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西安报业:激战之后如何“洗牌”?
| |
2007年3月,华商报业专门为买房人量身订做、独立发行、64个版面超大容量信息的陕西第一份房地产周报———《房周刊》在西安市内书报亭、零售报摊、各大超市同步上市。刚一面市,《房周刊》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至此西安周报市场继《当代女报》,《美报》之后,又喜添一员,这也标志着西安报业新一轮大战开始。
新的报纸挟着“雄风”乃至“杀气”加入,老报纸不停地改头换面,价格战、新闻战、版面战、发行时间战、广告战、人才战……
报纸的竞争不会是一劳永逸的,有限的新闻资源,有限的广告客户,有限的记者……几家报纸都要在这口大锅里盛食,竞争导致的混乱,无序是不可能避免的,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
报纸是一个高投入、高产业、高风险的行业,由此造就了一批狂热的投资者的介入,而由此所带来的浮躁、虚假繁荣也充斥着整个西安报业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西安市场竞争之激烈,仅次于广州和成都两地,但混乱之程度,则非广州、成都所能及。
1997年之前的西安报业市场一片宁静,没有英雄,只有大佬。《西安晚报》无疑就是当时最知名的“大佬”,可谓是悠然自得。当时《三秦都市报》正值创刊、创业期,发展势头甚猛,但对于《西安晚报》这个超级“大佬”而言,它们不过是一个“乞丐”。
而此时的《华商报》尚是一无名小卒,当时西安市民对《华商报》的第一反应是:“没听过。” 然而,就在西安晚报身处市场巅峰,一览众山小,甚至有点忘乎所以的时候,一家没有政策扶持、没有国家拨款的“无名小辈”冒了出来。西安晚报更没有想到,几年后这张“小报”竟在市场上颠覆了属于她的“王朝”。
华商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便把《西安晚报》从西安报业“老大”位置上掀了下来,成为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体制的灵活,准确的定位,贴心的发行服务是华商报成功的核心武器。在华商报改版的初期,记者、编辑的综合素质和稿件质量较西安其他两大报纸:西安晚报和三秦都市报尚有不小的差距,但勤奋和以华商为荣的精神则是晚报和三秦都市报记者、编辑所不具备的。
时至今日,华商报几乎囊括了西安报业的大部分精英。广告收入年年几亿多元,也是西安晚报鼎盛时代无法比拟的。华商报在今日之西安报业已“一骑绝尘”。
创刊早一年于华商报的三秦都市报,一出生就注定是个孤傲的“公子哥”,天生“贵族”但又“怒气不争”。三秦都市报创刊之际,全国报业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新思想,新模式层出不穷,她的性质虽与晚报一样,但她却没有西安晚报十几年形成的办报思想障碍,容易接收新思想与模式。1996年,一篇《阳光下的罪恶》系列报道使三秦都市报名声鹤起,其势头直逼当时的报业者老大晚报。1997年,三秦都市报的副总编张富汉及刘东明等一批报业骨干弃三秦都市报而去,全力打造新华商报。张富汉的出走,预示着三秦进入了“动荡”时期。 2003年5月上旬,《三秦都市报》,《今早报》宣告合并为新三秦都市报,在生存与竞争的压力下,西安报业在经过多次或大或小的变化后,再一次面临重大变革,而三,早两报的合并为陕西媒体大变局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对于两报的合并,陕西的一些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不久一位署名“新闻人”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看到试刊号的《三秦都市报》,我的感觉是?“全新的”三秦都市报简直不如刚改版时的《经济新报》,更不如当年改版的《各界导报》,不总结前人的教训,这样的报纸谁会欣赏?读者们关注的是新三秦能否比以前更好看,这一点需要时间---新三秦需要时间去适应市场,适应读者,打造真正的"市民爱看的报纸".而业内人士却在算另一笔帐---新三秦能撑多久?一位媒体的老总为新三秦算了一笔经济帐.新三秦共四个印张(四开32版),如果只有一个印张为单面彩色(即四个彩版),印刷费(含纸)每份最低为0.55元,如果彩版,价格会更高。35万份,每天的印刷费支出为19.25万元,一个月的印刷费用为577.5万元,每个月的工资及综合费用约100万元,合计每个月的支出将高达680万元.我们假设他的印量没有那么高,两报合并,25万印量应该是有的.那么,一个月600万元还加上广告税金10%,也就是说全年广告收入没有8000万元,新三秦是不能保证收支平衡的。
由于西安晚报现在没有找到真正提高报纸竞争力的具体运作方法和解决自身体制问题的药方,没有风格,西安晚报在短时间内难逃华商阴影也只能望其项背。早有业界人士评论说,华商报的霸主地位不是靠实力争来的,而是不争气的西安晚报和三秦都市报送给的。此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仔细分析不无一定道理。
几年中,西安报业发生了太多的变局,但却只有一个结果:华商报在强大中更强大,其他报纸不断地复制着“昙花一现”,或是背影飘飘或是渐渐远去。目前,《华商报》无疑是西安报业市场的大佬与英雄,一骑绝尘遥遥领先;《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只能尾随其后艰难挣扎,而《阳光报》、《美报》等报纸则在不断地演义着调整中的再调整,变革中的再变革,亏损中继续亏损的现状!
对于西安报业市场的风云变化,业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但是,真正赢利的恐怕只有《华商报》一家。现在西安的报业都以《华商报》为成功榜样,幻想报业市场是最后的暴利孤岛,只要投进去钱就能收获。但事实是会舞文弄墨不一定就会办报,就可以赚钱。近年来,西安报业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事实上,在这热闹的背后,更多是一些淘金者的梦想。西安商报在历经了一家民营数千万元的经营投资后,好景不长,如今已成为西安日报社的子报,在市场上几近消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原<经济新报〉更名为〈阳光报〉后寻求艰难的突破,依然是成效不大,每况愈下;《陕西日报》主办的《当代女报》也找到了一名重庆“婆家”而企图领导西安周报新潮流,前景不容乐观;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号称“西安第一新闻周报”--〈美报〉不停的更换着经营投资方,几年时间已换了三家,但换来换去却失掉了各方读者的美好信任,失去了原本在西安报业市场应有的一席之地!西安报业一而再、再而三“受创”之后,现如今依然处在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组合加整合的发展阶段。
就西安报业市场而言,虽然目前《华商报》占有绝对优势,但她的这种绝对优势只体现或局限在大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或猎奇上,而报纸的未来出路必将向信息服务类方向发展,大众已不能仅仅满足知道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事的这种单一需求,更希望报纸能指导生活、引导消费,是生活中的好参谋。目前西安报业市场缺少的就是专业性,行业性,娱乐化很强的大报,想当年的西安商报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办成西安报业市场一份专门服务商业经济领域,引领市民消费的专业化报纸或许也不至于走向末落!另外陕西做为书画人才的大省,却没有一张像样的,权威的,专业化的书画行业报纸,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如此看来,对于西安报业来说,是痛定思痛、还是痛定思痛之后再积聚力量等待新的爆发,似乎都难以预料。陕西报业的洗牌,希望是一次大洗脑,或者说是大换血。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