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间有条小路叫孝道
在西安沣河西岸的下南丰村,有一条乡间小路被称作“孝道”,并立碑石于路旁,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听说过有叫“古道”和“古栈道”的路,还没有听说过有叫“孝道”的路。咋一听似乎感到有些大言不惭,觉得很霸气。古人有“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之句,让人联想起几千年前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所论述的孝道文化。
敢与孝道文化相提并论的这条路,是下南丰村通往村外西面的一条乡间小路,它东段宽3.5米,西段宽4米,长约1公里,呈“勺”形拐角状。以前该路段是一条崎岖狭窄的乡间小路,路面坑凹不平,边坎杂草丛生,遇到下雨天气,道路泥泞难走,路难行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的不便。
话说这村里有位已经出嫁的女子名叫马采贤,她心地善良,聪慧贤淑,知书达理,精明能干,她读过大学、教过书,又和丈夫秦安民成立了公司,自主创业进行经商,经过多年商海拼搏,显见成效。然而她不忘家乡父母的养育之恩,常常回家进行看望,特别是在老人生病后,她细心照料,经常亲自煲汤喂食,勤勉孝道、无微不至。在父亲和母亲于2007年和2008年相继逝世后,她伤心难过悲痛欲绝,村里的乡亲们用古老的方式隆重地安葬了自己的亲人。她的父母去世后就安葬在村外这条道路的旁边。自双亲离世后,她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的十月一日,都要相夫携子回乡为老人扫墓,进行祭祀缅怀,追忆养育之情。
采贤的父亲生前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为人师表、严传身教对后辈影响甚远。他生前曾勉励后辈:“人活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在采贤成长的历程中,常常离不开父亲的关怀、勉励和支持,她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受父亲的影响,采贤曾为汶川、雅安等灾区捐资数仟余元;曾为镇安灾区来西安的58名学生提供生活费及米、面、油两年时间,直至学校恢复正常学生返回原处;曾为临潼养老院送去数十余套过冬的被褥和棉衣;曾帮助3名孩子完成了学业,使她们渡过难关改变了命运。
采贤的父亲是2007年3月8号(丁亥农历正月十九日)去逝的,那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采贤常喻其为“父女节”以表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可见其父女亲情的深厚。虽然父亲己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父亲的谆谆教导常常回荡于她的耳际,音容笑貌也常常浮现于她的眼前,仿佛在默默地关心和指导着自已。每每想起父亲,采贤就想着需要为父亲做点什么事情,但又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
在父亲去世快过三周年的时候,她想起村里的乡亲们世世代代都与黄土地打交道,以前庄户人家走土路干农活一身土一身泥是寻常的事情,可如今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和出村的几条主干道都已经硬化,唯有这条乡间小路却还没有硬化。采贤想到了父亲一生热爰家乡,良善与邻,热心公益,突然眼前一亮产生一个念头:莫非是父亲指点自己把这条路修好,让乡亲们出行方便些?
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何况父母已经离世。可采贤却不这么认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热爱父母也热爰家乡,把村里的事看成是自家的事,把乡亲们的事看成是自已的事。以前村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乐意捐赠予以资助;这次采贤更是认准了一个道理,觉得这是替父亲行爱心以尽孝心报答父老乡亲,为家乡建设出力的一个好机会。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决定个人出资硬化这条村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秦安民、妹妹利贤和妹夫马黎明,结果丈夫、妹妹、妹夫欣然同意并表示支持,几个人一商量,就专程回老家找村委会商谈。
她和丈夫一行回家把修路的想法告诉给了村干部,不曾想村委会干部正为修路这件事犯愁。原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三农”政策的实施,各个村庄都硬化了街道和进出村庄的道路,下南丰村更是率先硬化街道,绿化了村中街道两旁和村庄周边环境,并被区里命名为“绿色村庄”,又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农村建设村示范村”,经常有市上和县上来人在村里开现场会,进行参观学习。然而令村委会一班人困惑犯愁的是村中的西南角这条出村的道路还没有硬化,只因当时村里硬化了主街区和出村主干道,并绿化了周边环境,一时间还拿不出资金来修这条路。
