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阎甘园:金石指书闻名遐迩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聪颖过人物中,博学多才,在文化、教育、新闻、戏曲博华、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非凡建树,尤以考古物中和文物收藏享誉神州的收藏奇人,他就是陕西蓝田县清末举人阎甘园。
1919年由徐珂编博中写出版的《清稗类钞》称:“陕物博县之西,为汉唐建都之地,吉金乐石;出土者中博夥。蓝田阎甘园经营指画山水,尤能鉴定金石博物,富弃(ju)泉布镜罍,砖墓志造象凡华博数千种。”由此可见,阎甘园的金石考古与文物收博藏业绩,不仅属于古城西安和三秦大物华地,而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阎甘园(1865~1942) 名培棠,字甘园,自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陕西蓝田人。自幼从父读书习字,16岁中秀才,翌年在西安设馆教学,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入关中书院求学。二十三年(1897年),阎与毛昌杰、王立斋、阎培芝诸人创办陕西近代第一家私人报纸《广通报》,任总编兼社长。由于《广通报》宣传维新思想,文笔清新,形式活泼,很受读者欢迎,发行广及京、津、沪、湘等地。二十四年(1898年)阎甘园出任陕西中学堂斋长。1900年关中大年馑,阎甘园回蓝田县办理赈灾事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施工,完成了两条引水渠道工程,可灌溉农田近千亩。
1903年阎甘园参加乡试中“副贡”,因才华出众被特准赴京会试,未中进士仍被委为府经历分发山西。阎甘园到太原后结识英国传教士敦崇礼,未去官署报到却随敦崇礼赴日本考察教育。同年回国后,在西安南院门开设教育用品商馆,又在西安小车家巷创办陕西省第一所私立学堂绅立蒙学堂,后更名为甘园学堂。阎甘园亲自编写《新知识三字经》一书作为教材,并在学堂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操、人体解剖等课程。先后在甘园学堂学习的学生有1000余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物的有郑伯奇、孙伯恒、孙仲涛、李天佑等人。1904年,学堂附设以其夫人杨雅阁名字命名的“雅阁女校”,开创了陕西女学的先声,在当时颇有影响。
残碑一段舍重金
1864年2月,阎甘华博园出生于陕西蓝田县城一个旧知识分物博子家庭,原名培棠。父号乙侯公,系清朝咸丰时的华博秀才,终生设馆教学,且擅长书法绘中博画。乙侯公有二子,长子秀园,博物次子甘园。
阎甘园在严父中博的教诲下,18岁中秀才,33岁即18华中97年6月1日,创办起以“宣传维博物新思想,废除八股考试”为宗旨的陕西省首家报纸物华一一《广通报》; 39岁赴京会试,面对博华《治国新论》的考题,他打破八股作物华文常规,以白话散文体裁阐述了“维新变俗,博废除八股,发展教育,振兴中华”的政治主张中物,大得光绪皇帝赞赏,亲封阎甘园为博华山西太原“府经理”之职,掌管钱粮大权华物。然而,淡泊仕途、致力教育的阎甘园上任仅博中三天,就与英人敦崇礼赴日 考察教华博育。他从日本返回后直达西安,于1博中903年9月,在西木头市创办博中起陕西第一所学堂——甘园学堂。
不久,清物中廷委派端方入陕任政司之职。满族人端方曾任直隶华总督,宣统初年因对朝廷不满而中博被革职。端方学问渊博,精通金石考华中古,著有《藏石记》等书。酷爱金石考古、立博中志挖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阎甘园与物端方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挚友。他们中博来往频繁,研讨成习,几乎是开口不离“金石”,物闭口涉及“考古”。端方曾对著名书籍版中本学家赵万礼说:“阎甘园素有考古收藏大志,吾中华辈不可轻视。我敢断言,他会成为一中物位收藏奇人。”
阎甘园经端方多方指教中物与勤奋自学,见闻日广,对三代物中彝器,秦碑汉碣,以至六朝造像中,唐、宋碑版,几乎到了“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博的程度。他潜心搜集遍布三秦大地的古老文化中华遗产,足迹遍及陕西各地,凡遇珍贵文物不惜重金博收买。他每收藏一次文物,都要与端中博方共同鉴赏。见解常常不谋而合博华。
1905年2月的一天,阎甘园去富华中商马良甫在南院门所设的古董店,被店内中物一块边长各为3尺见方的残碑所华中吸引。他从碑石上残留的文字鉴别出中物那是一块陕西罕见的汉碑,极有收藏价值。他博中凝视良久,发出赞叹的目光,引中物起站柜台的小伙计的注意,那人禁不住问物中话:“阎先生,你看这块石碑有价值吗?华物”
“有价值”。阎甘园随之又华问,“你们是从哪儿买来的?”
