的应用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众多民俗村民俗活动的来龙去脉不仅直接与旅游文化紧密关联,而且是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当今世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民俗文化中的节日娱乐、音乐歌舞等民间风俗艺术,又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回顾
- 下一篇:民俗长安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