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释道交流与互容的精神财富
在终南山的宗教发展史上,有几件突出的事同道教和佛教有着特别的关系。
其一,楼观派的形成。楼观建成后,至三国咸熙(264—265年)初,有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此,受《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传“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法”。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终于演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这一派的特点之一是宣扬老子西升化胡说,昌炼形之术,兼修内外丹,声称周、秦时已设道士(实为方士),老聃即为道教创始人,借以与佛教抗衡。这时的二教虽然同山,但其基本关系是磨擦乃至于对抗。这一派发展至唐代而尤盛。
其二,通道观的建立。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佛道二教,建通道观,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接着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即今田峪)建通道观别院,共弘“真教”,其中的德高望重者称“田谷十老”。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的实质是尊儒、祖道、禁佛,通道观的建立即是一大证明。终南山这时是道长佛消。随着北周的灭亡,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相继建立,佛教劫后余生,又走向兴盛。
注:后人概括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有“三武灭佛”之说。三武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但对周武帝的所谓“灭佛”,应予以较多正面的的分析。他与其之前之后的二武不同的是,他不准杀一个僧道,只是让绝大多数归家耕田,而对少数确有德行者集中学习提高(“办学习班,进行思想改造”)。
其三,全真道的创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遗民隐居不仕、自食其力、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其创始人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早年习儒,后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自称遇仙得道,创宗立派,点化马钰等7人(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即其后称为“全真七子”者)。 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套大厅,亲题横额 “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等。
至元代,王重阳先后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开化辅极帝君”,“祖庵”改名“重阳万寿宫”。在当时,重阳宫成了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原属于楼观派的楼观台这时也归属于重阳宫统领,转弘全真道。全真道兼有儒之谦逊、墨之坚苦,其静修以明心见性则与佛教禅宗相仿佛。全真派道教的这种态度,也许就是终南山佛教为什么能与道教和平共处、衰而不泯、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友 善共处,和谐发展,是华夏精神的精髓。终南山佛道互容,恰恰是古老东方文明在宗教发展史上的体现,在今后的旅游文化宣传方面应该大讲特讲这种和谐友善的精神。
有感于终南山的宗教互容精神,赊旗客赞曰:
楼观成教为彰显,前溯九百藉老聃。
佛道相抗各扩展,耕亩渐减蚀皇权。
周武下诏禁释道,袍冠袈裟尽归田。
重阳阐述相通理,佛道相谐共一山。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从"大时代"里捕捉“鲜活”新闻
- 下一篇:(外一首)爱,需要欣赏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