采贤这次回老家对下南丰村委会来讲无异于雪中送炭。村委会干部真是喜出望外,随即表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终于采贤个人出资全额修路款项15万元,并亲自挑选专业的施工队进行施工。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施工,于2010年3月8日父亲三周年祭日当天正式竣工,一条东段宽3.5米、西段宽4米,厚15公分,长约1公里平坦崭新的水泥路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条路修好后,采贤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感到心里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此,村里的乡亲们从这里出行就方便得多了。
一位住在路口附近的村民在谈到修这条路时激动地讲:“修路的前几天天气一直下着雨加雪,人们担心天气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可谁知在施工的时候天气却突然放晴了,在修路的那些天里一直都是暖融融的天气,真是神奇,好象是老天爷有意安排似的,简直是天随人愿呀!”可以看出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父亲去世三周年的纪念日,父亲生前所在学校的50多名教师,一起相约前来进行纪念,老同事送来了一幅上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匾额镜框以示缅怀,对其学识和德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采贤对这幅匾额很是珍惜,将其视为无价之宝。
由于这条路的修建是因采贤替父亲行爱心以尽孝心而起,虽然父母均己辞世,却不忘扶助乡里桑梓之事,引发村民一致好评。下南丰本为西周“丰京”故里,受周礼之熏陶,尚德知礼,民风淳朴,村委会征询了村中几位年长的老先生意见后,决定以“孝道”之名冠以路名,并立碑石进行褒奖颂赞。下南丰这条路的“孝道”之名便由此诞生,且闻名乡里。
“孝道”二字,顾名思义就是一谓孝心,二谓道路,即孝顺之道。千百年来我国二十四孝的修行,孝感动天,令后人敬仰;而今采贤替父亲行爱心以尽孝心的修路善举,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弘扬了传统的“孝道”文化;既有孝心,又有道义,可谓妙语双关,内涵丰富。村党支部书记乔进举告诉我:“马采贤的善举从爱父母到爱家乡,给传统的孝道文化增添了深层的内容。她用行动践行了传统的孝道文化,合拍时代主弦律,弘扬真善美,对下南丰村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面对这条乡间“孝道”,我想起了蓝田县的王顺山来,“王顺”本为人名,母亲临终嘱托王顺,在她去世后把她埋葬在附近的玉山山顶,希望能够看着儿子王顺平安的成长。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王顺历经三年风雨无阻,担土葬母,终于为母亲堆成坟丘,实现了母亲生前的愿望。相传他的孝行感动天地,后来修道成仙。人们为了褒扬王顺的孝行,遂将这座玉山冠以“王顺山”名,并在山间建有“孝子祠”以为祭祀。从此王顺山以孝道仙境而名扬天下。
面对乡间“孝道”,我想起了下南丰村村东相依的沣河梁家桥,该桥由本乡小丰村人清代总督梁化凤于康熙八年建造,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垮塌。是以前宝鸡、凤翔、眉县、周至、户县一代前往西安的交通要道。据说以前在桥西头建有祭祀的祠堂和许多高大的题跋石碑颂扬其功德。此桥原名为“普济桥”,因由梁总督化凤所建,当地人习称之为“梁家桥”。三百年多来许多人只知道“梁家桥”而不知“普济桥”。上世纪80年代县上在旧桥址以南重新修建了新的水泥桥,然而人们依然习惯的叫它“梁家桥”。
面对乡间“孝道”,我想起了沣西大原村人赵舒翘,他官至清末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虽身居高位,却不忘福泽桑梓之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主持重建横跨沣河两岸的沣西古灵桥。此桥方便了沣河两岸人们的交通出行,一直沿用至1962年发洪水冲垮。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赵舒翘建“造福桥”亦称“赵福桥”(谐音)的传说。
由此我不由得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梁化凤当年修建了梁家桥,赵舒翘修建了古灵桥,如果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出行方便,那么他们一生当中能从桥上走过几次?采贤在下南丰村修建的这条路,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便利,那么她自己一年当中又能走几趟?自古以来,修桥筑路被视为福泽乡里功德无量的善举。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曾在宗教的寺院道观、村社的庙宇祠堂参观游览时,看到大殿门前的两侧多立有高大的石碑。一侧石碑为历史介绍及名人的题跋墨迹,一侧石碑则为功德碑。功德碑上记载着建造或修缮时所有捐资人员的姓名和金额,用以铭记他们的善举,让他们的美名同所修建的寺院道观、庙宇祠堂一起被人瞻仰,流芳百世。
采贤用行动替父亲行爱心以尽孝心,周济乡里,良善于民,深得村民一致好评;下南丰村委会用“孝道”二字对这条乡间小路立碑命名,是对采贤善举的褒扬。我想在下南丰村,“孝道”不仅代表着一条路,一块碑石,一种文化和一份爱心,亦是一份担当和传承。这正是:孝道遗春秋典型鉴童叟,德石垂竹帛精神贯河岳。
而今,人们从此经过便想起了采贤,也念叨着孝道。
凡雨/2013年初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沣西车马坑 尘封三千年后的诉说
- 下一篇:(散文)灵沼 宗周丰京的三灵圣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