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牛兆濂:关中大儒 旷世奇才
位于陕西蓝田县境域的白鹿原,因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而名声远播。《白鹿原》中塑造的朱先生,曾在白鹿书院组织了一个九人县志编撰小组。“朱”字去掉一撇一捺即为“牛”字,朱先生的原型即牛兆濂先生。小说中,关于朱先生为劝退升允八旗军、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刘镇华的事迹,均取材于牛兆濂的生平。
关中大儒牛兆濂的传奇人生,是白鹿原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历史记忆。牛兆濂先生乃陕西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清同治六年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其父牛文博,小商贩营生,粗通文字,却富不言商。据传,牛兆濂出生之际,其父梦见宋代理学一代宗师周敦颐飘然光临门庭。周敦颐,号濂溪,于是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后人因故居及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水之滨,而称其为“蓝川先生”。
牛兆濂九岁入塾,一览成诵,人称神童。光绪八年,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十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后入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十一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十二年,补廪膳生员,被聘塾师。十四年,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十五年应乡试,中第28名举人。因才华出众,诗文延誉关辅,远近皆以“牛才子”称之。
当牛兆濂日夜苦读,赴京参加进士科试之际,其父突然病逝,老母失明。为守孝奉母,牛兆濂不顾乡邻、亲友乃至县令等的赞助和劝告。毅然放弃赴京参试之机,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按科举例制,还要削举人之名,大家为牛才子的命运不济而抱憾,包括县令、省府在内,不忍牛才子稀世才情被埋没,于是逐级将其事迹禀报朝廷。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奏请朝廷,免于削名。光绪皇帝御批:“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官阶为从七品。牛兆濂上书奏呈《辞加内阁中书衔禀》,予以坚辞。十六年,任白水书院山长,治程朱之学。为此曾于十九年赴三原拜贺复斋(名瑞麟)为师,投身程朱理学。从此广结道友,潜心研学,被称为“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二十四年,管理蓝田县里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其廉正清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并严格要求下属。时逢陕西大灾,收成锐减,其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得江南义赈会捐赠,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二十七年,关中大旱,其负责蓝田赈恤局主持全县赈恤救济,不辞辛劳,亲自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赈局,谋一职事,以求薄薪济家,不予应准,以安贫乐道责其子晓以大义。陕西巡抚升允以“关中大儒”并出类德才奏闻朝廷,朝廷命为“经济特科”,促其赴京召对,仍坚辞不就。废科举后,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为总教习,一年之内书函敦请六七次,他自认为是立志做学问之人,不能与做官者为伍,又兼与新学不通而婉言相谢。最后巡抚派人持聘书、聘金驱车登门相接,才勉强随去。他虽一生不愿当官,乐于奉献教育,然师范学堂不合其意,仅事教三月,又辞归故里,仍请程朱之学。先任蓝田里卫局负责人,劝学总董,省咨议局议员,亦曾于省存古总教堂掌教事。其相继致学于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蓝田芸阁学舍、兴平爱尔堂、陕西宋濂学舍等。在吕氏庵讲学时,因房舍不够用,他同好友茂陵张元际、张元勋兄弟及县邑贤达人士倡议捐资扩建。除葺新原有的六间破房外,又新建东西厢房四间,取名“芸阁学舍”,盖因“四吕”中吕大临号芸阁,以示纪念先贤之意。
