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不能增加中国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北师大传播学教授于丹因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烹制“心灵鸡汤”,而一鸣惊人,“红”遍九州,拥有了不少的“粉丝”,据悉,仅其讲稿出版销量,迄今便达400万册,令众多老学者老教授望尘莫及,而同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的易中天先生和讲金庸说鲁迅的“北大醉侠”孔庆东先生也先后“力挺”于丹,称其解读得“很有特点”“层次清晰”。。。。。。于是乎,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一时如烈火烹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诸多名头的“嘉宾”“评委”纷至沓来,“剪彩”“演讲”接踵而至,“签售”“炒作”此起彼落,仿佛于丹不仅是“学术超女”的代表、“半边天”的楷模,更是“女权主义”的象征、“国学”的布道者和“仁义礼智信”的卫斗士。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于丹“解读”的软肋同样显而易见。
其一,于丹“解读”《论语》牵强附会,多系自我臆断,乃至“跟着感觉走”,缺乏扎实的学理根基。不时弄巧成拙,扯出笑柄;诸多学者业已指出,在此恕不赘言。
其二,于丹“解读”《论语》时把孔子奉为至尊,顶礼膜拜,将其言当成“句句是真理”,思维偏激,方法简单,完全脱离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我言故我在”,缺少了一个正常学者应有的理性和严谨;
其三,于丹在肯定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的同时,却对孔子拼命维护奴隶制的“唯此为大”思想和“三纲”腐念避而不谈,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下愚不移”的“愚民”思想毫无批判,对孔子的“忠”缺少甄别和揭示。这也与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先驱们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所反对的“礼教和专制”之主张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如此一来,于丹的“解读”,不仅不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反而会误导国人,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似是而非、亦是亦非、无是无非,导致历史观的混沌和扭曲,麻木人们的良知和理性,亵渎人们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信仰和尊严,更不利于时下建设民主、法制、文明、开放、和谐的现代中国社会。
故而,“于丹现象”的产生,不是于丹讲得如何如何,而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央视这个“巨无霸”垄断平台的最大化辐射和“娱乐化”效应,以及市场化的媒体炒作与浮躁之风。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危险信号!颇值全社会警惕和反思。大众传媒体制和监督机制亟待开放、改革和科学化,央视自然责无旁贷,应做出表率。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最大限度”是多大?
- 下一篇:奥运会“倒计时”,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