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谁喝彩—读《长安唐诗五百首》
一辈子喜欢读书,却一直不知道一册在手,该从哪里读起。去年与一位学者朋友聊天,他说,我读书是先读后记……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茅塞顿开!想想,自己也算出过几本书,每本书也都写有后记。后记不正是作者在书稿付梓前对这本书撰编过程的总结么!我想,这应当是作者或编者最真实的心声和情感倾诉。得以点化,我后来就依此料理了。
有幸获赠徐树安先生编著的《长安唐诗五百首》,我当然还是先读后记了。徐先生的后记开篇的一段话让我怦然心动:“轻轻展开长安的历史长卷,穿越千年的古韵,让多姿多彩的‘长安唐诗文化’再次缓缓滑入我的视野时,即使对其中的内容已然熟知,但仍不仅为古人在长安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如此丰富、如此瑰丽的唐诗文化而深深地感动、由衷地喝彩。”
我觉得这段话说得非常好,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出编著者诗一般的情怀!
是的,作为后人,作为生长或生活在长安这片热土的人,的确应当为我们的先贤们所创造的灿烂的诗篇而感动。为他们不吝笔墨,不惜才华,不掩真情地在长安行吟放歌的精神而喝彩!诚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因为他们的诗篇也名满天下。而长安人也因得唐风流韵之浸润而领风气之先。这一切,真的是值得我们为升仙的诗人们而喝彩的!
然而,当我浏览了徐树安先生编著的这部诗选后——坦率地说:因时间关系,我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并未细读。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就这本书的问世,我们该为谁喝彩?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既可以放置案头作为读物来读,作为工具书来使用的好书,也是值得珍藏的典藏书。关于这一点,我想在座的诸位学者、专家大概会和我有同感。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诗歌的巅峰。我们从小读唐诗,上推至我们的前辈,下延至我们的儿孙都在读唐诗。很多名篇佳句可谓妇孺皆知。但是,除了做学问的,大多数人读的唐诗教科书基本是“唐诗三百首”。而徐树安先生仅就唐代诗人咏长安的诗就为我们搜集了五百首!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老实说:我身在民间,属草根一族,之前,我并不认识身为党政官员的我们这位“一家子”。更不知他贵庚几何。只是在读此书时猜想,这位“一家子”可能比我年轻!因为,要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筛选出咏长安的数百首诗来!徐先生在书的《凡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系西安市长安区的地域历史诗篇,收录范围仅限于唐代诗人吟咏今长安区地域内自然、社会、人文景观状貌的诗篇。”——仅只搜集、筛选过程就令我这等散淡之人望而生畏!何况,书中对每首作品的作者有简介、诗文有“题解”、疑义有“注释”、地名有对照,让所有的读者都能看懂诗文,明晰诗意。洋洋52万字,这要耗费编著者多少心血啊!所以我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向徐树安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而作为一名一生以写诗弄文为职业的作者,我更想为徐先生喝彩。有了这本书,起码我以后不会再为写作时的寻章摘句而汗流浃背地翻箱倒柜了!当然,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是上不负古人,下有功于后人的壮举!让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今人、后人服务,功大莫焉!否则,我们可就叫“羞先人”了。
我为徐先生喝彩还有一个缘由,那就是徐先生的身份。徐先生是位官员,客观地说,是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员。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必然是百事缠身。而我从书的前言后记中从未找到编著这本书是他的职务行为、职责使然的依据。那就是,这本书是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呕心沥血、“青灯菡卷”地熬出来的!这一点,尤其难得,或者说,特别高贵!与徐先生素不相识,我不知道徐先生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的,但我由这本书的面世可以推断出:徐先生大概很少涉足灯红酒绿的场所,也很少玩“推倒和”之类的游戏吧?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奢华、急功近利之风甚嚣尘上的社会,一位手握一方大印的官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埋头书案潜心做学问,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说到这里,又想起徐先生在后记中的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真情和心血;也收获了坦然和感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句话是徐先生的心灵倾诉,也是为自己喝彩!
付出真情,收获坦然,付出心血,收获感悟,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徐先生有理由为自己喝彩,我们更应当为他而喝彩!
为表示这种敬慕之情,特向“一家人”赠上我的拙作4部,请不吝赐教。
2011.11.13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