三十三年秋,牛兆濂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后被选为常驻议员。时值关中鸦片烟害又起,他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工作,前往烟害最重的西府地区密查,前后历时20天。正当他东履蓝田,西赴西府,严查彻禁罂粟之时,辛亥革命爆发,西安随之响应“反正”。作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认为“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遂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携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当局屡书相召,他认为自己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托病谢绝。
以《乡约》规范乡村秩序
1901年,陕西创办师范学堂,牛兆濂被聘为总教席。但是师范学堂的现代教育与牛兆濂一生追求的程朱之学有许多格格不入之处,仅执教三个月后,牛兆濂又辞职回到白鹿原。
1911年牛兆濂因罂粟泛滥,再次出山,就任陕西省咨议局常驻委员,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事务。正当他严查之时,辛亥革命爆发,西安随之响应。这场大革命在牛兆濂看来是“三纲五常之废弛,乃旷古之奇变也”,他难以接受改朝换代的现实,不顾新政府的挽留,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携家眷避入南山。 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在西府激战三月,直至次年清帝逊位仍不熄战火,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生灵涂炭,慨然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此事成为其一生中之美谈。此后他专事讲学于清麓书院,以宏扬儒学为己任,慕名来学者与日剧增。
牛兆濂晚年的主要工作是在白鹿原讲学和重修蓝田县志。在白鹿原的芸阁学舍(小说中白鹿书院的原型),他亲率诸生演习周礼,为农人百姓诵讲《乡约》。《乡约》是宋代关中学派大家吕大临等人编写的《吕氏乡约》,据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部成文的乡则民约,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调整邻里乡党关系的规范,凡修身、齐家、交游、迎送、婚丧嫁娶,都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号召乡民和睦相处、患难相济、过失相规、德业相劝。
在《乡约》规范下,白鹿原的民风更加淳朴。正如小说《白鹿原》中所写:“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牛兆濂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国内,远及朝鲜国。凡各地同道邀讲,则欣然前往,所过之处,沿途百姓“争瞻风采,途为之堵”。
1930年日本攻陷东北三省,牛兆濂发愿“终身不服外货”,愤而减膳数月,并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牛兆濂挺身而出,召集原上义勇五百人,通电全国出师抗日,爱国之志,十分感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危急。时已卧病的牛兆濂愈加忧愤不已,寝食不安,病情恶化,于当年7月21日病卒,死不瞑目。
牛兆濂死后葬于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学舍后冈,各级政府予以拨资助葬,他的传奇人生在人们的传说吟唱中越来越神化。
1926年,杨虎城和李虎臣“双虎”镇守西安城,刘镇华带军队前来攻城,围困数月而不下,于是亲至蓝田求教于牛兆濂,牛对镇嵩军祸陕害民早就深恶痛绝,安能为其出计,概以讥讽隐喻之言以示之,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这一时期,全国军阀混战,扩充实力,民不聊生。目睹此社会现实的牛兆濂,愤然写下讽刺这种现实的打油诗:“大祸中原小祸秦,自微亦足祸相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更等闲出伟人。”并愤然斥责弊政:“侈费一也,冗员二也,苛敛三也,贪污四也,民力其能乎!”
