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博院渐成触摸民间文化灵魂的新家园
关中民博院里的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
“这是我第三次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了,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我以为,这里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的基地。”说这话的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主席安胡塞。在安胡塞看来,关中民博院的应运而生,不仅向世界彰显了西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为华人华侨提供了一个触摸民间文化灵魂的寻根家园。
啥叫中国气派,这就是!
前不久,国务院侨办组织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4国的51名“陕西村”乡党,组成海外东干杰出人士故乡行考察团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在关中民博院,这些来自“陕西村”的乡党们用秦腔自由地交流着,相机的镁光灯不停地闪烁着。一位拍摄者告诉记者:“我想把眼睛看到的都拍下来,带回去讲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这些民俗器物里有先祖的记忆和情感。”在汉画像石展厅,安胡塞边凝神欣赏精美的石刻,边不时用手触摸关中民居的砖雕,他感慨:“凡到过这里的人都感到震撼,都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只有到了这里,看了很多先祖们遗留下来的民俗器物,才能感受到啥叫真正的中国气派!”
从2008年底开放至今,83万余人次的海内外游客纷沓而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参观后感慨:看到这么多的民俗文化,非常震撼,这使我想到了在海峡彼岸的2300万同胞,其实大家都在寻求自己的根,我相信这个民俗文化博物院,必将会让更多同胞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
20年辛苦筑斯景,太值了!
置身在这片近500亩的民俗院落群里,目睹如战士般站立的8000多个拴马桩,让人仿佛置身于远古战马的嘶鸣、卷起的狼烟中。放眼拴马桩,胡人、汉人、胡人抱乐器、汉人抱书卷等场景如电影般炫人耳目。
那么,这道别致的文化景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呢?说起往事,关中民博院院长王勇超说自己这20多年的辛苦值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他像个文化淘宝者走遍关中主要的老街古镇,经历20多年的辛苦,至今已收集、抢救保护周、秦、汉、唐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已恢复建成明清濒临消失的古民居和古建筑15座,其中有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宅院,明代“三朝元老”、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的孙丕扬宅院等一大批珍贵的古建筑艺术,还有8600余根精美的拴马桩……
带动村民增收,再给力!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文化产业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关中民博院有何新目标呢?
王勇超说,民俗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经过20多年的筹备和建设,关中民博院一期项目2008年底对外开放。不到三年时间,关中民博院不仅成为西安一张全新的文化名片,还收获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他说,关中民博院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在发挥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上做文章。下一步,我们将在带动周边村镇快速发展、增加周边村民经济收入方面下大气力,计划投资亿元打造五台古镇,使博物院和周边村民及政府实现多方共赢,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