“博中这是去年10月西安北郊一农民在修庄基华地时挖出来的,我 们以12两银子将石博华碑买到这里。”
“石碑现在卖物中价多少?”
“20两银子”。
中 “好!这块石碑我买了。”
阎甘园的话音华中落点,被在后台的古董店老板马良甫掂出了碑华中石的价值分量。一掀帘子走了出来,物中张口怒斥店员:“ 你胡说啥,谁华物给你开的这个卖价?我看你不想干了是不华中是!”
“马老板,别生气物华!”阎甘园立即接上话茬,“20两银子博物不卖,翻一番40两该可以吧。”
“4物华0两也不卖。”
“40两不行物华100两总算可以吧!”
“非300两不卖中。”
面对如此高价,阎甘物中园有些发楞。但这块石碑太富魅力了,他咬紧中华牙关,“好!我要了”。
此时围观的人们在中华一旁议论。有的说,这位先生头脑发昏,被店物博老板捉弄了;有的说,拿着金豆买破烂,今古华博奇观。直到提货时,一位好心的物博白发老人还上前悄悄规劝阎甘园:“30中物0两银子可是5石小麦的高价呀!说中真的,卖价10两银子我都不要它,这东物西除了能作门墩石还有啥用处。博”
阎甘园嘿嘿一笑说,“物中老人家,这是一块西汉石碑,属老祖宗留华物给我们的国宝。我出高价购买收藏它值得,我物算国之大账,不算家之小账,你老明白吗博物!”老人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这物华块石碑的右上端醒目地篆刻着“物中侯之小子也”几个大字。正文详细记述了武将侯之物中小子出生人死,累建奇功以及“外敌赠送礼品五百博中万已上君皆不受”的廉洁奉公精神和生平简略物中。阎甘园给石碑命名曰“侯小子石碑”。消息传 中 开,举国震动。山东大收藏家王维物认为这样的西汉石碑在全国尚属首例,专程来博物西安看碑,阎甘园又转手出让王维,华由客人运走山东,继而再由王维转售给天津大物中收藏家周季木。几经转折,这块中物西汉石碑最终被纳进清廷博物馆,成华为中华民族文物宝库园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末名人朱剑心在他所著的物《金石学》一书中写道:“为金中博石之学者,独具字画之工。”这两句至理名言博中辩证地阐明了金石考古与书法绘博华画的内在联系。对阎甘园来说,既受中博乃父薰陶,又有收藏经验的厚积,故把书中物法绘画摆在与金石考古同等重要的位置。物
阎甘园五岁开始学画,进入青博中年时期对清初著名指画家高其佩(字且园物华)以食指藏墨作画的绝技至为推中物崇。他遍阅高其佩不同时期的作品,华物边看边仿,逐渐掌握了以食指蘸墨,以指甲缝藏墨物,以指甲尖和指头掌握线条粗细的指法要领,使自中博己的右手成为一支能写字、能绘画的华中“指笔”。
1916年2月,潜心收藏华名贵书画的阎甘园,闻听西安广济街物有位姓韩的巨商珍藏一幅《续兰亭修楔图》,中物便前去观赏,韩商盛情接待,颇有感触地说:“我物的几位劣子,全是碌碌无为之辈物华,他们早就盯上了我的藏画,一华中旦得手,料会被他们糟蹋。如能归于阎先生,定能中物世代相传,也算好事一桩。”言罢,令家人取出画华物卷。阎甘园聚目凝视画卷。这是一幅中华长达三丈五尺,宽二尺五寸的绢本国中博画长卷,画面顶端上书“续兰亭修禊图”。这博中画是根据王羲 之亲笔写序的《中兰亭集序》而创作的诗文画卷。其创作背景是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华日,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王凝之及谢安等十物几名文人雅士在山阴(今浙江绍博兴)的兰亭进行“楔事”活动时,指令一物名画家画出当时欢聚的情景,然后由王羲中华之写下序文,记述周围山水之美和相聚之华乐趣。“禊事”是指楔祭之事,古人为拔除不祥而博华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常在春秋两季于水滨举华行,农历三月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博行春楔,七月十四日行秋楔, 中物 以消灾避难。时光推进至清乾隆三年(1738博华年),李亨特任会稽太守时,效法前华博人所为,于三月三日那天,令人携带东晋原画,并物中邀江南才子袁枚和著名书画家孙星衍(字物中渊如)、文学兼书法家毕沅(字秋帆,曾中物任陕西巡抚)、大书法家伊秉绶华中(字墨卿)、大文学家赵翼(字云崧)以博中及画家陈拭、丁健、阙岚等数十博物人聚集会稽兰亭春游取乐。