传说西安困城之初,刘镇华久闻牛才子的名望,备厚礼前往蓝田县城南坡书舍聘请牛兆为其出山效力。谁知当刘到达书舍门口时,见大门紧闭,门上拴有两条狗不住的狂叫,刘不解其中原由,止步不前,手下人等想开枪打狗,被他强行制止,带着手下,站在门外极不耐烦的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书舍门才打开,有人出来将刘镇华引入书舍。 刘一见牛才子便大声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大快平生。今日拜会希先生不吝赐教,还望先生出山,扶助不才以成大业。”牛才子道,“杨虎城与李虎臣,号称‘二虎守长安’,二人都是虎将,你来找我,我门口一只狗就将你挡住了,都进不来。两只老虎守着长安城的门,你能不能攻进去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刘一听心先凉了半截,但又不甘就此罢休。又央求道:“先生通晓天文地理,兵法对策,若能助我攻克西安,当以重金酬谢。”牛才子未正面答不紧不慢回道:“告知将军我只是一贫穷的书生,并无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起死回生之术,毫无能力扶助将军以成大业。只从书本上知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望将军善待百姓,以天下百姓为念,自有后福,其他一无所知。”刘见此景又道:“外间传闻先生有先知先觉之妙术,望先生告知本人一下眼前围城的吉凶福祸。”牛对曰:“外间传闻不足为信,俱是乡间饰美之词。我为将军设有一策,有一条我讲到前边,必须在天降雪时方可拆开观看,否则毫无作用,望将军牢记天降雪时。”先生走时将书信一封双手交于刘镇华。刘一见此等情形,知再坐无益便起身告辞。先生起身送之门外。
后来事态的发展,出乎刘镇华所料,于右任、冯玉祥等人组织新军前来化解西安之围。农历九月,天降大雪,面对战局一筹莫展的刘镇华想到牛才子的那封信,急忙打开一看,上面毫无一字只画了九个石榴一个大枣和一枚桃子,刘镇华一看茫然不知何意。随即叫来参谋等人共议,其中有一人悟得其中喻意:“此画内容说的是一句话。现在是农历九月,九个石榴代表九月十六,大枣表示早上,桃子表示逃之。谐音起来不是正好是‘九月十六早逃’。原来牛先生早都知我今日之结局,真不得了!”此语一出,刘气急败坏,破口大骂,立即派人去抓牛才子。不久,抓牛才子士兵回来报告:“牛才子昨天早上出远门未回来。”此消息令刘镇华气恼,原来让牛才子耍笑了。后来,受各方军队的夹攻,刘镇华的镇嵩军撤走,西安城终于解围。
贾平凹在《老西安》一书中云:“与杨虎城几乎同一时期的,在蓝田县里却也出了个奇人牛兆濂。民间里提牛兆濂是没人知道的,说牛才子则妇孺皆知。当我来到西安时,牛才子已经作古很久了,但他的故事却常常在市民的茶摊上,麻将桌上谈说不已。一个细雨蒙蒙的中午,我在出租车里听司机给我谈天说地,‘你知道终南山里隐居着三万个真人吗?’我不知道,过去有‘终南捷径’之说,现在有这么多人隐居在那儿,何不显世呢?司机说:‘你瞧着吧,现在世上狼虫虎豹少了,狼虫虎豹都托变成人,这些高人就该显世在人类危难的时候了,就像牛才子当年那样!’于是,他开始讲牛才子,说河南军阀刘镇华1926年率军围困西安8个月,久攻不下,从城外向城里挖地道,城里人都知道地道要挖进来了,但谁也不知道地道口将在何处出现,每个街巷都埋了大瓮,灌满了水,派人日夜守在水瓮边听声看水面。牛才子就出来说话了,但他并没有说地道口要从哪儿出来,他只建议城防当局把一个叫莲花池的地方扩大,让四周的水都引过去,成为一个湖。湖是形成了,水深齐腰,竟于某一日湖水突然下泄,原来是地道正出口在湖中,湖水就把地道全泡塌了。说杨虎城有一度曾地位岌岌可危,请教于牛才子,牛才子正在酒馆里喝酒,他长年穿一件衣袍子,在酒馆里喝酒是立在那里,买上一盅仰头一口喝下,杨虎城的卫兵来请他,他不待卫兵说话,写了个字条让带给杨虎城:‘重用名字里有山字的人。’云从龙,虎凭山,杨虎城果然起用了一个叫王一山的人,事业真的发达开来。”
类似的有关“牛才子”的传说,在关中地区还有许多。
传说一:
民国时期,听说山西军阀阎锡山要来攻打西安,陕西陈省长闻讯不知所措,拿不定注意,决定去蓝田求教于牛才子,经两次登门,未能见到。第三次又驱车前往至村头下车步行到牛才子家。牛才子知道省长要去,告知家人准备饭菜,但菜里不要放盐。牛才子早已在门口迎接,只见省长拱手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由于公务繁忙,未曾拜会,今有幸见到先生,三生有幸。”先生忙还礼:“不敢不敢,谢谢谢谢!”接着作一手势:“请,清屋里坐。”说着进了堂屋,双双坐下,家人沏上茶,寒暄一阵,只听省长话锋一转,要说正事,先生见状,马上用话岔开:“省长先吃饭,饭后再说。”即让家人上饭菜,很快饭菜端上,乃家常便饭。省长端起碗筷,夹菜入嘴,马上感到菜未放盐,抬头不好意思对先生道:“先生,今天的菜好像未放盐?”先生看了一下省长微微一笑:“噢,陈菜怕盐哦!”(陈谐省长,盐谐阎锡山。)省长沉默着,口里咀嚼着,回味先生的话,突然端起碗将饭呼噜呼噜一气吃完,放下碗筷,拱手施礼道:“谢谢先生指点,那就这样,就不打扰先生,改日再来拜访。”转身离开,扬长而去。
传说二:
