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过年(郝德海)
俗话说得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小时候,从农历腊八开始,过年就拉开了序幕,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腊八前夕,母亲总是提前磨好腊八豆,一种电磨加工的玉米粒,并且连夜泡胀。那时候,细粮短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白面馍、白面条。秋冬季节,农家主食以玉米为主,包谷糁拌汤是家常稀饭,包谷面粑粑三天两头有,包谷面搅团吃得人肚涨。腊八原料虽也是玉米,不过口味不同,是一种风味吃食。腊八那天,母亲架起大锅,烧起硬柴,煮上腊八豆。火苗跳跃舔着锅底,热气扑赤、扑赤直冒。母亲洗着豆腐、红萝卜,白萝卜、白菜,菠菜,蒜苗等蔬菜,洗净,切碎,炒好,放入锅中,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中午时分,色香味俱全,香喷喷的腊八终于熬好啦!母亲舀上两碗,嘱咐我给故去的爷爷、奶奶献上,然后,一家大小才端碗。饭后,还有给家中的家畜家禽,以及柿树、枣树象征性喂些,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家的腊八是一种咸粥,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有的地方还有一种甜粥,里面有大米、籼米、桂圆、莲子、白果、红枣等食材,这可能是南方人的习惯。
过去的农村地区,女人最是辛苦:男人忙完地里,就可以休息了;女人忙完地里,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地里。地里干个一劲儿,家里干个没影儿。腊八节以后,为了过年的各种繁杂紧张的准备工作便开始了。
我和小伙伴用架子车从滈河边的稻地里吃力地拉回白土,一种来自天然的涂料。母亲头上扎起毛巾,挥动扫帚,清除梁上檐下的蛛网,然后,和好白土。我从邻居借来刷子,母亲用刷子一下一下刷墙,屋内庭外焕发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经过努力,院子内外,焕然一新。我还有任务:就是擦洗门窗,重新糊上白纸,有时还要贴上窗花。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还要拆洗被褥,还有大人、小孩的衣服。母亲提上笼子,装满衣服,领上我去杜永村以南三里开外的滈河去洗衣服,在冰冷的河水里,母亲的双手冻得通红通红。过年前的各家院子里,搭满大大小小的衣服,花花绿绿地。有时,如果家长意外给做上一件新衣,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值得到处显摆一阵。那时,在冬日暖阳下,在大街小巷里,老人们晒着太阳,拉着家常;男人们三五成群,打扑克,下象棋;孩子们玩得很疯,女孩子丢沙包,跳方格,男孩子斗鸡,骑驴;姑娘们三三两两,前往县城韦曲,去长安浴池洗澡,去韦曲老街道吃炒凉粉,去百货大楼买围巾……
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年味渐浓。男人们骑着自行车,翻越神禾塬,前往县城韦曲购买年货。县城里有的单位张灯结彩,有的商店播放着流行歌曲,一派节日的祥和气象。南端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年货应有尽有,琳瑯满目,引镇的冻肉、鸣犊的挂面、王莽的大米、黄良的豆腐、东大的莲菜、申店的韭黄、五星的白菜……任人随便挑选,让人眼花瞭乱……
年年难过,年年过年。临近年关,女人们更是忙碌,特别辛苦。包饺子,压长面,所谓三十的饺子初一的面,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取辞旧迎新之意。蒸包子,蒸蛋蛋馍,包子有肉馅和素馅两种,一来自己食用,主要是回娘家礼馍。而蛋蛋馍还要打点红点儿,主要用来待客用的,所谓:蛋蛋馍打红点儿,媳妇儿来咧坐烧炕儿。母亲特别爱好,特别能干,还要榨油饼子,榨肉丸子,榨油馃子。此时此刻,东邻煮肉,香气四溢;西舍剁肉,叮叮当当,一条巷子,香味扑鼻……
大年三十那天上午,父亲早早前去村东神禾塬畔陵园为逝去的爷爷奶奶烧纸。过年啦!那些故去的老人也会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过也是农村人的风俗。那天下午,我也把红红的对子贴起来,从街门到正门,有时还在街门贴上门神:秦琼和敬德,在正门贴上福字,福到我家。除夕之夜,我家的大门、小门全部打开,我家的大小灯盏全都闪亮,开门纳祥,红红火火。临近午夜,我小心翼翼地点燃一串鞭炮,呲里啪啦!吡里啪啦!此时此刻,终身难忘,城乡内外,鞭炮齐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正是:炮竹声中一岁除,千户万疃入屠苏。
大年初一,孩子们有可能得到父亲的压岁钱,那怕三毛,那怕五毛,也乐不可支。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六,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尤其正月初二。不知有多少出嫁的女子,想念父母,牵挂兄弟,早早备下回家的礼品,一般是十个肉包子和一包点心,早早地为女婿和儿女换好新衣服,打扮一新……而娘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停当,在村外迎接。雪花是春天的使者。如果赶上下雪,飘飘洒洒,村里村外,唯余莽莽,瑞雪兆丰年,增加了节日欢快的气氛。所谓:冬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爷爷的姐妹、爸爸的姐妹、我的姐姐都在大年初二回娘家,大约中午十二点,亲戚基本到齐,午饭开始。母亲为人厚道,那怕自己没有吃到,也要把最好的食物端上桌,款待客人。花生、瓜籽、核桃、水果糖,油馃子、柿饼儿……摆满一桌子,随便取食。那时,农村人还没有吃水果的习惯。父亲是个外向开朗人,和客人们天南海北,高谈阔论 。中午正餐绝对为长面,这是长安人过年过节的不二选择,面酿汤汪。大约下午四点左右还有午饭,有酒有肉。早饭有白酒,午饭有肆酒。母亲是作饭高手,烩三鲜是开胃菜,肉丝炒莲菜,肉丝炒蒜苔,蒜苗拌冻肉,紧随其后,接着还有烧肉,有肘子,甜盘子,汆丸子……七碟子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有诸多讲究。
长安人讲究礼尚往来。从正月初七开始,是灯笼亲戚,所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外公外婆给外孙准备有灯笼,从前主要是纸糊或纱缠的火骨楼,礼品有一捆麻花和十个粽子。那时的夜晚,上灯以后,一个又一个的小孩打起灯笼,点燃蜡烛,参加灯笼会,孩子们唱着歌谣:灯笼也,姐家咧,他舅给娃买嗐咧;娃把灯笼撕叉咧,把他甥的钱白花咧……有的较小孩子灯笼不慎着火,引起一片惊呼。
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月明明。元宵节过后,我们周边的村子还有闹春的习俗,比如,赤栏桥村放焰火,温国堡村舞狮子,而我们杜永村则耍社火,一般在正月十九和正月二十两天,那也是名噪城南,远近闻名,另外贾里村和周家庄也同样耍社火……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这天理发有个好彩头。母亲提前炒好豆豆,一般为包谷豆,也有豌豆,还有一种是棋子豆,白面加入食盐、香油和鸡蛋,味道很好,至今难以忘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咀头村过年(杨广虎)
- 下一篇:散文:娶媳妇(郝德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