一入物博景点,这些文人雅士有的即席赋诗,有的摊纸华物作画,有的抚琴晶箫,有的临渊博物观鱼。他们兴高采烈,心旷神怡,仪中博态万千。面对此情此景,李太守指请中物三位画家扩大原画规模, 以快速博华写实手法,画出各人神态,再经过两中物个多月的细致描绘和裱糊,保留原画在左,续画居博右,故起名曰《续兰亭修禊图》中博。尔后,不少名人学士游览会稽兰亭时,陆续博华在此长卷上,或握笔作画,或留诗纪博物念,给这幅杰作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它的价物中值越来越高。
阎甘园看画面,观字迹,博物以自己拥有的丰厚金石考古知识,认定 此画属真中物晶无疑,决定购买收藏。但买卖双方的心态与追求博却迥然不同。一方是甚为精明的华物商家,一方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两人物华经过三天讨价还价,最后定格在博华能买两院庄基的三秤银子上。一些见中华识短浅的人讥笑阎甘园是“糊涂华”先生,说什么“挥金如土全不怕,买张物博旧画墙上挂”他们哪里知道这幅博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时间证明,正是这华博张收藏珍品,惹得中国近代史上博叱咤政界、军界、画坛、文坛的风云物博人物如冯玉祥、鲁迅、柳亚子、张大干、黄宾虹等博华钦羡不已,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地点,竞相观中华看此画,有的还留下墨迹,以志心迹。
1942年阎甘园病逝后,将这物中幅收藏珍品传给他的儿子阎秉初继续收藏博中。1946年,阎秉初将这幅画物华转让给酷爱书画艺术的名医高智怡。阎甘园临终前,将自己博华尚存的藏物交付儿子阎秉初妥存时特别叮咛,“我物一生收藏书画名作不下千件,惟对《华中云山晚照图》最为钟爱,它是我生命中的延续……”
阎秉初继承父志,一华物直将父亲遗物完美无缺地保存至建国后的60中物年代中期。然而,一场“史无前例”博物的“文化大革命”确实革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华博的“命”,被阎甘园视为生命的《云山晚照图》连博中同其他好多收藏晶,难逃厄运,硬是毁在造反博中派和红卫兵手中。每念及此事,阎秉初老人禁不住博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浮云权贵重丹青
阎甘园从华中进京会试弃官不做,出国考察教育回物华国返陕后,历经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皖系军阀陈博华树藩、爱国将领杨虎城等人主持陕政,都曾高物中薪聘请他出山辅佐,但均遭到他的婉言谢中博绝。兴办实业,利国利民,是他的人生追求;华博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他的做中人信条。
1916年10月,物华陈树藩被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委任为民政长(物省长),督理陕西军务。面对革命党人的群起反对物中,陈树藩很想招募一批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社会博贤达鼎力相助,他将阎甘园列入必聘要人之一,但博几次试探,均被拒绝。陈树藩深知阎甘园物酷爱名书名画,遂“投其所好”,准华中备将元代名回《云山晚照图》赠送阎甘园博中, 以达目的。
1917年春节博中前夕,陈树藩带着藏画,再次登门拜访阎博华甘园。
陈树藩也不讲究客套,中物见面后一语破题:“我说阎老兄,大丈夫立世,应博中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纵横捭博物阖,或驰骋疆场,或居官谋政,落个华物光宗耀祖, 留芳百世,才算不枉人生一世华博。可你老兄,弃官不做,痴迷收藏,中华最终能有什么归宿?”
