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沣水长流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零零八年正月二十四,在这个本应是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初春,却在我们家永远留下了那彻心寒冷的一刻,我们慈爱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虽然经西安医学院专家、教授三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然而还是没有挽救住父亲的生命,在我们撕心裂肺的呼唤声中,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扑倒在父亲温热的身上,痴痴地凝望着他那安详的容颜。心在流血、泪已凝固。伴随着亲人们的悲痛,将父亲抬送回庆镇老家,姐哭瘫在地,大哥闻此噩耗举家连夜从兰州赶回,跪倒在灵前,失声痛哭。大呀! 为什么走的这么急、这么突然,没有给你的儿女留下一句叮嘱的话。从此我们再也不能听到你亲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村口翘首、望儿归来的身影;再也感受不到回家奉亲,合家团圆的温馨。
父亲去世后,兰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来唁电表示哀悼,庆镇村两委会、父亲生前好友、父老乡亲、家族中长辈、亲戚朋友、单位领导前往家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吊唁,安抚我们兄妹,感念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寄托他们深切的哀思。
父亲
您走了
带着牵挂而去
带着欣慰长眠
留给儿孙们
是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父亲
您走了
带着刚毅热忱的风范而去
留给庆镇村乡亲们
是深深的感怀与追忆
七十五年的岁月脚步,生活的悲与喜、酸与甜,盘旋着父亲朴实无华的人生年轮,父亲张志成,生于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三,那是一个接近原始的农耕年代,家境贫寒、兄弟众多,日子艰难,父亲虽然年幼,却早明事理,他放弃上学,跟着爷爷拉磨扶犁,扬场播种,砍麻插秧,后来,爷爷带着父亲赶着马车一起拉上大米去蒲城的姑婆家,再把缸、瓮拉回赚个脚钱,养家糊口。就这样顶烈日、冒严寒,不畏风雨,过渭河、上北山,长年奔波在关中大地上。父亲的吃苦耐劳、敢担当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也成为一个远近闻名年轻的车马把式 。
少年的艰辛练就了父亲勤劳勇敢的品质,也是他过早的接过爷爷肩上沉重的责任。
父亲他一生对长辈尊敬爱戴、无微不至,每次下地或者外出归来,都要到爷婆炕前悉心问候 ,嘘寒问暖。无论是家里做了好饭的还是在外买了好吃的,一定要先端给二位老人,尤其是爷爷晚年被哮喘病折磨,父亲几乎每晚都要陪伴入睡,使爷爷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享受了最大的孝敬,走的安稳。二爸回忆父亲说“大哥是个大孝子。给父母亲剪过指甲、洗过脚、逮过虱、掏过耳朵的耳屎、、、是我们兄妹中的榜样”。
父亲对他的兄弟、姊妹倾其所有,真诚相待,作为兄妹七人的老大,父亲用他的言行将“长兄为父”四个字做到了极致。父亲用他那勤劳的双手和宽大的胸怀支持我的叔父们走入学堂、进入工厂,各自成家立业,兄妹之间手足情深,尤其是我的二爸在父亲的支持和担当家务重担下,安心学习,成为我们张家第一代大学生。父亲用他的默默付出和供养表达着心中的自豪和骄傲。因此父亲也成为我二爸一生中最敬重的人。
父亲在家中是顶梁柱,在外更是热心肠,他一生尊贤达而恤贫弱,急人之所急,想亲朋所想,忙乡党所忙,村里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他忙前忙后,不畏辛劳,啥心都操,谁家要拆炕建房,他总是要尽其所能,全力相帮。他老人经常教诲我们兄妹,只要力所能及,对乡党邻里能做的就尽量做,能帮忙的一定帮。那时他是生产队长,脏活、重活主动承担,锄地插秧、播种扬场,样样在行。深受村人尊重,在大集体,他当过公社农场场长,把生产搞得井井有条,在劳动中不断的加深着和乡友的情谊。如今,父亲那纯朴无华、为善乡里的风范如同一根标杆,时刻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追赶,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
如果说父亲如同强壮的大树支撑起了家里的天,那么母亲就如同枝叶,用她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为我们遮风挡雨,母亲是个性格要强又满怀希望之人,十八岁入我们张家,尽管家境贫寒,却从无抱怨,任妇女队长,她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在家织布纺线、养蚕抽丝,补贴家用,拼命劳作,坚韧顽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从没有停下她勤劳的脚步,和父亲仅靠两双碗筷起家,使当初的半间车房变成我们温馨的小院,使我们兄妹的穿衣戴帽不落人后,使我们一贫如洗的家渐渐的经管的温饱无忧、幸福安康。
父亲常年奔忙在外,家里的大小事多是母亲操持,母亲孝敬双亲,尊长爱幼,日耕夜织,任劳任怨。作为长嫂,母亲善待兄妹,胜似慈母,缝纳补洗,极尽辛劳。母亲一直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能有出息,以至去世前的一个月她还坚强的拖着病弱的身体送大哥去参军,而大哥这一走竟成了母子终生的永别,七三年的正月初二,也就是大哥入伍后的一个多月,积劳成疾的母亲熬过了年,无奈的闭上了遗憾的双眼,年仅三十七岁,举村痛惜。母亲为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硬撑苦熬,奉献了她的生命,永远的休息了!
