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回顾
“民俗”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但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民俗学,却是从西方“进口”的。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倡“民俗学”之名,百余年来为学术界所认同,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初,中国民俗学走进学者书斋,尽管那时我们民族仍在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呻吟,但社会危机、民族危机、西方文化的挑战,使一批崛起的新型知识分子,以一种朦胧的历史自觉,为救亡图存而首次自觉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弱点,民俗学逐渐受到仁人志士的极大关注。于是著述译介西方政治、民俗、科学技术等蔚然成风。虽然固执己见的冥顽之士并未随之而荡然尽绝,但从此国人对中西民俗文化的思考有了一个新的理论坐标系。
五四时期,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辈出,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王国维、顾颉刚、林语堂、周作人……群星璀璨,成就斐然。“五四”运动也极大地开拓了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当此之时,一些民俗学家荜路蓝缕,艰辛创业。1911年9月,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问世,开创了研究中国风俗史、民俗史的先河。从此学者吐纳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中国民俗文化。
建国之后,随着极左思潮的钦定强化,以及那个斗争哲学的不断升温,民俗史研究在“古为今用”等口号声中作茧自缚,日益封闭,民俗学、民俗史研究处于休歇、遗忘、断裂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开创了较为宽松的气氛,被冷落、停滞了三十余年的民俗学进入学者视野,人们又开始了民俗学的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北师大举办民俗学讲习班时,我们在西北大学首倡并组织全国各高校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编写《中国风俗丛书》,奋战八年,出版30本,约500万字,这是全国第一套深入研究中国风俗、民俗的大型丛书,是世纪之交的拓荒之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曾三次获全国优秀图书。钟老生前讨论《中国民俗史》编写方案时,就将《中国风俗丛书》列入重要参考书。
1997年春,我们应三秦出版社之邀,又组织西安地区学者编写《中国社会生活丛书》。2005年又应北师大《中国民俗史》编委会之邀,加盟《中国民俗史》编委会,并合著《隋唐卷》(59.6万字)。《中国民俗史》六卷本,400万字,由中国民俗学泰斗
在合著《隋唐卷》时,我们又把视野投向精神家园建设,编写出版了《节日长安丛书》,丛书的显明特点是,提出“长安为中国传统节日破晓地”,为人文西安注入了活力,受到文化界的好评。
我们四人以文会友,优势互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国民俗研究的视角和亮点
- 下一篇:民俗史《隋唐卷》架构及民俗史研究难点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