阎甘园爽朗一笑,直中抒胸怀:“现今流传一句俗话,‘外国人物博学巧,中国人赶考’。‘巧’者兴办实业发展博中科技也,‘考’者当官也。如今学‘巧’华物者虽大有人在,但却不如赶‘考’者和盛博中。然则,这却是中国人落后于西中物方和日本的真谛。你不要讥笑我痴迷收藏,它也属物博实业之列,可以启迪后人晓知中华文化之灿烂博,祖先智慧之杰出,更加奋发图强,报效国家,这华中有什么不好?”
陈树藩乘机发话:“既物博是如此,今番我有两件礼品奉献华,任凭老兄选择。”
“哪两件华博礼品?”阎甘园问。
“一件是教育厅长的职博物位,一件是元代藏画《云山晚照图》。”华陈树藩答。
阎甘园略一沉思便道:“首件礼博华品请送他人,后件礼品但看真假。”
“华博服了!服了!”陈树藩长叹,“此所谓人各有志,物博不可强求。请看这幅元代藏画,就请先生笑纳。”中华言罢,取画摊放桌前。
阎甘园博起身细观,但见画面上一座气势雄伟、峻博秀奇特的高山拔地而起,晚霞染红的云彩中博缭绕山头,悠悠浮动,满山的花草树木也物都披上了秋日晚霞的余辉。山脚下的田园风光更是博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远望崇山中物隐隐,近观流水潺潺,霞波中涟漪微荡,中河面上小桥轻颤,还有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华博和似烟似霞,如丝如梦的垂柳,或远或近中博,或收或放,点水之轻,千钧之重,取意物中写实,干湿浓淡,俱在其中。整中物个画面写出了落日夕照的万千景色,给人以“中华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层次清物博晰,主题鲜明的感觉。早对滕用亨有所研究的阎甘中物园,再看画面上的题字和落款日期,确认是滕用亨博华手迹无疑,顿时神采飞扬,喜笑颜开,连连赞博中叹,转身向陈树藩深鞠一躬,“阎某华中深谢陈公! 阎某深谢陈公!博”
陈树藩再叹一声:“陈某八博请老兄相助,不仅当面拒绝,而且态中度冷漠,今送纸画一张,竟是这等深中物谢,我看老兄堪称陕西怪癖之首了。”言罢,物华怏怏告别。
阎甘园得画在手,高挂物博卧室,早晚都要细观,持之以恒。半年过后,继原物有雅号“辋口樵者”之后,再取雅号“晚照楼华主。”
指书、指画闻名遐迩
阎甘园擅长绘画、书法,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又是金石、字画鉴赏家和收藏家。1908年甘园学堂停办后,阎开始古物收藏且经营仿制古董,其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各朝金石文物,尤以至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西汉“侯小子碑”和描绘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续兰亭修禊图》至为珍贵。1924年7月鲁迅到西安讲学时,曾到阎家拜访,参观其收藏的金石字画后,赞不绝口,临别时互赠礼物作为纪念。
阎甘园对戏曲“寓教于乐”、推动“维新变俗”的作用,也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五四运动前夕,阎首次把话剧和京剧引进陕西。从1919年起,阎先后编写了针砭时弊、抨击封建势力、提倡婚姻自由、发扬爱国主义的话剧《丙寅兵灾之一瞥》《爱国赋》《车夫婚姻》《没有话说》《麦穗黄》等20多个剧本。阎还成立陕西最早的家庭剧团,与妻子儿女同台演出,轰动一时。阎又集资在南院门修起了广益娱乐社剧院,组织京剧票友赵冠军、陈介伯、封至模、吴一等人演出《御碑亭》《击鼓骂曹》《南阳关》《三娘教子》等传统京剧曲目。