母亲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留个我们太多太多,她几乎没有为自己做一件好看的新衣,也没有吃过一顿丰盛的饭菜,没有来得及享受我们做儿女的对她的孝敬,就劳殇而去了,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奉献给了我们大家庭。正月初二这天是我们家最悲伤的日子,少年的我看着人家贴对子、放鞭炮。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母亲去世后许多年,我经常梦见她在灶房里忙碌的身影,依稀听到油灯下织布纺线的声音,几次都为母亲为我穿新衣时的激动而惊醒,醒来方知原来是在梦里,每想到此,我都泪流满面。
母亲去世后,父亲为了让我哥安心的在部队工作,一直向他隐瞒着实情,那时候的我不过十一、二岁,刚学会写信,每次接到哥的来信,问及母亲的病情,父亲都只让我报家中一切平安,直到三年后,大哥探亲回家,才得知母亲早在他参军那年病逝,那时的他已是追悔莫及、伤痛不已,其情景让我不堪回忆。
父亲用他坚强的身躯顶起坍塌下坠的屋梁,他忍痛负累,既当爹又当娘,劳作一天回家还要为我们姐弟两做饭。繁重的生活交织着内心的哀叹,也是父亲留下了缠绕半生的头疼病。为了兑现对母亲的承诺,为了不让我们落人后,父亲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生活的不幸,生产劳作中他尽心卖力,照顾我们他无微不至。
母亲的早逝和家庭的重累,使父亲默默地承受了太多的煎熬和苦痛,他压抑着自己,那一时期,似乎只有一段苍凉悲壮的秦腔才能喷吐、宣泄出他胸中的郁闷,于是,唱戏成了父亲一生的爱好,他不断的从秦腔的戏文中化解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吸取着人生的智慧,感慨着人世的沧桑。
父亲少年时期曾在西安学过戏,平生虽没有读过几天书,但他的记忆力超强,一出戏文只要听上三四遍,他就能唱出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组织剧团,他担任团长,排演了《红灯记》、《白毛女》、《海港》、《智取威虎山》等多出秦腔现代样板戏,父亲塑造了李玉和、常宝爹等舞台形象,也曾因演出《三世仇》中的王老五而红遍沣河两岸。后来他还和忠云叔、克让伯、宝成叔一起亲自制作木偶道具,为父老乡亲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酷爱秦腔的父亲一生都没有离开他的戏箱子。宠爱孙子孙女的他经常取出戏衣道具,给娃们穿上,化妆打扮,不厌其烦。看到孙子耍枪舞棍,看到孙女身着戏装,做势拍照。父亲的脸上就洋溢着开心和温暖的笑容。不仅如此,父亲还经常通过戏里的典故,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他经常说,人生就是一出戏,生、旦、净、末、丑,啥人都有,要对好坏能辨别,要做个好人,讲义气、敢担当,爱憎分明,而且要为后辈做出榜样。如今,戏箱已经破旧,睹物思人,我们怎能不回忆过往,怎能不想念双亲。怎能不一腔悲情两行泪。大呀,您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勤劳勇敢的魅力,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你的后辈们。
父亲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更懂得知识的宝贵,我哥参军以后,父亲在信中反复叮嘱他在部队要学本领、早入党,姐在公社砖瓦厂,父亲常常教导她要学技术,尤其是我上学以后,父亲除了在物质上尽一切努力支持我,更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要有出息。送我上延川转商品粮、上学的时候,父亲几次赶到陕北送粮送衣,记得我建筑学院毕业后去汉中单位报到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做事先做人,对领导师傅要尊重,要向对自己家里人一样,好好工作,别丢咱庆镇村的人,这些话语至今回荡在我的耳边。父亲不仅对我们兄妹三人严加管教,更以子孙们的健康成长而倍感自豪,无论是考取了好的成绩,还是学会了新的本领,在父亲的眼中子孙们的进步都是他的骄傲,父亲他老人家最高兴的事,是孙女张娟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
