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给西门城楼上做过宫灯
“我给西门城楼上做过宫灯!”
这是日前笔者见到当年给西安西门城楼上制作过宫灯的匠人王忠先生时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通过这句话使我感到曾在西门城楼上做过宫灯这件事,是这位匠人一生当中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情。
王忠今年65岁,户县秦渡镇南庞村人,是当地有名的老木匠。王先生中等身材,四方脸庞,穿一件棕色皮茄克,头带一顶鸭舌帽,眉宇间一双智慧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王先生18岁中学毕业后便拜师学艺,练就出精湛的木匠技术。凭着自己的好手艺,他常被十里八乡的人们邀请去做木工打家具。渐渐地他在当地乡间便颇有名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西安以古城相称,文物古迹众多,而明城墙更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是西安人为之骄傲的一张名片。1983年西安市开始修复古城墙,整修各大城门楼。修复以以古还古,修残补缺,修旧如新为原则。准备对外开放,促进观光旅游。
时年春,33岁的王忠先生受邀参加了西安城墙中西门的修复工作。他同其弟王恒、本村同行贺甫召承接下给西门箭楼制做一批仿古宫灯的工作。时隔30多年过去了,提起当年给西门箭楼做宫灯这件事情王先生仍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间始终浸透出兴奋的神情。他说当时西安市城墙管理所的所长为王献武先生,管理员是田俊先生。
宫灯,故名词义为悬挂在宫廷大殿里面的灯,即皇宫里御用之灯笼。相传明清宫灯做工精致,造形美观。常以细木为框架,雕刻龙头及花纹图案;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集庄重、美观、照明于一身,是古代宫殿的重要饰物。
西门宫灯由王忠先生自行设计,王忠讲:“当时做宫灯时,他亲自去西安市木材站挑选上好的木料。”他记得选用的是核桃木、桦木和松木三种贵重木材。木料拉回后他们解成木板,再用锯末子生火烘干。制做时也要求严格,木质中凡有结疤的部分一律取掉。据说是生怕灯架日久变形,影响质量。
王先生介绍,他们当时制做的宫灯高为一米,上沿直径为1米,中间为80公分,为六棱角十二扇面。他记得他们还细心地雕刻了灯架上端的龙头并油漆。他说,他们一共做了32盏大型宫灯。宫灯做成后用白绸子包面,绘以名家福禄山水图画。王先生讲,宫灯做好后如同远古遗物,曾悬挂于西门箭楼二楼的大厅。城楼中的箭楼就宛若宫殿一般,宫灯悬挂后更加彰显出古楼的恢弘壮观与豪气。
王先生说,他们后来还做了城楼两边耳房的窗户,制做了数十个彷古花盆架子,制做了城楼上放置的花树桶及城门洞的栅槛门等。
城门是古代城池坚固的防御屏障。史载:西安西门是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保留下来的原皇城西门。明代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扩建城墙时位置向南略移,取名安定门。这座城门有城楼、箭楼、闸楼三重门楼。城楼瓮城内箭楼居中,闸楼居西。西门是古代西出长安,连接西南、西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承传汉、唐至明、清出使西域,出入长安“丝绸之路”的源头起点。仰望西门城楼、箭楼雄姿依旧,不由得使人想起马帮和驼铃,想起穿行于大漠戈壁的商队,想起古代长安城中贸易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叫人难忘,总有一些作为使人自豪。王忠先生一行三人於1983年春季,曾参与了西门城楼内箭楼的宫灯制做,实属荣幸。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