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山里的一碗面(郭沛军)
那天,碰见老张,老张问我,前一段时间不是说要写一篇《大山里的一碗面》,写的咋样了?我说,一直没有时间,只写了一个开头。老张的询问,让我有些不好意思,是呀,都快两个月了,那篇说了大话的“文章”还没有写完。
在山里检查完之后,我给老张讲了一件很感动人的事,当时就很激动,一心想将这件事表达出来,就给老张夸了海口,说工作结束后就写一段文字,写写那碗在贫困户家里吃的臊子面。
工作原因,被抽调去山里检查扶贫工作。去之前,简单了解一下情况,这个村属于山区村,虽听说距山外不远,但是山路不好走。想想,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山里的路应该有所改善,不会有多么难走吧。
要上山检查了,基本上是没有思想负担的,上山我并不陌生,山路没有少走过,所以没有太多的顾虑,始终认为上山不是问题。细心的镇干部为我们准备了木棍,我认为是多此一举,真把我们当成是城里人,弱不禁风吧!
我们信心满满地走出村委会办公室,沿着108国道还没有走出几十米,就听说开始上山,当时我愣了一下,没有路呀?回头一看,路边有一个几十公分高的台阶,不足一米宽的地方,就是上山的路口!
登上台阶,拐弯处,迎面而来的就是大于45度的山坡,窄窄的小道。我疑惑了,这就是村民上山的路?不管怎样,我还是走在最前面,没有感觉有多累。李部长说别着急,慢慢走,那样不会太累,路还长着呢,我们下乡时,这样的路经常走,是经验。
没走几百米,已是满头大汗,大口喘气,不得不停下来歇息。回头看,大家几乎是一个表情,开始后悔没拿木棍。再抬头看那山路,不足一尺宽,路面高低不平,两边杂草丛生,乔木灌木参差不齐,前边有的路面已被杂草覆盖。
初上山的那股兴致劲快速的散去了,只好闷着头,边走边喘的走着。走了好久,但听说路程还没有过半呢。仰头看看,眼前这段路说是羊肠小道,不如说是下雨时,山上雨水冲刷形成的水道。
不敢想象,人们是怎样生活在这大山里的?住房安全吗?吃水怎么解决?电力能通吗?小孩上学怎么解决?生病了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停的出现在脑子里。
同行人说,有句老话,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上的人夏季基本不缺水,就是冬天容易结冰有些困难,电力问题早就解决了,现在有小孩的,都搬迁到山外去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原先不愿意搬迁的,还住在山上。
经过近三个小时,终于快到第一户人家了。立足停歇,沿着崖边窄窄的小道,远远看去,一个小山坡的大塄坎之下,有高低不同的六间大瓦房,瓦房的东面是种植着土豆的坡地,南边崖畔长着一棵大树,周围有一些篱笆好像是菜地,有几只零散的鸡在找食吃,屋后远处的山坡上是一片绿黄,应该是快要成熟的小麦。
向南望,隔着沟道对面很远的半山上,可以看见崎岖灰白的山路,那是已经硬化的道路。镇干部说,如果走那条路,我们要多走七八公里呢!
到了房前,是一个平整的院子,院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小方桌,和几个小凳子,大家急不可待的找个凳子歇歇。桌子上已经打开的大瓶可乐,和几个倒满可乐的玻璃杯。户主是一位上了年纪、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老太太,和智力有点残疾,不愿搬出山外的儿子在一起生活。
当我们一行人到她家院子的时候,老太太就像迎接贵宾一样,热情的招呼着大家,请大家先喝口可乐解解渴。
当我们没有负重的爬上山,早已是累的不行,更何况她家里的东西都是要从山外往山上背,自然是费了很大的气力,没有人忍心将可乐喝掉。
帮扶干部比我们先到,老太太听说要来检查组,早已准备了半盆子自家树上结的核桃开招待大家,盆子旁边还放着一把小铁锤。
听帮扶干部说,老太太和大儿子一直不愿意搬迁,经过多次做工作,才同意搬迁,待山外的房子竣工后,便一同搬出去。
在交谈的过程中,老太太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还有帮扶干部,自己还写了两封感谢信。她今年已经是74岁的人了,两张比较褶皱的纸上写着“我爱我们党,我爱我们国家,我感谢我们党,我感谢人民政府,我感谢我们的好干部,你们辛苦了”等字,这些字虽然写的不太整齐,还有几个过去的简化字,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之情,帮扶干部的帮扶之情。
谈话间,老人已经让她的大儿子去取白糖,让大家喝白糖水,在大家谢绝的同时,老人还是执意让儿子把家里的白糖拿出来。那是一瓶不太大的塑料瓶,只有少半瓶白糖,虽然,瓶子有些黑,但里面的白糖却是白的。
有些年轻人不太了解白糖水的含义,过去,一般家里来了贵宾或者稀客,主家基本上都会拿出白糖来招待客人。不过现在,白糖早已不是什么稀缺之物了,大概没有多少人对白糖还有太多的感情和兴趣。但是这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依然用过去的礼仪来招待大家,显然,那份情绪依然存在着。
一位同志用他的手机测了一下,我们所处的位置,海拔高度有1600多米,这山还是太高了,山里群众所需的物品都是要从山外往山上靠人力背的。
村干部介绍,(镇干部)过去这里的人基本没有受过饥饿,因为山上的黄土比较厚,只要是勤快的人,随便开上几亩地,山里的雨水好,年年都会有好的收成。但是现在,山里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山外了。
当我们正在询问的时候,屋里已经冒出青烟,帮扶干部说,老人家听说大家要来,提早就把面杆好了,一定要让大家吃碗面再走。在场所有的人没有人同意要在这里吃饭,因为在上山之前,我们就带着一箱方便面和馒头。
因为山上的物资太匮乏了,出一趟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大家加快速度,迅速干完工作,准备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已经让从山外赶回来的二儿子把七八碗捞好的臊子面端上桌,每个碗上都摆放好一双红红的筷子(这种筷子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了),碗里是韭菜炒鸡蛋和山野菜汇成的臊子,臊子的上面还零星的飘着几片肉片。
大伙原地不动,没有动筷子的意思,老人家的二儿子又端上满满的一大盆手杆面条和一小盆臊子放到桌上。大伙望着这盆面,还是没有人去动筷子,老太太和小儿子还在不停地热情的招呼着大伙。但是当老太太看着大家没有动筷子,面部表情有些变化,大伙的行为好像伤到她了。是呀,再平常不过的可乐、核桃、白糖、红筷子都没有能够打动到家的客人。
还是一位老同志开了口,每人必须吃上一碗,这是硬任务。在看到大伙纷纷端起碗,老太太开心的笑了,当听到有人说,再来一碗,她更是开心了。
就是这么普通的一碗臊子面,你不吃,她会不高兴,你吃了,她会很开心。临走时,老人吩咐儿子,在院旁边的木头堆里,用砍刀给每人做一根细木棍做拐杖。
当时,我们怕老人当面拒收伙食费,便按照每人十元的标准,统一将伙食费交给镇干部转付。
当我觉得吃面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更为感动事情的还在后边。在我们走访完其他的贫困户后,在下山的途中,看见那位老太太的二儿子满头大汗,正在用砍刀清除山路上的杂草和树枝,窄窄的下山路变成了“通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初识做埙人(郭沛军)
- 下一篇:散文:《创业史》里的长安话(郭沛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