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秦头津 沣水边消失的[丰宫]伟迹
秦镇亦称秦渡镇、秦渡津,老辈人称秦头津、秦头街,是沣河西岸户县一个古老的集镇。年轻人大都是从“秦镇穰皮”这个当地小吃对它熟知的,而中年以上的人都记得秦镇是以前方圆几十里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是著名的集贸重镇。其实秦镇的名声远非这些,它是三千多年以前西周时期丰京丰宫的所在地,而今却鲜为人知。
秦头津的地名探究
从秦镇别名中的秦渡镇、秦渡津、秦头津显示,“渡”和“津”则与沣水码头渡口有关。可见这里以前是横跨沣河东西两岸重要的交通要道。据传东晋十六国后秦弘始三年(401),帝姚兴率文武百官由京城赴草堂寺,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在此设立渡口,秦渡镇因此而得名。对于一直以来对秦渡的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西周时的丰京在沣河西岸,现在沣河西岸的平等寺之地就是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文王灵台,即周灵台在秦镇北一里的地方。史载周武王建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京后,常到丰京祖庙祭祀,决策重大事件。试想不可能不在此处设立过河的渡口或桥梁,况且西周文王时仁德资治,爱民如子,教民稼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京城重地难道就不设渡口以方便交通?退一步讲,自己行动都不方便,还怎么建立镐京,向东进发,进行伐纣大业,并以丰、镐二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政权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正林先生曾随考古队在沣河两岸取样勘察,他认为在西周以前这里的气温要比现在高出好几度,因此沣河两岸水草茂盛,人烟稠密的程度堪比当今。那么,沣河东西两岸的畅通应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后秦相隔西周近1500年,这么密集的生息之地,试想其间难道就没有设立渡口吗?这是讲不通的。所以到东晋后秦姚兴皇帝时才在此设渡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以为叫“秦渡津”是没错的,因为它本身就曾是渡口要津,而我更倾心于“秦头津”的叫法,这并非老农民用土音把“渡”字念成了“头”字。记得以前老人们爱把古人古事称作“老头哩怎么怎么的”,寓意为很久很久以前的人和事情。这里的“头”字应是前头、前面或先前之意思。这里的“秦”字应指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秦头津应解释为秦之前就有的渡口码头,而这个秦代之前就是周王朝了。西周王朝的丰宫、灵台、辟雍、明堂正好就在附近,因此,这里应该早在西周时就已经设有渡口码头了。
据史载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丰镐邑地,破坏严重。晋、郑、卫、秦等诸侯国讨伐驱逐犬戎,二京再度遭受损毁。周京东迁后,将此地赐封给了先秦。丰镐失去了都城的地位,逐渐变为废墟。据史载东晋前赵时,曾在丰京故址营建丰明观,但不久即毁于战火。以后人们便不知丰京都城的详实所在了。丰京盛地历经战乱和改朝换代,当地民间依其曾是秦代前头周朝的繁华街区而称之为“秦头街”,或用曾经的渡口呼其为“秦头津” ,以示对西周王朝丰邑的追忆。
秦头津的“丰宫“伟迹
秦头津,沿沣河堤岸筑城为南北主街区,中间向西伸出一条街道形成丁字型街区,即为“卜”字形。据雍正十五年《户县志》记:清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1706-1708)县令张世熏(芜湖人)筑城建门,“司闭启,以卫商民”。相传筑有三条大街五个城门,即:大南门、南门、土南门、西门、北门。门额分别以此题字:“终南佳胜”、“沣水凝辉”、“千岩竞秀”、“丰京盛地”、“襟带镐京”的字迹。昭示出秦镇与丰京、镐京的历史渊源。
秦镇的面积为1.5平方公里,古有九楼三堡之称,其楼为:日月楼、药王楼、孤魂楼、花楼、土地楼、无量楼、玉皇楼、火神楼、腊八楼即九楼;其堡为:薛家堡、高家堡、连城堡、楼南堡、楼西堡、楼北堡、壕六堡、通城堡、陆(鹿)家堡、单家堡、孙家堡、四六堡、中兴堡即十三堡。因此,秦镇由这“九楼十三堡” 组成,足见其规模之大,古韵深厚之程度。
秦镇的南门外是潏河流入沣河的交汇口,也是民国年间修筑沣惠渠的闸口点,那宽阔的拦水堤坝,溢水流下,就象一片白色整齐的帏帐,甚为壮观。坝面上宽阔的水面,岸边树木倒映其中,垂钓着悠然自得,好似一幅杭州西湖的绝妙画面。
秦镇的南北之间,面西街房的后墙傍依沣河,很有一种江南水乡水上人家的韵味。可以想象,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王朝的丰宫居于此间,文王登上沣上宫阙,俯瞰沣河岸边灵囿水乡,怎能说不出现诗经中《关雎》的情景呢?
