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卢剑利>>正文内容

    (评论)西安周报市场 谁能抢占上峰

    作者:卢剑利 来源:价值中国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31日 点击数:

       透视中国周报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新闻周刊和周报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新闻周报和周刊这样一个巨大市场的存在。  

     

                         嘹望东方周刊

     

    近些年,国内新闻周刊和新闻周报不断有新面孔出现,而且大都“活”得还可以,如:三联生活周刊,嘹望东方周刊,精品购物指南等等。目前在国内,周刊的规模都还不太强大,主要读者大多为高端人群和高收入者,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周刊的价格较贵。在国外作为消费新闻周刊主力的中产阶层,在中国还尚在形成当中,也不太稳定,所以有些很贵的杂志和周刊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但是报纸价格便宜,很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关注改革开放的这个人群来消费,所以南方周末的崛起和普及不是偶然的。  

    全国的周报市场,除了分众类的报纸外,综合类的一开始走的大都是休闲娱乐、风花雪月的路线。这些报纸在都市日报繁荣以后,特别是进入厚报时代以后,空间越来越小,因为都市报和一些日报什么都做,挤占了周报的生存空间。  

    以西安为例,每天出版的各类报纸进入市场已经很多了,其中,华商报占领了整个读者市场的大部分,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阳光报,西部法制报,当代女报,城市经济导报等日报和周报仍处在艰难的运作之中,其他报纸如:西安商报,各界导报等报刊更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之地。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上述报纸,他们都是以各类综合新闻为主,没有能够走出报业的新天地,除了华商报的社会新闻和西安晚报的文娱新闻,做的比较成功外,其他几大报纸的新闻几乎不差上下,不少读者认为,他们掏钱买一份华商报一看便知天下事,何必再掏钱没其他报纸呢,这样西安报业市场都是以同源新闻报道为主,缺少的正是信息引导和咨询服务娱乐的深度型报纸。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随着经营理念对新闻理念的渗透和影响,“主流报”的形态开始在各地崭露头角。主流报纸大都靠广告收入生存。广告主关心的是有决策权、有消费力的读者群的阅读取向。因此,报纸光做得“好看”、“可读”是不够的。这也是一些品位不高的周报在广告量和广告品质上总也上不了档次的根本原因。  

    总体上讲,目前的报纸包括周报都处在从计划模式转向市场模式的转化过程当中。沿海快一点,市场化程度高一点;内地慢一点,计划色彩更重一点。当然也不绝对,比如成都报业就比上海报业开放得多。广州、成都,以及稍微晚一点的北京,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全国还有一些二级市场,经济没那么发达,比如南京、昆明、西安、重庆、沈阳,包括武汉,许多城市出现了残酷的竞争,报纸卖到1毛钱一份,广告两三千块钱一个整版。在媒体还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时,因为恶性竞争,少数城市的报业已经陷入了全行业亏损。 

     

             房周刊

         

     目前的西安周报市场,新闻周报《美报》已经宣布停刊,本埠所办的周报,当代女报和房周刊则填补了西安周报市场没有深度资讯和消费娱乐周报的空白,让一些人看到了西安周报业的一点曙光,这也应该算是西安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可喜变化。  

    大约在2001年至2002年间,《美报》一直以专做体育彩票为主,后《美报》交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管,该新闻周报于2003年元月8日正式出版上市。  

    2002年底,原西安商报总编杨利军等人组织了原西安商报的部分编采人员,与西安万昱集团总裁郭望立达成了合作协议,由万昱集团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承包接手经营了《美报》,即成立西安万昱文化传播公司,由万昱集团聘请杨利军为总经理,杨同时担任《美报》总编辑,于2003年1月8日,《美报》正式创刊,报社地址在北郊张家堡万昱集团公司办公所在地。郭望立投资《美报》的时间从   2003年1月8日 至2005年底,历经三年多时间,大约投资了800万元。  

     2006年初,西安万昱集团放弃对《美报》的投资经营,转让了《美报》的投资经营权,交由西安鑫海集团郑策成投资经营,西安鑫海集团投资《美报》的时间为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时间为一年,大约投资为200万元。  

    2007年3月至今,《美报》转由西安海宁文化传播公司投资经营,具体运作方式是公司化运作,由西安海宁文化传播公司注册成立了西安《美报》文化传媒公司,由该公司具体运营《美报》并将原《美报》的风格变成了类似“南方周末”模样的一份周报。《美报》在创刊至停办的几年多时间里,是每期至少48个版的西安第一份新闻周报,报社办公地点至少搬了四次之多,由最初的西安北郊张家堡到凤凰新城,再后来又搬至西安高新区杰座广场,直至现在的朱雀路上陕西画报社大楼办公,频繁的更换投资方,转换办公地点,成为西安报业之少有,之罕见。  

    《美报》在2004年之际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确认为全省四家社会文化类报纸,其余三家是:华商报、西安晚报、阳光报。  

