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南下的长安人—张鹏
在参加长安区政协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时,见到从深圳回来的张鹏。张鹏戴副眼镜,但遮不住他的健朗和洒脱。路上,听张鹏时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而地道的长安话,与不同的人倾谈着,听得出他一种志得意满的自信。活动结束,友朋相聚,有机会听了张鹏南下闯荡的不凡经历。
1989年,张鹏在长安做着一杂志编辑,因当年“动乱”的政治事件影响,很多刊物和编辑都在接受审查,张鹏紧张这样的氛围,遂决心南下另闯天地。
他揣着婚后5年间积攒的700元钱,车船换乘到了海南。一路连食宿花去近200元,他攥着汗津津的500元钱,站在海口市街头,却不知何去何从。他抽出一张50元,塞入脚底的袜子里,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不动产,是自己抽身撤离的最后防线。
海口温煦的风吹着,夜晚倒也不会生出寒意。张鹏没有去找旅馆,他效仿一些浪迹街头的人,随意找块石台子或条椅一躺,鞋子当枕,眼望星空,梦倚明天。
翌日,他拿着自己的简历,满怀信心去求一文秘之职。但这样的职位竟然偏好女性,他一人高马大的男性却几次遭拒。这样几天跑来鞋子都破了还毫无所获,他奢侈地买了一双回力鞋,又铁定了心挨家找寻文馆报社去碰运气,可却一次次碰一鼻子灰。近一个月的奔波毫无署光,口袋的钱却一张一张流了出去。
张鹏一天一天感到自己离最后的保底越来越接近了,他焦灼而恐慌。这日看到一家制造单位正招聘业务员,他冷静地想了想,决定改变方向,去应聘业务员。当招录人员询问是否做过业务员时,他口气坚决地回“做过”,问是否能把这个意向攻坚完成了,他斩钉截铁答“能”。这一次他以他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心态争取到了这份业务员的工作。
也许是这一个月的求职经历锻炼了张鹏,也许是张鹏骨子里的一种坚执助推了他,他跑业务竟然顺风顺水。底薪600,还有提成,他月工资拿到了1400元。他直接将800元寄回长安的妻子。
一年后,他6000元买了辆摩托车,穿行在海口的大街小巷,海风温煦地吹拂着他,他甚是惬意。但他一直没忘了自己的文学情结,还在找寻着与文字的接口。
两年后,他决定到深圳看看。此时已非彼时,此时,他已拥有了两万多元存款,又以8000元卖掉了他骑了一年的坐骑。是啊,6000元买来一年后8000元卖出,还赚了2000元。因为当时海口摩托车车满为患,政府开始限制挂牌照,张鹏这个有牌照的摩托车便成了抢手。
张鹏闲庭信步地在深圳应聘到了一家企业里作杂志编辑。企业杂志受企业文化影响,有时它是企业的提升,有时就成了企业的鸡肋。
闲暇时,张鹏经意不经意地翻阅着报纸上的招聘信息,看到一外资企业招聘杂志编辑的条目,他平静的表面下那颗不羁的心又一次被深圳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氛围蛊惑了。他把自己的简历按地址寄了去。后却未见音信。
他渐渐把这事儿忘到脑后,半年后,他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正是那家外资企业,要求应聘者带上自己的作品去面谈一下。作品?张鹏就把自己做的杂志挑选了十几本,背着去了那家单位。
一看去应聘的竟有四五十位,招聘方一一面谈,张鹏进去把杂志往桌上一放,招聘方看了看,又问了对目前应聘的这份杂志的构想,张鹏条清缕晰地说了几条。招聘方请回,提请写一个策划书,再面谈。
张鹏当晚即把自己的构思记录下来,想着再过个数月半年的自己肯定会忘了,先备着。不想第二天就打电话约谈。
张鹏一去,前一天四五十个人的竞争一天之后只剩下6个人,而这6个人中,只有张鹏拿出了详尽的策划书。理所当然,只有张鹏被留了下来。
而这个外资企业竟是招商局的一级部门,一年后,由于张鹏将此一级部门的杂志办得影响超过了总局的杂志,他又被总局挖走了,成就了今天志得意满的张鹏。
张鹏说,他是在1997年将妻子接到深圳的,他的家安在了深圳,他的事业成就在深圳,但他的根在长安,他常常梦回或身回到长安。
是啊,张鹏是一个成功的南下者,而他的成功一方面缘于自身的坚忍,一方面更赖于他的学养和文化积淀。我想,这一点,他不得不感谢长安,是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游子在外闯荡的厚重的依托。长安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从故土中带去一种强大的底气和力量,长安人也会对长安对故土满怀着无法淡漠的感念。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想叫姐一声妈
- 下一篇:(诗歌)祖国,我是你的孩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