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的味道
人人都有家乡,每个人家乡的味道却有所不同。余曲人平时说的:“口气,”其实就是味道。
同事孙卫平的家乡,在渭北的东塬上,那个地方叫的大荔县。
大荔县,古称同州,地处黄河岸边,华山脚下,其县最古老的戏曲是:《同州梆子》,最传统的馍叫:《烧饼》,最土的话是:《把坐说成挫、提东西称为第东西》,其次,还有《四火》,《增怂和罢咧》……。大荔盛产谷物,也就有了《天下》第一粮仓的称誉,盛产西瓜,以沙瓤甜美著称。这些完全说明大荔水土好、润物养人,由此可见大荔的人有多美哩。
卫平的老家叫许庄镇。
相传山西许姓商人,早年迁址于此建村,遂命名为:《许庄》。前几日,卫平回乡办事,顺便带了几个许庄镇的“三角烧饼”送给我尝,我油然的觉得感动,人常说:“女人心细如针,”这话不假。卫平回老家,走的匆忙,加之办的是要紧家事,但她居然想到带回来几块家乡的吃食,这真是难为她是重情义的人,虽然说烧饼是个平常的食物,不足为奇,可是,能从远处的乡村,带回到这大城市里,这个平凡而朴素的举动,包函着多么深的友情啊!扑实、亲切,而让人感到温暖。
看着这几块烧饼,我泛起了遐想,三角形的烧饼,这怪异的形状,引深了我的思绪,这饼子,既不象余曲的托托,又不是河北一带的园烧饼。早年,我去过山西降州,降州人惯烙一种层数很多的饼子,也称为:“烧饼”。我想,这大荔地界,该有不少山西人在这落脚吧!保不住还是那个许姓的山西人,在建许庄时,也一并把山西的吃食传入到此呢?就连大荔人说话的口音,也与山西人相象,比如,把“坐”说成“挫”,把“提”说成“第”,这都频有山西人的口音呀!
看着、吃着,我想起了困难时期。
那时候,饥饿把人的尊严扫入地下,一个托托子一块钱,这都得偷偷交易,不然,有钱都没地去买呀?听说余曲老街,有个老汉刚偷着买了个托托馍,还没等拧过身,背后便伸出几双脏手,其中一个手快,把托托子抡了就跑,看着老汉追来,急忙先在鼻涕上擦了几个来回,主家一看,那里还能夺得回来呢?只好无奈而罢,这时,那抡到馍的汉子,才大口吃了起来……。在那饥饿的年代,生活的难常,光顾了嘴上了,谁还顾得了尊严呢?
余曲人把大饼叫锅盔,小的园饼叫托托子,凡有层数的叫咧个油旋子。大荔人却把三角而有层层的馍叫做“烧饼”,真是十里乡俗不同啊!金黄色的外表,脆里透酥,层层叠叠,淡淡的透出一股油盐和大料的清香,怪异的三角形体,这吃食光用鼻子闻着,心里先舒坦,觉得一定好吃。我想,这其中肯定是加入了同州的文化密码,传承的也一定是很久了。
旧社会,人常说:“刁莆城,野谓南,不讲里的大荔县。”其实,这民谣绝非是贬义,大荔人不论里程说事,自然说明大荔人的智慧、大度与豪爽的性格,由此,想到他们创造的美食,口气之香,营养、吃法、叫法的独特、怪异、有个性,这和“不论里程说事”的习惯,一脉相承吧?其实,这些都不影响黄河岸边的大荔人,对自己家乡的崇敬与热爱。真可谓《厚德载物》啊!
卫平家乡的是美丽的,味道是浓烈而清香的,就象河湾里的莲,扑素而又动人。在这里我仿拂看到了那处远在北方,纯扑而情浓的大荔人。
乡情,友情,如同烙烧饼时锅下的炉火,炽热温厚。想到此,我心里似乎被阳光拂过一般。
我在感动的情绪里,蓦然地觉得生活变得无限崇高而庸常了,吃食已不再重要,不用讲里,看透了,永不说破,这才是生命里最为温存的解释!
在这里,我当感谢卫平妹子带给我大荔许庄镇的味道啊!
壬辰雪月于余曲城壕庙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身边的绿色--西街132号院
- 下一篇:(散文)最后的中原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