一日先生无事,背着手出村到自家地里,看庄稼长势如何。走到地里突然发现,自家地头一面废弃的窑里住着人,走近一看,原来才知是一家外地讨饭的。先生未搭理,转身回去告诉家人:“今天我到地里去转,看到地里废弃的窑里面住着一家人,你去一定要让他赶午时以前搬出来!”家人不敢怠慢,匆匆赶到地里一看,果真是这样,于是就问:“你是那里的?怎么居住在这里?”那人说:“我是外地讨饭的,由于晚上没有地方住,我就在这住下了,已经一个多月了。”先生家人道:“我们家的先生已经知道了,请你赶快搬走!”讨饭人说:“我一定搬,但给我一些时间,待我找到另一个地方,我在搬。”家人说:“不行。”就这样,一来一回争执着,眼看着到了正午时分,先生家人急了,走进窑里把东西仍出来,把一家人推出来,推扯间,只听得轰隆一声窑塌了,灰尘塌陷处飞了出来,讨饭人这时才明白,于是,连声道谢。
传说三:
有一车夫赶车下一陡坡时,压死了当地一名富豪劣绅家的狗,车夫就是倾家荡产也赔不起这条狗,后来有人出主意找到了牛才子,牛才子当即写下一副状子,车夫告到衙门打赢了官司,分文未赔,状子写道:“路滑坡陡,车下如雷吼,压死死狗赖活狗,既是活狗为何不走。”
传说四:
传说邻村人丢了耕牛,无奈来找牛才子。牛才子沉思片刻,开了一药方让农人买药服用,农人纳闷不解,但牛才子的话又不能不听,就买了药回家按嘱咐晚饭后服下,岂知那药是极猛泻药,服下后一夜不得安生,频频往后院的茅厕跑。第四次入茅厕时听见牛的叫声,好熟悉呀,提着裤子急追出去,大呼小叫乱喊,偷牛贼跑了,把牛扔在农人的后墙外。农人第二天提着礼物谢牛才子,执意要问吃泻药找牛的道理,牛才子解释道:白天丢牛,贼不敢带牛走远,因为牛体形大容易被人发现,牛又走得很慢,所以贼一定将牛放在窝赃人的家里,待夜定人睡后才弄走,吃泻药就是让你晚上不能睡觉,频频出来乱跑,就容易发现牛踪了。
农人拜服,出去后把吃药找牛的事到处传扬,惹得县城外一个丢了牛的人又来找牛才子,牛才子给他写了几句顺口溜:进南门,向北走,看见两个人手拉手,你撞开她们的手,你的牛就有,撞不开她们的手,你的牛就早已被弄走。丢牛的是个年轻小伙子,大惑不解下进县城的南门向北步行而走,两眼滴溜溜看前方及两边的行人,忽然看见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学生,约莫十七八岁年龄,正手拉手说笑着迎面走来,当时还比较封建,小伙子犹豫了一下,为了牛狠下心,从两个女学生中间撞了过去,撞开了女学生的手,同时把女学生撞得东倒西歪差一点摔倒,女学生大喊:“流氓,抓流氓。”小伙子吓跑,街上的人激于义愤群起追赶,小伙子慌急下逃入一死巷子内,前有短墙,后有追兵,没办法,狗急跳墙翻了过去,双脚落在一堆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我的妈呀,这不是我的牛嘛!”
传说五:
牛才子女儿在一年忙罢(每年夏收后一段时间称忙罢)回娘家,一夜如厕,闻其父在院中自言自语到:“天河南北,夏凉割麦,大灌小能吃饱,秋后家家户户能把豆儿炒,豆儿要成了。”其女回到夫家中,让将家中所有土地秋作物全种豆子。果然,秋收时豆子大丰收。亲家大喜所望,拿着收获的豆子登门感谢牛才子,牛才子茫然不知原为。当亲家讲明原由后,惹得牛才子大发脾气,因占卜不能道明,道明会泄漏天机,会折寿,故牛才子从此再不许女儿上门了。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小说《白鹿原》,要将朱先生塑造成诸葛亮式的人物的民间依据吧。
1929年,关中大饥,牛兆濂每饭以黎藿充饥,门人劝其加餐,牛曰:“饿殍遍途,吾忍饱乎!”面对列强欺侮,他“终身不服外货”。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后,派蓝田县县长曹汉英带绅士十数人持聘书聘礼邀牛作顾问,但牛力辞不受。“九一八”事变前,他写下《我明告你》一诗,申明大敌当前,团结则并存号召团结相处,停止内讧。诗中道:“今日中国,惟你与我。今日中国,非你即我。外人借口,亦惟你我。外人利用,还是你我。你认得你,我认得我。我不管你,你不管我。我想并你,你想并我。同一中国,何分你我?你也非你,我也非我。有我有你,无你无我。我能爱你,你能爱我。我不谋你,你不谋我。以我保你,以你保我。你为了你,我为了我。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义愤填膺,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并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共御外侮:“兄兄弟弟伟儿郎,赢得门庭作战场。金液大江流不尽,和烟和雨过重洋。本是同根一体亲,朝朝煮豆饷东邻。却愁枝叶凋零甚,顾影谁为御侮人?阋墙弟兄本非他,外侮急时愿止戈。万事到头须自悟,算来毕竟不如和。撤去籓篱即一家,同心御侮福无涯。眼看巨浪滔天起,况复中原尽散沙。”据其友人兴平大儒张元勋《牛蓝川先生行状》载:“闻东北失陷,(先生)泫然流涕,并减膳数月,时用攘夷之说启发诸生,又为篇什,播之遐迩,以激励国人。其民胞物与之怀,迥非高卧林泉隐维风化者所得比拟!”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复据承德。牛兆濂与兴平张果斋纠合义勇五百,通电全国,决心出师抗日,其行至西安被劝止。虽未成行,但其爱国之壮举,实足以振奋人心,鼓励抗日士气。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并组织三百兵勇,恳请投笔从戎,效命疆场。当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卢沟桥事变后,痛不欲生,忧愤不已,寝食不安,病情剧增,于7月21日病卒,犹死不瞑目。
