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旧事]老家的豆腐
每逢下乡,凡路过杜曲街道,我都要下车去吃一碗热豆腐。这不单是家乡情结,而是这热豆腐确实筋道可口,原汁原味,用咱的土话说就是“嫽扎咧”。
杜曲的村落都是沿少陵原排列,原下都有洞子,就是泉眼。洞子里流出的水由于富含矿物质,所以做出来的豆腐非常筋道,在整个樊川乃至长安都是很有名的。相传在“生产队”时候,邻村一位老汉每天卖豆腐都起来的很早。游村的时候,他不是叫卖,而是骂街:“日你妈,这么好的豆腐你的都不来买,都瞎眼咧。”也奇怪,村里人不但不犯他的病,反而都赶紧起来拿上包谷、豆子去换他的豆腐。老汉的豆腐很快就卖完了,赶回家里还能跟上生产队上工。这个故事不论真假,但确实证明杜曲的豆腐确实好。如若不然,你别说骂街,就是便宜卖也不见得有人要。
做豆腐是很辛苦的事。人天麻麻亮就起来,把豆子泡下后,便担起豆腐挑子游村叫卖去了。卖完豆腐,还要到生产队上工去挣工分。晚上吃过饭以后,就套上牲口开始磨豆子了。由于是用石磨子磨,所以很慢。为了让豆浆流的快一些,人们还在石磨上吊一个盛满水的瓦罐,罐底钻一个很小的孔,水不断地滴答在豆子上。豆子的水增多了,豆浆从磨缝里就流得快了。这时的豆浆很粗,需要在筛罗里过滤,除掉豆渣后,才放进锅里煮。豆浆烧开后便停火了,待揭去豆腐皮后,就开始往里倒进卤水。由于卤水是酸性的,倒进锅里豆浆便开始发生化学作用,凝结成块了。这时候就开始装豆腐包了,然后放进盆里,给上面压上石块就好了。到了第二天早上,豆腐里的水基本榨干了,就可以挑出去卖了。说是卖豆腐,其实是换豆腐。那时候人们经济都不宽裕,很少用钱买豆腐,都是用包谷、麸皮或者豆子去换。所以,卖豆腐的去的时候挑的是三四十斤,回来就变成七八十斤了。一天下来,卖豆腐的挑着几十斤要跑一二十里路呢。
热豆腐比一般做菜的豆腐软,而且必须是热的。所以,做热豆腐就更辛苦了。白天泡上豆子,晚上两三点钟就起来磨豆腐。制作工序和一般豆腐一样,就是最后压得时候不要太实,水分要多一些。天一亮,豆腐就好了,趁热就直接跳到街上去卖了。一到街上,人们就把热豆腐摊围了。卖豆腐的用刀片上三四片热豆腐打到粗瓷小黑碗里,用小木勺舀上一点辣子水水,浇在豆腐上就行了。一会功夫,周围的吃客就都端上热豆腐了。来得早的,就坐在豆腐摊的小条凳上;来得迟的,就只好站在周围端着碗吃了。这时候你看那情景还真像众星捧月,周围那小碗的豆腐像星星,盆里的豆腐就是月亮。不到九点钟,热豆腐便卖完了,贪睡的人还吃不上。杜曲的热豆腐出了名,不少城里人都专门到杜曲来吃热豆腐,走时还要用塑料袋子打包带走一些给家里人吃。所以,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山寨版”的热豆腐,但那口感、味道和杜曲的热豆腐就差远了。
曾几何时,豆腐在农村可是人们最钟情的美味佳肴。有一句话这样形容:豆腐就是我的命,有肉就不要命了。可见人们在饮食要求上,豆腐是仅仅次于大肉的。农村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豆腐就是席面上的主打菜了。现在,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豆腐是保健食品,许多养生者也提倡大家多吃豆制品。所以,杜曲的豆腐仍然市场广阔,卖得红红火火,成为家乡的一个品牌吃食。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旧事]想起红苕
- 下一篇:[长安旧事]雨鞋的遐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