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天地协同跟踪"嫦娥"
昨天下午6时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气氛十分凝重。我国即将进行首次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测控大厅内,通过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看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箭体上“中国探月”四个大字清晰可见。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此次“嫦娥一号”探月任务中,承担着卫星运行各阶段的轨道计算和近月点预报、整个飞行期间S频段测控网资源调配等任务。“嫦娥一号”距地球的最远距离,是以往发射卫星的10倍以上,如何确定探测卫星的轨道,是探月计划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时间在以秒为单位倒流,大屏幕上的倒计时表静静地跳动,指挥大厅不时听见不同测控站通过调度系统传来的指挥口令。“5、4、3、2、1,点火,发射”,18时05分,火箭底部喷发出一团橘红色火焰,以雷霆万钧之势,托起“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青云直上,把中国人千年奔月的神话变为了现实。
与绕地飞行航天工程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在轨道确定、预报和控制精度方面要求更高,存在着地月时空框架、精密动力学运动模型、运动方程时间幂级数方法等技术难关。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深空探测的前瞻性研究,建立了可适用于支持探月航天器调相轨道段、地月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的“探月航天器轨道计算系统”,满足了卫星测控距离远、测控精度高的要求。
从长征三号甲携带“嫦娥一号”拔地而起之时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所属青岛、喀什等测控站、海上远洋测控船之间,就展开了一场跟踪、测量、控制“嫦娥一号”的天地协同测控。在卫星测控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各测控站不断报出“跟踪正常”,发回的测控数据,通过三维动画模式,将火箭及卫星的飞行情况显示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飞行轨迹、飞行姿态和卫星相对于地球的位图关系。
在经过一系列精密测控后,18时29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嫦娥一号”卫星完成了一系列太空动作,顺利进入调相轨道,发射入轨成功。卫星测控中心专家介绍,今后“嫦娥一号”卫星还将进行多次变轨,直到抵达月球轨道,开始中国人的首次探月工作。记者李华通讯员王朝社
504所期盼“嫦娥”耳聪目明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昨天下午发射成功,地处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里,参与研制“嫦娥一号”卫星测控全向天线的科技人员虽然高兴,却不能完全释怀,因为他们的设备,承担着全时观测“嫦娥一号”飞行状态的任务,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设备要把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的月球图片,顺利地传回地面。这一切,都要等到“嫦娥一号”经过近10天飞行,抵达月球轨道,开始工作时才能确定。
38万公里全球覆盖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立项,测控全向天线作为整星的关键项目也随之立项,有着几十年天线研制工程经验的504所承担起了全向天线的研制任务。进入了深空轨道后,要对“嫦娥一号”进行掌控,首当其冲的是依赖测控全向天线来完成。一旦测控天线失效或者非正常工作,将给整个探月任务造成灾难性后果。
与以往不同的是,“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离家”38万公里,测控信道的自由空间损耗很大,飞行的轨道复杂多变,深空环境变幻莫测,所有这些对测控全向天线的多种指标有严格要求,而且一些关键的遥控指令,必须保证在短时间内一次发送成功。
作为保证“嫦娥”成功进入环月轨道段的关键部件,测控全向天线就像“嫦娥一号”卫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卫星哪里不舒服了、周围环境有什么冷暖变化、宇宙射线强度如何等等,就是通过它来传达给地面。此外从地面到环月轨道,这一段中国航天迄今迈出的最遥远的旅程里,要求测控全向天线必须实现全球覆盖,没有盲点。
细心检测排除问题
2005年9月,504所测控全向天线按照“嫦娥一号”卫星总体要求全面转入正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研制队伍完成了正样件天线的电设计工作;3个月后完成了正样件天线的加工和组装。成功就在眼前,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2006年3月底,当测控天线做完振动试验后,天线的波形突然发生异常。“嫦娥一号”卫星的副总设计师亲自从北京来到504所的实验室查看。
测控全向天线技术负责人凌闽河,在实验室里把天线翻来覆去地检查。有一天,凌闽河看到了天线内部的一处焊点与平常的不一样,在天线顶端的铜丝和外导体的焊接处,裂开了一条发丝般的细缝。就是这条细缝时而接触,时而断开,导致天线波形的异常。问题找到了,凌闽河带着研制队伍马不停蹄地进行技术“归零”。
百人团队辛勤付出
测控全向天线攻关时间比较长,从立项到发射耗时五年,504所共有100多人参与了研制工作,体现了一种大力协同、排除万难的感人的航天人精神。
在504所的研制队伍中,所有人都鼓足了干劲,奔着按期完成任务的目标努力。当全向天线以过硬的指标,在“嫦娥一号”上安装踏上奔月之旅的时候,504所的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天线的研制水平。
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启程奔向月球的时候,504所研究人员的心与“嫦娥一号”一同飞向了月球,期待着“嫦娥”传回佳音。通讯员王同心记者李华
航天六院续写辉煌欢声雷动
昨天下午6时05分,当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拔地而起的时候,位于长安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的会议室里欢声雷动。来自陕西西安的金牌发动机,再一次托举长征神箭挺进太空,把嫦娥一号送上了奔月旅程。
虽然六院研制生产的金牌发动机,早就参加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上百次发射,并且取得了100%的成功,可是这次是要送“嫦娥”去月球,自己亲手打造的这部“天梯”,能不能不负重望?能不能正常工作?科技人员都充满了期待。离发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大家陆续来到会议室,在大屏幕前观看直播。
18时05分,随着直播画面中指挥员“点火”命令,长征三号甲尾部的4台发动机喷射出浓烈的橘红色火焰,巨大的呼啸声在整个会议室里回荡,会议室里爆发出震耳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摇动着手中的国旗。
这是六院发动机参加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发射,续写了100%成功率的辉煌,为“嫦娥一号”探月打响了第一炮。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北京科技报社正式向西安翻译学院公开赔礼…
- 下一篇:西安翻译学院喜迎建校20周年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