阎甘园的书法以指书见长,其指书、指画独具特色,闻名遐迩。阎作画不拘泥于临摹古人,而刻意求新,努力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草堂月色明如画,银镯秋光淡似图”,书体宽博,刚健有力,使人百看不厌。1927年,冯玉祥在陕西时曾拜阎为师学习书画,以后又邀阎同赴南京、上海教己书画。1929年陕西遭灾,阎甘园在上海发起“赈济陕灾义演”,将义演和私人美展、撰稿等收入,悉数汇回陕西。1931年,日本东京召开中日书画联展会,中国政府选派阎与张大千、张善子等20名书画界名流前往参加,其在日本期间,多次以指代笔即兴而作,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阎甘园对《说文解字》颇有研究,著有《晚照楼六书讲义》及《晚照楼说文阶梯》。1931年至1934年间,阎在上海先后出版2辑《晚照楼书画集》,举办2期晚照楼艺术讲习班,应邀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关于中国绘画”的学术讲座,还被上海美专聘为金石考古顾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阎由上海返回西安,继续从事论文写作与古籍研究,著有《史籀篇》《古籀标准》等,亦作书画,终日不懈。1942年8月病逝。
陈泽秦先生谓阎甘园:“书法,是真、草、隶、篆无一不精;画是山水、人物门门兼工。”
顾燮光谓其:“书法博及百家,造诣精深;画则山水人物、花木鸟兽无一不精;而指书指画尤为特长,于各家个体凡笔所能者,指无不能之,且更见精妙。”
在《晚照楼书画集》(第一、二辑)、《阎甘园先生书画作品选》中,可以看到阎甘园在继承传统上所下的气力,临《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天发神谶碑》,临《郑文公》、《裴岑碑》、《韩仁铭》、《华岳庙碑》,临《书谱》、《东方朔画赞》等等,且多为巨幅大字,如临《郑文公》四屏,大字168个;《东方朔画赞》四屏,大字365 个(现藏陕西省文史馆),可窥其功力之扎实。
在书法上,阎甘园真可谓厚积薄发。其楷书以北魏为根基,参以唐楷,凝重宽博;隶出于汉碑,参以清人笔意,雄深茂密。最能代表阎甘园书风的是其金文与草书。
阎甘园的金文意态自如,圆浑朴茂,线条质感饱满、筋骨内含。在沉稳的行笔过程中,笔锋的提、按、转、捻不动声色,浑厚纯朴的气息却在阔硕的字形中散发出来;笔画相交处的如同焊接与浓厚用墨中偶而出现的枯笔,竟使其字出现斑驳之感,更显古朴苍茫。书篆籀者,如不谙熟小学,纵然笔力千钧,落纸乖谬六书,即为笑柄。
阎甘园过眼经手三代鼎彝多多,日日摩挲,对鼎彝文字风格的理解与把握过于常人,不特临池功深、技法娴熟,于古文字研究亦是卓有成就,著有《晚照楼六书讲义》、《晚照楼说文阶梯》、《古籀标准》,结字自然合乎法度,气息高古。其大草气势奔放,如壶口之水汹涌跌荡而下。用笔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动为用,似断似续,止而不止;字形有收有放,在连绵起伏的中锋运笔间参以侧锋折笔,富有韵致;用墨饱满,随着笔锋时缓时疾的运行,浓淡干枯互现,回环往复,空间层次得以丰富,一派壮美格调。
这种笔墨饱满、气力充沛风格的形成,除阎甘园以刻苦的临池功夫对传统的深入外,与其学养的深厚和处世为人的大家风范是分不开的。阎甘园有一绝,以指代笔,书写五体,是谓“指书”。顾燮光谓其:“以指书臂窝大字,更是前所未有。”辛亥革命西安光复后,都督张凤翙登门拜访,问阎曰:“可否以指书书写正楷字?”阎甘园当即铺纸,以指蘸墨书写楷书对联:“括柏豫章早有栋梁气,芝兰玉树生于庭阶间。”张凤翙大为惊异,叹为奇才。张凤翙组织名家给西安四个城门长乐门(东门)、安定门(西门)、永宁门(南门)、安运门(北门)题写匾额,南门匾额即请阎甘园题写。其它城门门匾北门为张凤翙题写,东门为宋伯鲁题写,西门为刘春谷题写。张凤翙与阎甘园交往日密,最后结为姻亲。1942年,阎甘园去世,张凤翙主持料理丧事,并为之书写墓志铭、篆盖。
纵观阎甘园先生的一生,犹如一物华颗立体的多面钻石,他的每一个剖面物都熠熠生辉。(传媒利剑)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牛兆濂:关中大儒 旷世奇才
- 下一篇:(评论)王世镗:“三百年来笔一支”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