多年来,我们兄姐三人在彷徨时,父亲能为我们指点迷津,挫折时,父亲多是鼓励,进步时,父亲满心欢喜。正是父亲那朴实而真诚的行为铸就了我们今天的成功,尤其是他老人家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父母亲的养育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看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坚强的父亲总是流下激动的泪水,而我们也用自己的能力将感恩之情融入生活的每一天,让一生辛劳的父亲尽享天伦之乐。随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父亲的生活也逐渐殷实丰富,春暖花开时期我们经常陪着父亲出去旅游散心。大哥大嫂虽然远在兰州,但却无时不刻的牵挂着父亲,逢年过节都早早地赶回老家与父亲团聚,全家人热热闹闹,他们还经常把父亲接到兰州游览名胜、散心享福,让大自然的美景为父亲带去一丝轻松,怕父亲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大哥专门陪父亲去茶园戏社,听戏结友。
为了感激父亲,尽儿女的孝心,我们在父亲六十和七十岁寿辰时,两次为他老人家祝寿,父亲的过寿是父辈们和一家人最大的团聚,也是老一辈们兄妹们最为高兴地盛会,父亲为兄弟情、儿女孝而感动,四爸在祝寿词中深情地说“在此刻,我只想说一句概括的话,大哥劳苦功高、功德无量,回忆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我只想说:谢谢大哥!”然后兄弟俩相拥流泪,感人至深。侄女张娟流畅的祝词,深深地打动着父亲那饱经生活风霜之心,留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年的思念太短,三年的分隔却太长。大呀,日月交替并没有劝停我们队您的思念,飘落的纸钱抛却了您一生的苦难。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他一生敬天、敬地、敬父母、敬乡亲,一生忠廉孝悌,坚韧不屈,乐善好施,笑对人生,虽历经困难窘迫,却从不被艰难困苦所压倒,父亲他对父母是个好儿子,对兄弟姊妹是个好兄长,对我们是个好父亲,对孙子孙女更是一个好爷爷。父亲一生以勤为本,以善为乐,以人为怀,以诚为资。父亲那刚毅、慈祥、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们心头萦绕。
近思严父,遥想慈母,让我心酸又心生坚定,让我怀念又倍感欣慰,父母一生的艰难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 大呀,你一生都不愿意连累别人,事事替儿女着想,你走的那么促然,”五期”——清明节。“七期”是庆镇村三月古会,“百日”是端午节,你的忌日都奇迹般地与传统节日暗合。
子欲报而亲不待,时值父亲三周年之际,我们兄妹泣血顿首,呼父唤母,虔诚立碑,以寄托长久的思念,慎终追远,以铭鸿恩。
南山依然,沣水长流。父母在天堂护佑着我们后辈,我们将用一生来怀想、感恩,记住你们的音容和教诲,做好人、做好事。走好人生之路,以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
长夜无眠,追思难遣。唯有焚心香一柱,敬献父母,愿二老安息,静享天国之乐!
守孝三秋心忧寒
望云思亲泪不干
父母恩情铭心骨
风范长昭世代传
岁末感恩节之际恳将2011年为父亲三周年制作的《沣水长流》电视纪实片解说词摘录于此,以纪念我那苦命的母亲和辛劳的父亲!!!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四上孟良崮
- 下一篇:(散文)探访张灵甫爱妻王玉龄老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