    《美报》在2003年创办之际一直采用“新闻+咨讯”的办报模式。四年时间里大的办报宗旨未曾改变,只不过在报纸的表现形式上,根据投资方的喜好有所微调。《美报》在2003年至2004年之际,曾经在西安报业市场上美美的火了一把,报纸曾在咸阳市一天的零售达9000份,刮起过《美报》旋风。  

    《美报》从2003年元月创刊至今,基本上采用了新闻+咨询的办报宗旨,许多读者看到或听到《美报》,都以为《美报》是做美术方面或美容方面的报纸,但翻看《美报》,里面的新闻,经济,娱乐也都有,不少人认为《美报》的办报方针不伦不类,让人难以认可,不少人认为《美报》的内容太多,太杂,太综合,没有办出特色来,也有人认为《美报》的个别深度新闻做的不错,不过报纸经常转换风格,有些栏目不能固定,有些好的深度策划不能一如既往坚持下去,最终在西安报业市场上“消失”。

    《当代女报》是陕西日报所属系列子报之一,创刊于2001年3月8日,其前身是《星期天》报。2004年7月,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一项有益探索,陕西日报社与新女报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投资组建西安当代女报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经营《当代女报》,在全国媒体首开周报跨地区联合经营先河。同年9月8日,新《当代女报》在西安亮丽出街,她以全新的办报理念和新闻解读方式,细分报业市场,锁定目标人群,坚持女性特色,倡导时尚文化,很快在竞争激烈的西安报业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为西安周报市场上零售量最大、传阅率最高、广告性价比最优、发展速度最快的报纸,成为西安最具上升潜力的新兴媒体。  

    2007年3月14日 ,由华商报社荣誉出品,专门为全西安买房人量身定做的陕西第一份房地产周报———《房周刊》面市了!《房周刊》的宣传口号是将成为西安人居文化的代言人、房产信息的发布者、置业居家的好顾问,她将让买房之事不再复杂。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关注人民的居住状况,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百姓像今天这样集中对买房、装修问题大动心思,大伤其脑,大动干戈———全民都在想房、说房、买房。”华商报社副社长、《房周刊》总编辑许丽这样致读者。  

     《房周刊》对外宣传有这样的话:” 带着为西安人买房服务的殷切,我们聚集了一群火热的年轻人。征集房恼故事,征集置业、装修、法律顾问;遍寻西安楼市信息,深解房产政策,我们要为西安买房人奉献一本权威、专业、实用的置业手册。每周我们都会与您见面,我们拒绝任何新闻的“盲点”。64个版面的超大容量房产新闻信息展示,我们的关注中,一定有您心中的“焦点”。  

    《房周刊》创办以来,不停的举办诸如;读者俱乐部报名等很多行业策划活动,势头比较强劲,被业界所看好!  

       

     西安周报市场 外埠媒体唱主角?  

    尽管西安报业正在进行着“激战”和“肉搏战”,但一些外省市的周报类报刊也能挤进西安市场,不能不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如今《南方周末》在西安的发行量达1万份左右,《21世纪经济报道》,《球报》,《参考消息》深度性文摘《读报参考》、《读者》等周报在西安市场广受读者的青睐,这种现象让我们产生了反思?为什么外埠的新闻周刊性报纸和杂志能够进军西安,而本地的新闻周报却难以言强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西安现有的新闻周报没能做到位,不能吸引读者,而让外埠的这类报纸钻了空子.  

    2000年至2001年,三秦都市报曾对外承包经营办过《新闻周刊》,投资方杨凌中富集团经过一年运作,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有经验可鉴。  

    此类现象再次提醒我们,西安的周报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需要本地的新闻周报重新组合,重新定位,以独特的视角,新的面孔来吸引读者,占领市场.笔者觉得重新打造西安第一份新闻周报《美报》,使其成为西安及陕西的新闻周报大有前景可言,大有潜力可挖。我们从《当代女报》的抓住女性人群的准确定位,吸引女士,吸引各类消费广告的办报之中吸取经验,这说明,西安报业市场中,还是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而《美报》的四年办报,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这份新闻周报重新定位,重新包装,重新组合,或许能开辟出周报市场的另一片新天地。  

    笔者认为,西安的新闻周报要以做主流报纸的态度去办报,因此西安周报新闻要关注社会主流生活,吸引社会动力人群,在关注新闻上,不要简单的排除政治性新闻,而是要从中挖掘出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角度和内容,包装放大,也就是把发生在陕西的重大新闻事件重新包装,关注新闻背后的深度挖掘。另外我还觉得西安现有的新闻周报《美报》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管的报纸,在美术书画方面应该是权威媒体,因此上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一点,转换美报的办报思路,依托陕西文化大省,美术大省,书法大省的种种优势和市场空白,让《美报》专做美术、书画,艺术界方面的人和事,使之成为陕西乃至西部权威的一张宣传美术界的平面媒体,做到一定程度,美术界要刊登什么,要宣传什么,《美报》是他们的最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这或许也是美报"突出重围,发展壮大"的一步棋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西安报业:激战之后如何“洗牌”?
    • 下一篇:(杂文)体重138斤的杨贵妃缘何受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