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时光里倾听
文字是会发声的。好文字是自己会说话的。我们看到的事物,先是表象特征,如果再通过声音,传到耳膜,才能了解到它的气韵、节奏、深度,这无疑更容易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依托。
时光流逝,难以逆转,它离我们如此之近,但还是难以捉摸透彻。究竟它让多少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消失,遗留下什么,很少有人无心也无暇归拢、梳理。当下如此交织如梭而日显沉闷的生活空间,常常令人浮躁、惶惑和不安。我们要获得心灵的宁静,刻意追求的“诗意”,仿佛并不存在。所以,往往当一切消失在时光深处,成为一道背影,我们或讴歌或哀怨或赞美或向往的,在一个人的历史长河里,都是那样难以忘怀。以文字的方式,来记录琐碎旧事、生活的履痕,是疲惫中的一份情趣,隐藏记忆的一抹暖色。
我们每天都是在平淡与庸常中度过,拥有波澜壮阔的时刻少之又少。面对高亚平的散文,我几乎没有确切的字眼来概括。如果真要简单浓缩一下,我以为无论从语言描述上,还是整个文风上,用朴实二字比较合适。像他做人那样谦逊、低调,而不失坦然。他喜欢的花花草草,平凡之中蕴含着大事理、大景象。他写到的春夏秋冬,暗含了一个坚持多年的写作者所秉持的淳朴与厚重。一些小人物、小事件,能有效把握,绝不连篇铺陈,能活灵活现,绝不凭空放大。仔细品味他的散文作品,我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原初阶段所呈现的本真。
本真,说它单纯是个词语也好,是一种状态也好,但肯定是我们描写或追述任一事物的基准点。对照高亚平的散文,它的意义在于,能自始至终按照自己的写作原则进行。基准点低,不高大,不显赫,却很准确、到位。
高亚平出身长安农村,大学毕业在国企工作过几年,这两点和我有着相似之处。他写到的农村场景、少年时代的记忆片段、参加工作后刚进工厂的那些老同事,以及我也去过的小街道、公园、名胜古迹、城中村等等,很多我都比较熟悉,像自身亲历过。写这类题材的人很多,高亚平的散文却更显从容、平静,还让你体会不到里面有多少伤感与疼痛。他的散文传递给你的信息,是轻松和愉悦,少有读后的沉重与阴影。这也当是他散文作品的特点之一。还有一点,高亚平也做到了,他写东西不随性子,有套路,但不走老路,追求立新意,出新鲜感。如果说有人把散文写得不再是散文,变得更加先锋与时尚,或盛气凌人,我倒不反感。但让散文回到本来的位置,写得“更像散文”就需要不断努力。这是一个掌控尺度的问题。也似乎可以说,这是个人对散文认识不同与写作习惯问题,是个限度。在这个问题上,我读高亚平的散文,以为他把握得好。
要我们忘掉旧事,几乎不可能;不关注现实,脱离写作的价值也不行。毕竟我们还要面对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还时常向往“别处的风景”,不断追逐人生新的目标。以前的大雁塔十字,早已不复存在,再陪母亲去那里游览,不免生出几分失意。南院门的合欢树那样妖娆,城墙上的风筝春花烂漫时还在风中飞翔,樊川下的稻地江村,两条河水依然深情环绕,清水头、桃溪堡、白家湾、竹园村等等,这些名字看上去就极富诗意的地方则令人神往。仿佛那里就是世外桃源,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一块心灵净地。高亚平在他的文字里,没有刻意去渲染,如同天然形成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根本无需雕琢。再用心读,你会发现,他写水,水会舞;他写山,山灵秀。这着实可以称作山水有道,笔墨随心了。
读高亚平的文字,我们的心渐渐趋向平和,多了几分散淡、闲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让我们在许多安静的日子里,去山川林间听取蛙声与鸟鸣的同时,能追溯到记忆的源头。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源远流长的皇甫鼓乐
- 下一篇:(评论)宽容才是药家鑫案的休止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