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与书法“一生相许”
书法像我的恋人一样,与我相伴一生,从青丝到白发。说来惭愧,几十年光阴,从手指间滑过,但成就甚微。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也想在书法领域有所造诣,但书法对于我却是云里雾里。虽然已进入暮年,但书法艺术的灵气依然恍恍悠悠。我注定要和她一生相许。
书法俗名“写字”,“写字”是它的本源性,通常说,某某人的字写得多好,多指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馆阁体”,似乎距艺术还有漫长的路程,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珠峰那么险峻,那么巍峨,那么不可逾越。攀登,是人们的梦想,而能登顶又有几人,但梦想总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前面说到馆阁体,并没有脾睨的意思,古代及第的举子,没有一手漂亮的馆阁体是难以入围的,我只是与艺术而言,因为任何东西只要上升到艺术,它就是一种境界。
遍览古代法帖经典,给人的企及是:书法这门艺术千百年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居多,庶民几乎寥寥。建国后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书法艺术仍然在上层文化人圈里,而且在一些重量级的文化人手里,比如毛泽东、郭沫若。
要说毛泽东,他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可以以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国中调阅名贴,这方面的故事,已成为美谈。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书法艺术,大抵是从改革开放起步的,换句话说,书法这门艺术的普及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发,30多年的历程,书法犹如一个大观圆,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美不胜收。随着时代的脚步,乘着社会的多元化,书法已在多种艺术中大放异彩。书法专著林林总总,书法协会,名目繁多,灿若群星,书法活动频繁不迭,新秀不断涌现,新的书风很是惹眼。
书法普及是传承的结果,是一种好现象,透视出书法的源远流长。不同的人,对学习书法有不同的目的。文人,把书法作为雅趣,修身养性;当官的,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学习书法,作为应景,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很有学识,其中免不了收红包;老年人习书,是奔健康而来,名利其次;还有一种人是瞄准市场习书的,还在涂鸦,还处于浅层次,他们的所谓书法作品就在市场火爆,炒作为他们推波助澜。相反的,获过大奖的书家,“笔底明珠无处卖”,仰天长叹。
我们说书法是“国粹”,它承载的意象丰富,而一些人他们游离在国粹以外的层面上,把书法看得很简单,他们体味不到“笔秃千管,墨磨万石廷 不及羲之及献之”的跋涉艰难,不知晨昏起舞,夙兴夜寐苦中的怡悦。不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大境界,想成名,只是一句妄言。君不见,有多少成功的艺术家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光辉的顶点并不是遥不可及,要靠我们去奋斗。人生会与“偶然”相遇。临习书法到一定的火候,或者炉火纯青,不经意间下笔如有神。这个神,说不清,道不名,正如有价值却无价值,因为语言表达是有限的,谁能把神说清,能说清的,都取掉了神秘的光环。这时,你要不失时机地借神之手,挥毫泼墨,纵情说歌唱,忽一日上乘作品跃然纸上,感知大自然的气息,感知生命的跃动,感知文字的魅力,感知文明的呼唤,感知精神的振奋。连自己都感到惊喜,像一位美女飘然而至。成功者毕竞是少数人,而且是名至实归的少数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成功的因素很多,不必细述,不言而喻,但你要深信不疑:勤奋+天赋+机遇=成功的公式。展开谈,会是一篇大文章。我这样说,只是谈自己的体会,没有泼冷水的意思。条条道路通全球,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修炼法。
书法艺术,是个寂寞的事情,也是个人行为。历代经典法帖,是我们的老师。帖中流派纷呈,各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象,审美方法的不同,所以临习的书贴也不尽相同。可以朝秦暮楚,不要锁定在某个贴上,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然后“三千宠爱在一身”或几身。历代书法名家,他们出生的环境、经历、教养、学识都不同,有的跨越时空可以触摸到,比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等,有的凭想象也可以摸到一麟半爪,有的只有雾里看花。我们在广纳博取的基础上,掌握他们的用笔方法,接通古人的书法血脉,然后与古人揖别,形成自己的面貌。书法理论,是经验之谈,经验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囹圄经验,被其束缚,要跳出来,走自己的路。
书法经历的所有驿站,到最后就是借灵感、感觉、感知,达到出神入化。由于各人的阅历、知识、性格的不同,特别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书风。豪放,沉雄,秀媚,高古及新潮,但也不能排除南北地域所形成书法的不同风格。和文学近视,诸如历史上的豪放派、婉约派。一个好的书法家必然是个文学家,他熟知诗词歌赋,风雅颂,还有宗教心里。因此,呈现出他书法以外的意趣、逸趣、情趣。“连林不觉,独树乃奇”,愿书法界出现新奇。
社会在变革,书法也要变革,变法是艰难的,是要冒险的。想想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就不难理解。无论怎么说,无论有多少风险,书法变法是历史的趋势。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国中刮起了一阵新书风,很强劲,没过几年,即有偃旗息鼓的态势,复又回归传统。我们没有理由抵毁传统,但我们必须承认书法的变革,是书法界或这个领域的一大进步。对此,开始我也不理解,但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众多新潮书法的解读,我眼前豁然开朗,为之一震。其实,不少新潮书法的作者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新形态中可依稀传统的影子。他们渗透了传统,从古代书家传递的信息,暗示书者必须植根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得到开导。我以为,许多不理解甚至非议,是他们缺乏审美的方法。朱光潜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际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于是,我们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茅屋草舍,小桥流水人家,依然很美。我对那些有志于创新书法的同道,特别是青年人,是十分钦佩的。一个好的书法家,要善于发现,在求索中前进。不仅是书法,任何艺术都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在笔墨游戏中,“玩”出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来!
一管之见。见笑了。
(本文作者系西安市长安区著名作家、书法家。此篇文章由作者本人在 5月22日 举办的长安书法论坛会上宣读,本网发表略有删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随笔)西安第一座大城市是周镐京
- 下一篇:(杂文)不要在死者面前拍手称快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