牛兆濂逝世后,陕西各界隆重悼念,遗体安葬在蓝田县城郊外五里头村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学舍后边的山坡上,其东临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吕大临兄弟的墓地。地方政府还特准其入乡祠,每年定期祭祀。《大公报》曾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
《白鹿原》通过朱先生修《滋水县志》,巧妙地把一些历史事件串缀起来,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历史真实感,也给书中部分情节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所谓朱先生修《滋水县志》,其实就是牛兆濂修《蓝田县志》。民国时期的《续修蓝田县志》为牛先生总纂,因此习惯上也把民国《续修蓝田县志》称为《牛志》或《民国志》。
《牛志》是陈忠实创作小说《白鹿原》时主要参阅的历史素材之一。《牛志》始于1930年,时县长范慕庭聘牛兆濂组织班子,请了数名修志人员;但因经费无着而未能开展。1931年底,王文伯任县长始拨经费,仍委牛兆濂为总纂,并成立了修志局,开始资料收集采编。其后因县长更迭,经费停拨,修志工作举步维艰。但牛兆濂与诸位同仁节衣缩食,恪尽职守;或陶醉于故纸堆中,或跋涉于山野之间。正如《白鹿原》中所说:这些编修人员多是牛兆濂门下的高才弟子,蓝田儒林名士,无不甘受清苦,以随朱先生修志为荣。他们竭日夜之力,于1935年完成志稿,时牛已卧病在床,将志稿交由兴平张元勋参订。1937年春志稿校订完毕,牛坚持卧床口授修改,是年复书稿订成,牛兆濂溘然而逝!志书终因资金缺乏,直到1940年才付梓刊行;牛兆濂至死未见成书,抱憾不已!《白鹿原》小说写朱先生临终前卖了书院一棵大柏树,印了10套志书,亲手将8套送给8位参与修志的先生手中。小说这一情节虽不符实情,却极合人意,也使朱先生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完善,故事情节更加深沉动人。
《牛志》保持了传统志书秉笔直书的一贯原则,但其修志观点明显寓于对事件、人物的记述之中。牛兆濂作为尊崇封建礼教的正统文人,仍未能摆脱历代志书褒正贬邪的基本模式,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对当政者的劣行无情揭露,直书不讳。特别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多次在蓝田的活动经过,直述其事,毫不加贬,则更为难能可贵。
《白鹿原》曾依据这个史实设计了下面一段对话:
有一天,徐先生对“民国纪事”一栏提出疑问:“朱先生,‘共军徐海东部过滋水县东山’这一条里的‘军’字是不是笔误?”朱先生说:“不是。”徐先生说:“前边几条里都用的是‘匪’字,改不改?”朱先生说:“不改。”徐先生说:“同在‘民国纪事’卷里,前边用‘匪’字,后边用‘军’字,用字不统一会给后人造成漏洞。”朱先生说:“不统一就不统一吧!留下一点漏洞让后人指责也好喀……”徐先生大惑不解。这段对话中所说的前边几条用的是“匪”字,即本文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带“匪”例条。
除此之外,牛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尚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音学辨微》《芸阁礼节缘要》《秦观拾遗录》等若干卷,另有《蓝川文钞》12卷、《蓝川文钞续》6卷及《蓝川诗稿》。其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十数省及朝鲜国。
牛兆濂先生不慕荣利,布衣自足,生性恬淡,沉默寡言,一生过着“十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数椽茅屋,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生活,以耿介廉洁自守,具冰雪之操。他的《四献祠白菊》诗可谓其德行之写照:
其一亭亭玉立树秋风,一笑相逢野寺中。君是何年归旧隐,可怜霜雪满飞蓬。
其二三径归来头已白,桃源近在帝王州。何因又上芸香阁,晚节寒花许唱酬。
其三扶老一枝仗短筇,瑶台月下笑龙钟。秋风赖有风霜助,留得须眉照玉峰。
其四榛莽荒祠一旦开,数支斜映雪成堆。东篱刺史多情甚,惭愧白衣几度来。
其五映阶金色退深黄,一夜西风两鬓霜,老恨异书浑未见,餐英今此得奇方。
其六白莲落后雁飞声,别有奇花照眼明。瘦影偏宜秋水共,冰心澈底印双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李滋煊:陕西篆刻界的“翘楚”
- 下一篇:(评论)阎甘园:金石指书闻名遐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