秦镇的北门外,曾有一座两米宽的三页石板桥,是民国年间河东长安一富户为了方便其嫁於户县秦镇的女儿回娘家方便,遂营建加宽,曾有诗人吟出“沣水奔流过石桥”之诗句。
据《春秋左氏传》记:“周文王丰宫,去县三十里。”另记:“康王有酆宫之朝,其宫在户县,今俗呼丰城堡,三里之城也。”唐魏王李泰《括地志》记:“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户县东三十五里。”明末清初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述:“秦渡镇,在县东三十里,沣河在其东。秦镇,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也,旧丰城在焉。”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记:“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第一百一十册:方域汇编。职方典。)清乾隆年间太史孙景烈在重修《户县志》中讲:“秦渡镇即周丰宫。”明、清及民国《户县志》均载:“丰宫在沣水西,去县三十里,文王都丰。”可见户县秦镇即为西周时的丰宫重地,史书多有记载。
出于对秦镇丰宫的好奇,笔者走访了当地学者高孟先先生,高先生年近70岁,对西周丰京历史颇有研究,他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进行论证,并进行实地勘查。他告诉笔者:“秦镇南北街从丁字街口到南门近百米叫楼下坡的地方,西街从丁字口向西至楼南堡、楼北口、药王楼的位置,从楼坡向西至西巷街道到楼南堡十字,再向北和西街相连,显然是一个高台矩形。”他曾经丈量测算了一下,这个高台高度为2-3米,宽约50米左右。他说:“这就是古代文献中的旧丰城--丰宫的外城,是和史书中记载的三里之城是吻合的。”他说:这个矩形圈子里的中兴堡、陆家堡两边,通城堡在其左,四六堡、壕六堡在其右。通城堡也叫当阳堡,因其就在当阳宫基址上,所以叫当阳堡。中兴堡也叫中堡,陆家堡也叫丰兴堡即史称丰城堡。丰城堡的四周还有一圈城墙,是这个古城的城中城,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当阳宫遗址,也是《肇域志》中所说的丰宫所在地。”从遗址坍塌后堆积的土方量来看,丰宫原来不但有城墙,还有高大的门楼。可以想象丰京都城当年雄伟恢弘之气势。
《周礼》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斜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讲的就是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在秦镇的南门外和西门外曾有西周烽火台(墩台)遗址,北门外即有周灵台、枯孤冢遗址。户县文史作者王景民先生告诉笔者:“秦镇的位置在西周的历史上就是丰京的丰宫,丰宫即丰京中的宫殿,相当于唐长安城中的大明宫,即文王办公理政之地。”高先生讲:“根据史书记载,在周公旦主政其间为了避嫌而不在丰宫理政,却在丰宫旁边另设明堂为办公地点。后来历代周王虽在此理政,更是将其奉祀为祖庙。”佐证出丰宫是丰京、镐京江山社稷之重地,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1961年3月4日,丰镐遗址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成立了丰镐遗址保管所,加强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但是秦镇未列其中。高先生告诉我:“有人以此认为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左右,从而否定历史文献对秦镇的肯定。文保范围和考古工作只在一定窄小的区域进行,社科院虽发掘出大型夯土、古墓葬、车马坑、青铜器等多座墓葬和文物,但是墓葬区域不能代表丰京都城,只能属丰京附近区域。西周王朝阴阳八卦区分明确,讲究礼仪规矩,怎能允许将墓葬安放在京城之内呢?如果说墓葬区就是丰京城区,是有悖于历史常识的,有悖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可想而知,有谁会把墓葬安放在自家的院子呢?
前段时间在网上览一网友戏称,丰镐考古如果在现在的文保范围内找不到丰京遗址的话,还不如到宝鸡的岐山那边去寻找。其实戏称饱含期待、讥讽和失望不无道理,考古保护至少应扩展至灵沼、灵台和秦镇一带更大区域的范围,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进行寻找和保护,使丰京遗址不再遗失而遗憾。
而今,在秦镇的穰皮店,墙上大都悬挂有《秦镇八景》的诗歌:“丹阳井在志道观,文王灵台周朝建,城北有个枯骨冢,广济大桥通长安,阴阳河水分明显,南河石桥梅花绽,镇内九楼十三堡,明代疆域是城垣。”是对秦镇历史文化真实的写照。
如果说户县的花园头村是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灵囿四十里范围中的花园头,而长安斗门镇的花园村则为灵囿中的花园尾;如果说长安沣西的马王镇一带是三千多年以前西周丰京后面的墓葬区,前面的灵沼、灵囿、灵台就是它身体的中部,那么秦头津无疑则是丰京都城的头颅部位了。
“崇台孤立户城东,沣水奔流倒影空。山隰榛苓人已老,空歌彼美缅丰宫”。这是民国诗人梁廷栋当年参拜灵台、缅怀丰宫时遗留下来的诗句,寄托着文人墨客对西周丰宫的怀念之情。
秦头津,一个听起来有点土老冒的名子,却浸透出秦镇悠久的历史。就象这里的米面穰皮一样,看起来红艳,闻起来溢香,吃起来爽口,过后使人回味无穷。 文/凡雨/2015年8月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烽火台传来了什么
- 下一篇:(散文)秦镇印象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