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儿院我学会了自力更生
1935年我出生于北京。我的祖籍是陕西。1937年日寇占领了北京,全家人回到了西安。我母亲刘贤淑带着我和年迈的外祖父在西安生活,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一个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幼儿和老人,如何生存?1938年,由于我母亲的同学张格兰(张子宜的女儿)的推荐,张子宜先生请母亲到孤儿院去教书,尽管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但是管吃住,我们祖孙三人有了安身之地。
我从1938年~1950年随母亲在育幼院生活了整整13个年头,虽然生活较艰苦,但在这个安定的环境里,我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整个战乱年代,我的整个童年。
由于孤儿院经费极端紧张,张子宜先生每次出外办事,回来时都要背回几块砖头用作“建材”。在他的影响下,师生们也都纷纷自动去拣砖瓦,解放路孤儿院的数百间房屋中,几乎一半都是用这些捡来的砖瓦建成的。后来孤儿院迁到太乙宫,围墙和房屋多用石头砌成,这些石头都是全院师生从附近搬回来的,土坯也是由孤儿院员工带着学生们自己打。
孤儿院在太乙宫时,分为男生院、女生院和菜园。我和母亲住在女生院,女生院中间有两间房,是院长夫人酿醋的地方,这里放着十几个制醋的木桶,院内所用的食醋,都是这里生产的。女生院以东隔墙就是一个大菜园。菜园的南边有一个鱼池,里面养着金鱼,菜园的中部还有一个养鸭的大水池。
因为平时我母亲在上课时,怕我乱跑,就让我坐在教室后面的空位子上或搬个小凳坐在教室后面。所以在此不经意的情况下,我学了不少知识,认了不少字,因此到了1940年我五岁时,母亲就让我入学读书,在初小的四年除了上午上课,下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主要是到菜园拔杂草、除害虫等。
在孤儿院期间,张子宜先生深深地影响了我。自我懂事起就生活在他老人家的身边,而且很自然地成为他的小通讯员,几乎每天都要为他送纸条、送文件。张子宜先生是一位既慈祥又严厉的长者,他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常说:“对待孩子要给他一个好心,要时时事事关心他,但不能给他好脸,要在他的心目中树立你的威信,最重要的是,你本人要事事为孩子做出榜样,要他敬佩你。”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一生为了穷苦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而努力,无怨无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自力更生。
据当时任职业中学校长的贺梓城先生的不完全统计,到解放前,经子宜育幼院救助和教养的孩子有14000余名,其中有许多有所建树。就我所知道的,有在国外工作的同学,还有在各省市工作的干部、军人、文化工作者。
1950年,我离开孤儿院。1951年,进入西北医学院附属药科学校学习,毕业后留在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95年,从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退休。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孤儿院教会我勇敢和坚强
- 下一篇:长安12中获评省级标准化高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