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娶媳妇(郝德海)
娶媳妇,自古以来就是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农村人家的一件人生大事,关乎一辈子的幸福,草率、马虎不得,必须格外谨慎和小心。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人来说,那时农村的老人们为儿子娶媳妇的前前后后的根根节节,大多数记得,难以忘怀。
我们农村人办事实在,遵循传统,合乎礼法,程序周全。在一般情况下,农村人讲究:农历的正月(一月)和六月不结亲,不知道为什么?有什么讲究和说法?不得而知,反正约定俗成,千百年来延续,一成不变。
一般来说,农村人家的女儿出嫁或者儿子娶媳妇儿,圴安排在冬月(农历十一月)或腊月(农历十二月),原因大抵如下:一来农闲时节,农活较少,可能前来帮忙的人多,远亲不如近邻;二来天气寒冷,农村人向来节俭,吃剩的饭菜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不坏。结婚大喜的日子一般选在农历冬月或腊月的初三、初六、初九,或十三、十六、十九,或廿三、廿六、廿九,取的是三六九,向上走之意。或者选在初八、十八、廿八,谐音发发发,好事成双,均为美好的祝愿。
那时候的农村青年男女相对较为保守,大胆开放、自由恋爱的人相对较少,否则就是要弄个笑话,万一孩子们一时糊涂,冲动,做下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儿,那会让他们的父母颜面扫地,无地自容。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个时代,人的名声往往比生命还要重要的。解放以后,尽管不是旧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政府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可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儿女终身大事还是要依靠媒人从中穿针引线,说媒拉纤。人常说:说媒离不开亲眷,做贼依靠是内线。关中地区自古以来,相对富裕,比较平安,所以陕西女子一般不对外。尤其我们长安地区,物华天宝,秦中自古帝王州,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儿女的媒人一般是孩子的姑姑或者姨姨,有时也是乡党朋友帮忙,因为为了稳妥起见,讲究知根知底,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有时甚至有一个村子结亲的例子,所谓:好女不出村。当然媒人也都是村中所谓的能行人,脑活腿快,伶牙俐齿。儿女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年貌相当,所谓:金瓜配银瓜,西葫芦配南瓜;烂锅有个翘锅盖,老驴搭个破口袋。青年男女一般到了适当年龄,父母便会央求媒人出面,媒人也是想说成,估量般配才说的。先是在第三方家里背见,如果双方大体满意,就会开始交往,后来订婚,结婚按部就班,合乎规矩。否则,各走各的,反正谁也没拿谁的东西。当然也不能眼界太野,否则,高不成,低不就,往往成为大龄青年,惹人耻笑,父母脸上也无光。人,活着不是光为自己活着,身后还有父母,还有兄弟姐妹啊!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杜永村的小伙子找对象的范围一般固定在周围几个村子,比如村庄西南方一队、二队的有可能在香积寺村或周家庄村找,我们村庄东南方的三队、四队的有可能在贾里村或魏家河村谈,而村庄东北方的五队、六队则可能是何家营或鲁家湾寻,最后村庄西北方的七队、八队、九队,则可能在任家寨或温国堡看……当然这是贫下中农的子弟,那个时代讲究阶级斗争,唯成份论,地富反坏右的子弟,由于成份不好,娶媳妇儿加倍困难,当地一般人家的老人不愿意把女子嫁入这些人家,生怕影响孩子的未来,所以,他们只有去外地碰碰运气,要么上陕北找,要么下四川、到陕南寻,这么一来,一个村子,媳妇儿来自不同的地方,一旦开会,鲫鱼找鲫鱼,鲤鱼找鲤鱼,南腔北调,自成体系,好生热闹。而个别考学在外的小伙子,可能打破这个怪圈。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内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婚俗观念也相应发生剧变,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过年(郝德海)
- 下一篇:散文:永远的雷锋(鲁庸兴)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